概況
沈盪鎮人文歷史悠久,自然條件優越,百姓富庶安康,素有“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美譽。改革開放20多年來,沈盪鎮經濟發展迅猛。工業經濟日新月異,工業體系日趨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建材、造紙、汽配三大支柱產業為基礎,以輕紡、
小家電、
化工、飼料為輔助的生產格局,全鎮擁有年產值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26家。農村經濟
蒸蒸日上,是海鹽縣重點商品糧、苗豬、花木生產基地,特色農業異峰突起,“黃泥坡”西瓜、蜜梨、桃子享譽市場。
沈盪鎮位於杭州灣跨海大橋北岸橋頭堡——海鹽縣的西部,北距嘉興市區25公里,南接杭浦高速,西臨正在建設中的紹嘉高速,嘉興至南北湖公路、黃金水道鹽嘉塘從境內貫穿而過,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捷。全鎮區域面積65.9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萬,轄11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
近幾年來,沈盪鎮牢固樹立“工業強鎮”,緊緊抓住“加快園區開發,加大技改投入,加強招商引資”三大主線,堅定信心,搶抓機遇,沉著面對巨觀調控政策,突破要素制約,使整個工業經濟運行處於良好的發展態勢,工業經濟增幅列全縣各鎮之首,各項工作又上了一個新台階。2004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69億元,同比增長26.7%;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8.59億元,同比增長25.9%;農民人均收入實現6400元,同比增長15.8%。沈盪鎮位於縣境西北部。東鄰鹽嘉塘與齊家鄉隔岸相望,南靠
於城鎮,西依百步鎮、橫港鄉,北與嘉興市郊區余新鎮接壤。鎮
人民政府駐地沈盪鎮,距縣城13公里。依靠發達的水上交通,成為縣內第二大鎮。陸路交通也較發達,進出方便。2010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13億元,同比增長15.5%;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230萬元,增長14.7%;實現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3374元,增長9.3%。年產值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有63家,其中超億元企業8家。
歷史沿革
沈盪歷史悠久,秦王政
海鹽建縣始就有記載。古為沼澤地,多水盪,沈盪即沉塘,因此得名。唐時屬永泰鄉(後名永寧鄉),明初屬永寧鄉五都,清末屬沈盪區。民國21年(1932)始為建制鎮。1950年,鎮又分為沈盪鎮、鎮南鄉、鎮北鄉。1956年3月,為沈盪鎮、沈盪鄉。1958年,鎮鄉合併為沈盪鄉,同年10月為沈盪公社。1959年8月,將今沈盪集鎮劃出建沈盪鎮。1983年10月,為沈盪鎮、沈盪鄉。1985年8月,沈盪鄉併入沈盪鎮。
改革開放以來大事記
1980年,沈盪自來水廠建成,居民開始使用自來水。1986年,海鹽至沈盪公路通車,環城公路路基全線竣工。1989年,沈盪至於城公路水泥路面灌澆竣工,共投資170餘萬元。1990年,建成鎮有線電視站,1997年與海鹽縣有線電視台聯網,共輸出25套電視節目。1993年,沈盪公路大橋竣工,沈盪至齊家通車。1993~1998年,沈盪樣板大街宋坡路初具規模。1994年,鎮先全縣對29家“小、微、虧”企業分別採取關、停、拍賣、租賃、合併等多種形式實行經營機制轉換。1995年,嘉興大洋造紙廠投入1250萬元建成“1575”紙板生產線並試產成功,1996年又投入1400萬元再上一條“1350”生產線。1995~1998年,海鹽光泰燈泡廠累計技改投入615萬元,獲得利潤累計694萬元。1996年,沈盪小商品城投入使用,總投資200萬元。1997年,蠶繭產量首次突破萬擔。1997~1998年,南排二期工程乾河彭城港開挖,境內總長3050米。
兩新公路過境
