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皛,作家、紀錄片導演、文藝評論家。中國傳媒大學教師、博士。中宣部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撰稿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特約評論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
兩次斬獲四川國際電視節“金熊貓”紀錄片大獎,曾獲電視文藝“星光獎”電視紀錄片大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五一勞動獎狀”,中央電視台優秀特別節目一等獎,中央電視台“活力中國” 紀錄片評選社會人物類優秀作品獎,“紀錄·中國”創優評析人文類一等節目,倫敦奧運會銀質轉播勳章,中國大學生電視節優秀紀錄片獎,青海(世界)山地紀錄片節評審會特別獎,中國西部新媒體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最佳導演獎,中國旅遊電視周優秀旅遊電視節目推選活動旅遊電視專題最佳作品獎,中國(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紀錄片優秀作品,兩獲四川省政府頒發的文藝類最高獎“巴蜀文藝獎”等獎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皛
- 外文名:Shenxiao
- 職業:大學教師
- 畢業院校:中國傳媒大學
主要成果,主要經歷,
主要成果
1.獨著專著《川劇錄音製作及賞析》,該書由中國劇協副主席魏明倫先生作序,填補了中國戲曲錄音方面著作的空缺,作為專業教材被復旦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高校館藏,獲四川省政府頒發的文藝類最高獎項“巴蜀文藝獎”。
2.獨著專著《源流—中西文化論談》,該書由中國作協副主席阿來先生作序,中國作協名譽委員馬識途先生書名題字,被教育部評選為2015年全國教育工作者推薦讀物。
3.獨著專著《紀錄的路》,該書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作序,中國傳媒大學校長廖祥忠、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阿來、著名國際紀錄片評審會主席孫劍英、中央電視台紀錄片頻道副總監周艷聯袂推薦。
4.受邀擔任中宣部、國家文物局、住建部、廣電總局聯合發起,中央電視台組織拍攝的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撰稿人。該項目為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央一號重點工程。該片分別在央視一頻道、二頻道、四頻道、九頻道、十三頻道及全國省級衛視播出,全國同時段紀錄片類節目收視率排名第一。第三季首輪播出觀眾規模達4.13億人,相關內容全球網路點擊量達8億次。
5.策劃、撰稿、導演紀錄片《木雅我的木雅》,獲中央電視台“活力中國” 紀錄片評選社會人物類優秀作品獎,四川電視節“金熊貓”國際紀錄片人文類評審會大獎,青海(世界)山地紀錄片節評審會特別獎,巴蜀文藝獎,並在中央電視台十頻道、中央電視台九頻道播出。且被美國公共廣播協會紀錄頻道(PBS)選中,在該頻道播出。同時,該片被國務院新聞辦和文化部外聯局選中,翻譯成八國語言,作為中國對外形象宣傳片使用。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國際紀錄片影展上廣受好評。
6.策劃、撰稿、導演紀錄片《角色》,獲得第十一屆四川電視節“金熊貓”國際大學生最佳人文類紀錄片獎,中國大學生電視節優秀紀錄片獎,中國西部新媒體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最佳導演獎。
7.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合作拍攝紀錄片《舞步》(Own Steps)。
8.指導學生完成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藝英計畫”培育項目紀錄片《清華園火車站》。
9.製作完成國家大劇院《樂詠中國》卡列維・阿霍、麥可・戈登等五位國際作曲家專題片。
10.在《當代文壇》、《新聞界》、《中華文化論壇》等期刊發表論文五十餘篇。
11.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之聲”特約評論員,發表特約評論二十餘篇。
主要經歷
從小師從四川音樂學院資深教授肖前勇學習二胡。中學期間,擔任成都樹德中學民樂團主力二胡演奏,獲全國青少年民樂團最高獎“陽光獎”。本科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錄音工程專業,師從國家一級錄音師李大康教授。研究生保送攻讀中國傳媒大學電視策劃專業,師從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院長關玲教授。博士為中國傳媒大學數字媒體藝術理論與實踐專業,師從中國傳媒大學校長、中國數字媒體藝術學科創始人廖祥忠教授。曾任中國傳媒大學校藝術團副團長,中國傳媒大學民樂團團長。
2008年經考核進入教育部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創新實驗區,在李大康教授指導下多次在國家大劇院和中山音樂堂等國家級劇場參與劇場錄音工作。
2008年北京奧運會被國際奧組委聘為國家會議中心音響師,並被評為北京奧運會優秀工作人員。
2009年被中國傳媒大學推薦考入北京市首都大學生大學世紀英才學校。
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60周年民眾遊行指揮部廣場背景策劃指揮組組長,並被評為國慶60周年優秀工作人員。
2009年受聘為廣州亞運會主轉播商GAB攝像師。
2010年受聘為深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UBS攝影師。
2010年被中國傳媒大學保送攻讀本校廣播電視藝術方向電視策劃專業研究生,任團中央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黨支部書記,下派到四川省宣漢縣進行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在下派支教之餘,根據當地真實故事,自編自導,為支教學校藏區學生編排音樂情景劇《月光媽媽》,該劇在當地多次演出,引起轟動,並在全省百所職業中學節目中脫穎而出,在2011年四川省教育廳主辦“四川省慶祝建黨90周年藏區“9+3”學生文藝匯演”中作為開場節目受到領導和民眾的一致好評。
2010年,耗時兩年研究採訪、跟蹤拍攝,跟隨著一幫川劇藝人走南闖北,獨立完成紀錄片《角色》。該片以中國戲曲二度梅花獎獲得者、當代川劇領軍人物,四川省川劇院院長陳智林在戲曲舞台和現實生活中,各種角色交錯的真實經歷為線索,用當事人們的回憶,和導演自己心路札記一般的旁白,以90後的視野,向觀眾娓娓道來一段段鮮為人知的川劇往事,向人們展示出這群二十一世紀的民族文化守望者們的艱辛與堅韌。該片播出後廣受好評,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網易等多家媒體對沈皛進行了專訪報導。
2012年參與中國傳媒大學“世界城市交響曲”紀錄片項目,與美國南加州大學聯合拍攝紀錄片。
2012年受邀參與教育部人文科學研究項目《木雅音樂文化的保護、傳承和開發》,著力研究定居於甘孜州康定縣貢嘎雪山山脈中的木雅藏族。同時與康巴衛視合作,擔任紀錄片策劃、導演,歷時三年拍攝《木雅,我的木雅》。該片播出後中新社、光明日報、北京台、新浪網、華西都市報等多家媒體對沈皛進行了獨家專訪。
2012年受邀參與國家廣電總局《戲曲電視劇創作策略與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項目,負責撰寫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背景下戲曲電視劇的創作策略,並負責分析越劇電視劇《孔乙己》。著有《由越劇電視劇<孔乙己>淺談國士興衰》、《淺析戲曲電視劇中的聲音處理》。
2012年倫敦奧運會,受聘為奧運會主轉播商OBS(Olympic Broadcasting Services)攝像師,獲國際奧組委頒發的銀質轉播勳章。
2013年為國家大劇院製作多部藝術專題片。
2015年受邀擔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之聲”特約評論員。
2017年受邀擔任中宣部、國家文物局、住建部、廣電總局聯合發起,中央電視台組織拍攝的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撰稿人。
2017年受邀在四川大學作題為《“傳統文化+”時代:媒體人的自覺與自信》講座。今日頭條、環球網、鳳凰網等多家媒體對此進行報導。
2017年受邀參加新華社主辦的“青年說中醫”論壇,就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做好中醫傳播發表演講,新華網、中新網報導。
2013年留校工作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