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shěn zú,是指封建時代的一種殘酷刑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族
- 注音: ㄕㄣˇ ㄗㄨˊ
- 注音:shěn zú
- 詞語釋義:封建時代的一種殘酷刑罰
沈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shěn zú,是指封建時代的一種殘酷刑罰。
沈族 詞語釋義 滅族。封建時代的一種殘酷刑罰。一人犯罪,全族受誅。示例 語本《書·泰誓上》:“罪人以族。” 孔 傳:“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兄弟妻子”。 唐...
睿真皇后(729年~?)沈氏,名字不詳(相傳名為沈珍珠,實則無載),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官宦世家出身。堂伯沈從道為《書史會要》記載的唐代書法家,...
帝俊之子實沈之後,實沈氏族以猴為圖騰,初居于山東曲阜之沈猶,為東夷族一支,為嬴姓。後來與親族閼伯相爭後西遷山西汾、澮之間的大夏族之地,即今山西南部臨猗...
《沈氏家族》全方位地反映了沈家的璀璨故事和歷史風雲,解讀了個人在歷史大潮中所體現的精神品格。在甬城西郊,有一個櫟社國際機場。離櫟社國際機場不遠處,有一個並...
沈葆楨(1820年—1879年),原名沈振宗,字幼丹,又字翰宇,漢族,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1] 晚清時期的重要大臣,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 [2] ...
宋仁宗天聖九年(1031年) [1] ,沈括出生於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沈氏家族,祖父沈曾慶曾任大理寺丞,父親沈周、伯父沈同均為進士。
漢陰《沈氏家訓》是清乾隆54年(公元1789年),八世祖沈祖烈主持倡導,遍閱祖宗碑文、蒐集族史資料、聚族而謀、合族眾議定立的。漢陰《沈氏家訓》總計20條1933...
諸暨市沈氏宗祠 民國建築。位於浙江省諸暨市馬劍鎮沈家村。建築坐北朝南,東西闊22 · 60 米,南北深48 米,占地1084 平!方米。平面共三進,由門廳、戲台、看樓...
沈氏宗族,一 ; 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元和姓纂》雲 。周朝初,周文王第十子季載,受封於「沈」(今河南省平輿縣北 ) , 因以國名為氏;二 ; ...
沉族(chén zú),舊作“沈族”。全族受誅。盧綸《雪謗後書事上皇甫大夫》詩:“豈言沈族重,但覺殺身輕。”解釋 舊作“沈族”。全族受誅。出處 盧綸《...
第二章 宋元:紳族的建立 第一節 宋代吳興沈氏概觀 一、由唐五代入宋的外遷家族 二、湖州境內的沈氏族支 第二節 德清沈:根深葉茂 一、沈與求支 二、沈畸...
這兩問於史可以不究,於沈氏族人,猶其是佺期公的後人,不考證清楚終是遺憾。作為佺期公之第49代孫,為族計,從公詩中也能找出一些沉冤不白的依據來。既然...
第二十二章 返回族地 第二十三章 雲碧峰 第二十四章 族長沈煥馳(一)第二十五章 族長沈煥馳(二)第二十六章 火木雙靈根 第二十七章 指點煉器 第二十八...
《鄞州望族叢書:沈氏家族》全方位地反映了沈家的璀璨故事和歷史風雲,解讀了個人在歷史大潮中所體現的精神品格。書名 鄞州望族叢書:沈氏家族 作者 徐海蛟 ISBN 97...
沈家歷代布衣,族無顯宦,但卻是吳中(蘇州古稱)望族。這與沈氏家族世代書香門第,書畫傳家是分不開的。沈家與繪畫的不解之緣起自沈周曾祖沈良(字良琛,號...
沈廳原名敬業堂,清末改為松茂堂,由沈萬三後裔沈本仁於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簡介 在周莊的近千戶民居建築中,明清和民國明期的建築至今仍保存有百分之...
12月25日 瀋陽市民族事務委員會[沈族發字](1987)41號檔案批覆成立瀋陽市滿族聯誼會。1988年 1月16日 瀋陽市滿族聯誼會宣告成立,同時產生第一屆理事會。8月 ...
現代沈家又有許多企業家的大賈巨商,如沈士龍父子四人,他們同心協力,勇創“沈氏民營企業集團”,造福鄉梓;又有紹興安昌古鎮“天官第”的名人後裔,創業海外;還有...
《從士族到紳族:唐以後吳興沈氏宗族的變遷》是2009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揚波。內容簡介 《從士族到紳族:唐以後吳興沈氏宗族的變遷》主要講述了...
最後還特別附錄了族人贊助修譜捐資情況。該書圖文並茂,言簡意賅,既具譜書風範,又有改革創新之筆,既莊重得體又別具一格,值得一讀。該譜主創人員簡介 沈文獻...
爺爺:沈子武。清河縣沈氏宗族的族長,因“沈氏宗族族人不得入村為保”的祖訓而放棄村長職位,但仍是清河村實際掌權者。與蕭和尚是把兄弟。父親:沈衛國。二叔:...
按照目前大部分尤氏觀點:五代之初,後梁皇帝朱溫於公元909年冊封武威軍節度使、福建觀察使王審知為閩王,因審、沈二字同音,閩國境內的沈姓族人為了避諱,將沈姓...
聃又寫作冉,古時,冉、沈讀音相同。春秋時,聃國為蔡國所滅,季載之子逃奔楚國,其後子孫遂以原國名命姓,稱為冉氏。周公封侯建邦時封季載為司空,封土為聃...
曲學衣缽傳承者沈自晉 第二節 獨辟創作新徑者沈自征 第三節 葉沈家族的聯姻與女戲曲家葉小紈 第四節 沈氏家族曲學的傳播與影響——兼論湯沈之爭與吳江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