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國遺址,又稱沈丘古城·位於臨泉縣城關鎮西200米處·城址三面環河,北靠泉河,東南兩面靠流鞍河,西邊有護城河,南邊與老邱堆遺址接河相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沈子國遺址
- 出土地點:安徽
- 館藏地點:安徽
- 所屬年代:戰國
城址呈長方形高台地,城址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00米,面積15萬平方米.四周城垣依稀可見,夯土築成,殘高1~2米,四角城堡殘高2米多.城址內分兩部分,北部為古城村,南部為白果樹村.古城址內,部分開為耕地,民眾打井至3米深以下仍是文化層.地表遺物較多,有鬲足,鼎足,夾砂紅陶和夾砂灰陶片等.更多的是磚瓦殘片和古錢幣(楚國蟻鼻錢,郢爰).近年來徵集有弧底繩紋陶罐,陶壺以及銅劍,銅矛,銅戈,古錢幣等.在城外西北2公里的周樓村北泉河南岸,1985年以來民眾取土燒磚,發現商代墓群.墓地東西寬150米,南北長300米,占地約4.5萬平方米.先後發掘10餘座土坑墓.收集文物有:陶簋,銅爵,銅觚,銅戈,銅矛,玉璜,玉斧,玉鉞,玉錛.古城址西300米的張樓村磚瓦廠為戰國墓群,面積東西長400米,南北寬300米,占地12萬平方米.徵集文物有:戰國印文陶罐,陶壺,青銅劍等.城址東西流鞍河東岸有戰國墓群,一直分布至臨泉縣內.民眾取土建房,挖地基等施工中出土很多文物,徵集的有:龜裂紋青銅劍,楚式鼎,女侍陶俑,陶鶴,陶鼎等戰33國珍貴文物.城址南1公里曾莊村,於莊村周圍是漢墓群,在生產建設中,徵集的出土文物有:"永元四年造"錯金銘文銅洗,青銅硯滴,漢印子母.據史書和方誌記載,該城春秋時期為沈子國.《左傳》記載"魯文公三年(公元前624年)春,莊叔會諸侯之師伐沈,以其服於楚也.沈潰"."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
沈人不會於召陵,晉人使蔡伐之.夏,蔡滅沈.秋,楚為沈故,圍蔡".沈亡於蔡,蔡亡於楚,秦設寢縣,西漢時改為浸縣.東漢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改浸縣為固始縣,到隋開皇三年(583年)置瀋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入汝陰(今阜陽縣)縣.神龍二年(706年)分汝陰設沈丘縣,歷經五代,宋,金,元均屬潁州.明初廢沈丘縣入潁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潁州升為府,下設阜陽縣,沈丘為阜陽西鄉之地.民國24年(1935年)在阜陽縣西60華里以外另建縣,縣城設沈丘鎮,因鎮北臨泉河,故名臨泉縣.1982年3月臨泉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