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沈成烈,字尹言,號嘯梅,道光戊子年生,晚清翰林。浙江蕭山瓜瀝鎮長巷村人,越中歷代畫人傳作山陰人。清同治四年進士,由庶常改官兵部主事,旋即告歸。精楷書,善蘭石。有許閒山館詩鈔。《清畫家詩史》。
民國《蕭山縣誌稿·選舉》(南開大學出版社)載:沈成烈,鹹豐己未恩科浙江鄉試舉人,同治乙丑恩科會試進士。鹹豐己未恩科浙江鄉試中式第66名舉人。其祖父沈惟善於乾隆四十八年自蕭山莊裡村遷居山陰湖鼎村,即今之紹興縣安昌鎮九鼎村之湖鼎自然村;湖鼎村地處山陰、蕭山兩縣邊界,緊鄰現屬蕭山的瓜瀝,故此卷又稱“住瓜瀝湖鼎村”。但雖“遷居山陰湖鼎村”已歷三世,因沈成烈的戶籍、學籍仍在蕭山,因此鄉試時仍系“蕭山縣學附生,民籍”,此後之科名仕宦自然也仍記載在蕭山。
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傳世作品,柯岩“雲骨”銘文,白龍寺重建碑記,
人物簡介
沈成烈,晚清翰林,籍貫蕭山。民國《蕭山縣誌稿·選舉》(南開大學出版社)載:沈成烈,鹹豐己未恩科浙江鄉試舉人,同治乙丑恩科會試進士,“庶吉士,主事”。顧廷龍主編的《清代朱卷集成》(台灣成文出版社)第249冊沈成烈鹹豐己未恩科鄉試卷示:沈成烈,字尹言,號嘯梅,道光戊子年生,鹹豐己未恩科浙江鄉試中式第66名舉人。其祖父沈惟善於乾隆四十八年自蕭山莊裡村“遷居山陰湖鼎村”,即今之安昌鎮九鼎村之湖鼎自然村;又湖鼎村處山陰、蕭山兩縣邊界,緊鄰現屬蕭山的瓜瀝,故此卷又稱“住瓜瀝湖鼎村”。但雖“遷居山陰湖鼎村”已歷三世,沈成烈之戶籍、學籍仍在蕭山,鄉試時仍系“蕭山縣學附生,民籍”,此後之科名宦自然也仍記載在蕭山。這種現象並非偶見,如安昌“天官第”沈家,康熙年間已從蕭山芙蕖灣遷入安昌,但學籍科名則一直在蕭山,直至清末光緒年間方將學籍改隸山陰,其時遷居安昌已歷八世。蓋光緒《欽定科場條例》卷三十五“冒籍”規定:“士子寄籍地方,室廬以稅契之日為始,田畝以納糧之日為始,扣足二十年以上……準其入籍考試。”“遷居寄籍歷六十年以外,確有田糧廬舍可據者,與土著無異,不必補行呈明,準其在寄籍捐考。”(見張友漁、高潮主編《中華律令集成·清卷》,吉林人民出版社)可見清代對改籍有田糧廬舍與年份的嚴格限制,否則就謂之“冒籍”。如果現居地毗鄰原籍,當然更無早日改籍的必要。紹興府城附郭二縣,士子居地與籍貫多有不一致者,恐亦多為此故。
傳世作品
柯岩“雲骨”銘文
著名的柯岩奇石“雲骨”,高峻峭拔,如祥雲燭天。石之上部銘文,左鐫隸書“雲骨”二大字,右勒行楷小字題記:“太初孕,赤烏辟,削峻鏟阜磐石竭。不受秦鞭,足當米笏。蜷嵼指翠微,煙熅覆原隰。毋論山之精,氣之核,吾直字之以‘雲骨’。光緒二年瘦生銘歗梅書。”銘文為奇石形神點睛,其書法遒勁灑脫,在天地與奇石共同構成了傳統山水畫的完美意境。
莫伯林先生《雲骨石刻撰稿人沈孳梅》一文(見《紹興村落文化全書·柯岩卷》,中國文聯出版社),介紹了銘文撰擬者“瘦生”是柯岩人沈孳梅。本文擬介紹銘文書寫者“歗梅”。
莫先生在文中已說到與“瘦生”沈孳梅當時交往甚密的名士中有“沈成烈(字嘯梅)”。《紹興村落文化全書·柯岩卷》中鏡湖月先生《一曲鑑湖水最好湖南山》一文又指出:“柯岩《雲骨題記》的書寫者沈成烈,字嘯梅,清代人,曾任庶常之職。”此沈成烈正是柯岩雲骨銘文的書寫者“歗梅”。“歗梅”其實就是“嘯梅”,“欠”作“口”用,書法家是視“嘯”、“歗”為相通的,不過,嘯梅是沈成烈的號而不是字。
白龍寺重建碑記
沈成烈同治己巳年為蕭山航塢山白龍寺撰寫《白龍寺重建碑記》,落款為“賜進士出身、兵部車駕司主事加四品銜、軍機處行走、前翰林院庶吉士加三級沈成烈紀並書”。
而其兄長沈成枚早在鹹豐辛亥恩科浙江鄉試已成舉人,沈家在當地亦可算小為顯赫。這種家庭環境成就了沈成烈,但或許也因此而影響了他的仕途追求。沈成烈中進士成翰林,散館後官兵部車駕司主事、軍機處行走。但其仕途似乎到此為止,有資料說他“旋即告歸”了。他工書擅文,又喜畫蘭石,通籍前已小有名氣,也許其志在以翰林公的身份悠遊林下,書畫自娛。限於資料,此後的履歷筆者不敢妄言。已知就近的存世手跡,有蕭山博物館收藏的《進學解》泥金小楷冊、蕭山航塢山白龍寺同治己巳《白龍寺重建碑記》及抱對、安昌九墩廟匾額,在安昌的世家中猶有落款“嘯梅”的條屏倖存。比對沈成烈《白龍寺重建碑記》與柯岩雲骨銘文的字跡,前者中規中矩,後者遒勁灑脫,這既有碑文與題景之別,可能也反映了在官與告歸後的不同心態。銘文落款“歗梅”並非孤例,目前存世有其手錄《退谷消夏記》一冊,署名正是“鹹豐辛酉五月既望歗梅沈成烈書”。在其遺作中且有署名“筱嵋”者,然不管落款是“嘯梅”還是“歗梅”、“筱嵋”,一般都蓋有“成烈之印”的圖章,故可知均為沈成烈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