沈新(沈盪至嘉興新篁)公路被列入嘉興市“半小時交通圈”,已投入180多萬元,完成3座橋樑建設,碎石路面的鋪設也正在進行;海王(海鹽至嘉興王店)公路鎮區過境段900米長、12米寬的水泥路面澆築完成。
成教事業上新台階
沈盪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自1989年以來,先後與浙江省職業進修學院和嘉興成人中等學校掛鈎,開辦“財務會計”、“鄉村經濟管理”中專班,至1998年連續培養了五屆126名中專畢業生。成校還根據農村需要,舉辦如農村套用技術、優高農業等各種培訓班408期,受訓者達22440人次。成校在掃盲工作中也取得較好成績。1990年至今,已掃除文盲460多人,使全鎮非文盲率從1994年的96.2%提高到99.1%,全面完成縣人民政府提出的“到2000年所有行政村非文盲率99%”這一歷史任務。12月24日,校通過縣級《浙江省鄉鎮成人學校三級達標條件》驗收。
鎮村企業改制有新進展
沈盪鎮鎮村企業產權制度改革,1998年進入第二輪,主要將沈盪絲廠規範為股份合作制企業,沈盪第二磚瓦廠等5家企業進行全額拍賣。截至年底,全鎮48家鎮、村企業實行轉制,轉制面為84.2%。
南排二期工程彭城港開挖
彭城港開挖是南台頭出海排澇第二期工程的重點工程,從鹽嘉塘申莊橋港口至三牌樓屬沈盪鎮轄區內,全長3050米。1997年11月破土動工,1998年8月完成土方工程,1999年1月完成塊石護岸工程。整個工程投入資金14795萬元。
填廢塘廢浜造良田
為加大土地開發,平衡耕地總量,根據縣1998年造田開發復退計畫,沈盪鎮利用彭城港開挖的泥土,於當年1月動工,採用機械化吸泥吹填手段,對麗莊村5、6、7、8四個組共有的廢池塘白水漾吹填土方12.6萬方,至6月基本結束,造田88畝。該村2組廢河浜吹填3.6萬方土,造田23畝。同時對
橫涇村14組廢浜吹填3.4萬土方,造田22畝。總共造田133畝,超額完成縣下達造田計畫的177%。
一方名村——麗莊村
麗莊村歷來以種植水稻、飼養生豬和種桑養蠶為主,是縣水稻種籽基地之一。1998年,投入8萬多元對100畝低洼田進行填土改造,規劃建成百畝梨園示範地。村大力發展工業企業,從五金廠拓展到凱開電器廠,產值、利稅逐年遞增。1998年,村工農業總收入916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937元,為全鎮之首。為改善村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近幾年來,村里每年拿出5萬多元用於購置農機、鋪修道路。1997年,投入30多萬元為村民安裝自來水。1998年,又投入10多萬元,實現電話村和有線電視村。1987年以來,村連續12年被縣、市評為文明單位。1994年起,連續5年被評為縣百強單位。
一方聞人——陳淼祥
陳淼祥,1949年出生,麗莊村人。1969年任大隊會計,10年間無差錯。1980年,被民眾推選為大隊長,促使村農業生產成為全鄉先進。1986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陳淼祥牢牢抓住壯大集體經濟這箇中心,先後辦起五金廠、金屬棉廠、家具廠。幾經起落,拓展為凱開電器廠。1998年,該廠已擁有自有資金100多萬元,並無一分銀行貸款。他出差仍習慣於擠公共汽車,多年來沒領過一份補助。1994年,鎮人民政府經考核決定給陳淼祥增發獎金5000元,他執意不要。任支書13年中,年年被評為縣級優秀共產黨員。
一方勝跡——沈盪大橋
嘉興至海鹽,有一古老塘河,古稱官塘,現叫海鹽塘,為歷代漕運之通道。橫跨在古塘上有一座三孔拱形古石橋巍然屹立,凝重壯觀,這就是遐邇聞名的沈盪大橋,在古代叫永慶塘橋,是縣內僅存的一座石拱橋。原坐落在沈盪鎮東首,跨鹽嘉塘河,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建,雍正三年(1725)重建。由於受南排二期彭城港工程的建設影響,1998年按原貌遷移到距老橋3公里處——鎮南陳家港眾墳漾。橋為三孔拱形石橋,橋長48米、寬4.9米,中孔淨跨14.4米,梁底標高11.32米,兩側各有石級43級,整座橋用花崗岩條石砌成。3個拱形橋內壁,用弧形條石砌成,合縫嚴密。千年古橋不僅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海鹽古老歷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