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後蛛近似於黑背後蛛M.nigridorsalis,但其腹部無葉狀斑,雄蛛螯肢的前齒堤具2齒,後齒堤具5齒,觸肢器的副跗舟外側具1個大的鏟狀和1個小的丘狀叉,而不同於後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沈氏後蛛
- 拉丁學名:Meta shenae (Zhu, Song et Zhang,2003)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螯肢亞門
- 綱:蛛形綱
- 亞綱:柄腹亞綱
- 目:蜘蛛目
- 亞目:後紡亞目
- 科:肖蛸科
- 亞科:後蛛亞科
- 屬:後蛛屬
- 種:沈氏後蛛
- 分布區域:西藏(亞東縣)
基本信息,形態描述,地理分布,
基本信息
定名人: | Zhu, Song et Zhang |
年代: | 2003 |
中文名: | 沈氏後蛛 |
原始文獻: | 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67-68. |
模式產地: | 西藏亞東縣 |
資料來源: | 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67-68 |
形態描述
雄蛛體長5.22:頭胸部長2.34,寬1.80;腹部長2.97,寬1.89。背甲淺黃褐色,中央自後列眼之後到背後緣具一淺黑色縱帶。中窩倒“V”字形。頸溝和放射溝均不明顯。兩眼列均後凹,前側眼、後中眼和後側眼均具明顯的黑褐色眼斑。前中側眼間距大於前中眼間距(0.15:0.10);後中側眼間距大於後中眼間距(0.18:0.08);前、後側眼相接。中眼域長0.43,前邊寬0.36,後邊寬0.40。後中眼>前側眼=前中眼=後側眼(0.16:0.15:0.15:0.15)。![沈氏後蛛 沈氏後蛛](/img/7/9fe/nBnauUmMxIGM1kTZ3gTYzMjZhNTZjNzYyITMzMDZ2MTZjVTMhVWOjVjYhV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沈氏後蛛 沈氏後蛛](/img/7/9fe/nBnauUmMxIGM1kTZ3gTYzMjZhNTZjNzYyITMzMDZ2MTZjVTMhVWOjVjYhV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額高0.10。螯肢淺黑褐色,背側具發聲脊;前齒堤在近螯牙處有2齒,後齒堤具5齒。下唇、顎葉和胸板淺黑褐色。下唇周緣顏色較淺。胸板中央具一黃色縱斑。步足淺黃褐色,具淺黑褐色環紋;多黑褐色刺。觸肢和步足測量:觸肢2.38(0.90十0.27十0.31十0.90); 步足Ⅰ 14.40 (3.87十4.86十4.14十1.53), Ⅱ10.89(3.15十3.78十2.88十1.08), Ⅲ 5.67 (1.80十1.80十1.35十0.72), Ⅳ8.10(2.61十2.61十2.07十0.81)。足式:1,2,4,3。
腹部卵圓形,淺黃褐色。背面散布黃色和黑色的小斑點,後半部具一不明顯的黑色葉狀斑。腹部腹面土黃色,中央為一淺黑褐色寬縱帶,寬縱帶的中央後半部具2對黃色小斑點,寬縱帶的兩側散布黃色斑點。觸肢器的副跗舟外側具1個大的鏟狀和1個小的丘狀叉,插入器的側緣具一些小疣突。
地理分布
西藏(亞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