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2月5日出生在江蘇省江陰市顧山鎮沈家圩村的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沈煜清,是我國農業教育科技界的資深專家,也是我國農業區劃研究工作的一位開拓者。他早年先後在張家港梁豐國小、上海勞動大學中學部、江陰征存中學、中央陸地測量學校、國立西北農專(後為西北農學院)就讀。西北農學院畢業後,留校任助教。五十年代初,在農業部工作,任糧食生產司稻麥處副處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煜清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省江陰市顧山鎮沈家圩村
- 出生日期:1916年2月5日
- 職業: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 畢業院校:西北農學院
- 主要成就: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簡介,生平,作品,成就,主編,貢獻,評價,其他,
簡介
他曾兼任國務院農業區劃委員會科學顧問組成員、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西北農業大學學報》主編、中國農學會農業區劃分科學副主任委員及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顧問。198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生導師,隨後又獲國務院特殊津貼,於1988年加入光榮的中國共產黨。1997年離休,享受副廳級待遇。1997年離休後返聘,直到1999年83歲送走2名關門博士弟子後,正式告退。與一般60歲到齡退休相比,他為教學、科研超齡服役了二十三年。
生平
沈煜清教授憑著對黨的堅定信念,實踐著父親“清明在躬、清潔自守;與其濁富,寧此清貧”的訓導,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執著追求,勇於探索,痴心於農業科研,為了祖國的糧食生產奮鬥了一生,實現了他那“清明做人、清白做事”的人生追求。
作品
早在五十年代初期,他就調查總結了陝西史安福水地小麥豐產經驗及膠東“窩麥”栽培法,並將調查總結在《人民日報》上全文發表。1953年9月2日為《人民日報》寫了以“當前糧食生產的重要問題”為題的社論,為《中國農報》撰寫了以“試論小麥在糧食生產中的地位和發展前途”為題的文章,用以指導全國糧食生產。他在農業部負責稻麥處工作期間,針對當時把小麥看成低產作物加以壓縮傾向,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分析我國盛行冬季休閒的耕作制度特點,提出了“擴種小麥,提高夏收比重,是糧食生產上的一項戰略措施”的觀點,並分三類地區總結推廣以合理密植為中心的小麥豐產經驗,對促進我國小麥生產的迅速恢復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58年春,中央在鄭州召開農業書記會議,沈煜清受時任中央分管農業的譚震林書記的委託,撰寫了關於麥田管理的《人民日報》社論文稿,電傳譚震林書記審閱後在《人民日報》發表。
成就
七十年代,他在陝南漢中地區南鄭縣,利用一座叫做龍崗寺的古廟,建立陝南教學基地,實行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他整天在田裡勞動,幫助生產隊科學種田。有一天,他發現他們種的水稻發生嚴重“坐蔸”現象,插秧一個來月不見發苗,經他用科學道理分析,找出了病症:他們的稻田原來是冬水田第一年旱田改成稻麥兩熟后土壤中缺磷所致,便建議他們趕快買磷肥搶救,當生產隊長愁眉苦臉表示隊里窮得無錢買磷肥時,他毅然將自己的工資全部掏出來給他們去買磷肥,使他們的秧苗得救了。後來,當時的《人民畫報》刊登了沈煜清在三田裡搞教學科研的照片,《紅旗》雜誌、《人民日報》也先後刊登了稱讚他為 “赤腳教授”的文章,那時的報刊、廣播不斷出現他的名字,後來還拍了有關他的記錄電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參加了全國農業區劃及農業戰略研究,對我國農業生產布局結構調整及糧食問題作了進一步深入分析,提出種植業要逐步突破“糧食經濟作物”的結構,向“糧食飼料經濟作物”的結構發展,以及按照商品流向,建立糧食區域平衡體系,為發展我國農業巨觀決策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1979年,他參加了“全國綜合農業區劃”編寫工作時,提出了“我國各種農業自然資源的絕對數量大,但由於人口眾多,人均占有資源相對甚少,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對資源掠奪性經營,破壞生態平衡,形成惡性循環”的觀點,這一觀點,引起了中央的重視,在十三大報告中提出:“堅決控制人口增長,堅決保護各種農業資源,保持生態平衡,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前提”。
主編
八十年代,他主持編纂《綜合農業區劃》,主持完成了“中國農業發展若干戰略問題研究”。1980年秋,他參加國家農委組織的“中國農業自然資源及農業區劃考察團”赴法國考察。1983年,又參加了國家計委組織的赴日本農業考察團,赴日本考察。通過考察,為我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實現農業區域開發提供了經驗和啟示。1985年,他應邀參加國家科委、中國科協等委託中國農學會牽頭的“上海經濟區農業發展戰略研究”,並受命執筆寫總結報告。報告針對當時重工輕農傾向,建議必須徹底變供給性糧食生產為完全商品性生產逐步解決糧食價格背離價值問題,並要合理調整農業結構,向專業化、社會化方向發展,提高規模經濟效益。接著,他又被聘為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參加起草《關於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若干問題的建議》,負責糧食專題的研究。1989年,在國務院召開的“紀念農業區劃全面開展十周年科學報告會”上,他以“農業區域開發的幾個戰略問題”為題在大會上發言,向大會提出“有重點、有步驟地實現農業區域開發,是緩解日益尖銳的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矛盾的重要途徑”的觀點,他化時4年參與主編了“中國農業自然資源與區域發展”專著,全面系統總結了近十多年來全國農業自然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所取得的成果,進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論證,成為這個學科當今最具權威性的專著。1989年在一次赴新疆調研考察時,在天山上不慎摔倒,造成左腿股骨骨折,雖經癒合,但已舉步維艱,而他好漢不減當年勇,仍扶杖堅持工作,一直至1999年才正式告退。
貢獻
九十年代,他受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委託,主持完成了12個省、區、13個科研教學單位參加的“中國優質稻米氣候生態區劃”的協作研究,為國家調整水稻品種布局、結構,發展優質稻米商品生產提供了重要依據,並被農業部農業區劃司及江蘇、湖南等八省、市、區採用。沈煜清教授先後兩次參加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多次參加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和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重要檔案起草工作。
沈煜清教授是西北農學院農學專業的學術帶頭人,理論功底深厚,農業科學知識淵博,《沈煜清農業論文選集》就是他的代表作。他先後主編、參編專著或教材10餘部,發表農業論文100多篇。先後獲得部委級以上科技成果獎9項,其中一等獎6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他根據農業生產發展需要,不斷拓寬學科領域,率先開設“農業自然資源利用及農業區劃”新課程,並主編這課程的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材。他主持學校水稻科研,培育成功優質中秈“西農8116”,是1985年農業部首次評出的全國優質稻米品種之一。他是西北農學院農學博士點創建人,他根據國家需要和自己特長,以農業資源與區劃為主攻方向、實行多學科交叉培養,並寓博士生培養於國家科研課題之中,既出人才,又出成果。先後培養出碩士生6名,博士生11名,他們均已成為教學、科研骨幹力量和農業巨觀研究的後起之秀。其中有兩名博士生在學期間便分別主持完成兩項獲獎科研項目。1997年春,國家農業部、西北農大根據他在科研、教學工作上的成績,推薦其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沈煜清教授還被錄入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的《世界名人錄》被授予“MenofAchievement”證書,並獲法國蒙波利艾市“榮譽市民”稱號
評價
沈煜清教授雖一生坎坷、歷經磨難,但他憑著知識分子對黨的堅定信念,為著祖國的農業生產執著追求,無私奉獻,立下汗馬功勞。故鄉人民沒有忘記他,於1999年5月,市領導派出了電視台的兩位記者專程採訪他的驕人事跡,在江陰電視台“江陰之子”專欄作了介紹,從此,他的崇高品質在江陰人民心中傳頌。
其他
沈煜清教授雖離我們而去近二年,但他的“清明做人、清白做事”的人生追求,已成為沈家的傳家之寶,並在他的兒孫輩中得到了發揚光大。現在,沈煜清一家已擁有“一家三黨員,一門四教授、四博導”,個個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各自的崗位上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