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利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寧夏銀川
- 出生日期:1957年
- 職業:畫家
人物事跡,藝術成就,創作隨感,名家評價,作品欣賞,
人物事跡
1993年7月23日,銀川民航機場發生了一場特大空難,108名乘客和5名機組人員中只有40人生存下來,當時沈利萍的兒子王嘉鵬和他的父親就在這架飛機上,嘉鵬12歲,是這架飛機上最小的乘客。當空難發生時,沈利萍正在深圳搞壁畫創作,母親在電話中告訴她說:“你愛人在廠里不小心摔傷了,趕快回來。”在寧夏人民醫院,沈利萍首先看到的是醫生遞給她的一張病危通知書和兩張診斷書。丈夫雙耳膜穿孔,腦震盪,胸、腰脊椎壓縮性骨折,肋骨、恥骨多處骨折,兒子頭皮裂傷並腦挫裂傷,腰椎暴裂骨折並雙下肢截癱,脾臟及左腎挫裂傷,腸管及膀脫挫傷。兒子嘉鵬說:“媽媽,我怕再也見不到你,就拚命從水裡往上爬,媽媽你可回來了。”醫生斷言,除非有奇蹟發生,就是保住了嘉鵬的性命,他的一生也將在輪椅上度過。內出血引起的腸梗阻不時地折磨著嘉鵬,腹部疼痛常使他失去理智,發出一聲聲撕心裂肺地嚎叫聲,止痛針藥量已加到最大限度,還是不能抑制腹痛。無奈之下沈利萍用一種按摩方法一遍遍地為兒子按摩,直到兒子的疼痛減輕時,才停止已經變成機械動作的按摩。一次次地把兒子從死神手上奪了回來。為了讓兒子重新站起來,沈利萍提出將嘉鵬轉到中國康復研究中心進行治療,因為康復費用巨大,遭到航空公司的拒絕。經過一次次的談判,最後航空公司同意,嘉鵬轉到北京治療,但作為交換條件,嘉鵬的父親必須出院。“那是我人生中一個艱難的抉擇,但是沒辦法,我們都是為了兒子。”沈利萍知道丈夫的傷並沒有完全恢復。
1993年9月27日,沈利萍帶著嘉鵬來到中國康復研究中心,而這一住,就是5年的時間。醫生們告訴沈利萍,身體的殘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殘疾。一個殘疾人一定要闖過敢於正視殘疾事實這一關,否則一切努力都可能是沒有意義的。然而,最令沈利萍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劇烈的疼痛沒有使兒子低頭,但心靈的創傷讓他在很長一段時間拒絕接受殘疾這一事實。為了幫助嘉鵬克服心理障礙,沈利萍和兒子走過了一段常人難以想像的痛苦心靈歷程。為了儘快幫助兒子從心理創傷的誤區走出來,沈利萍買來了殘疾音樂家胡里奧的歌帶,買來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張海迪的書。把這些書一段段地讀給他聽。整整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嘉鵬終於從拒絕殘疾到接受殘疾,明白了母親的虔苦用心,性格也開朗了,開始積極主動地配合醫生的治療。沈利萍每天都雷打不動地用軟皮尺度量嘉鵬腿部的長度和各部位的粗細認真將數據一項項記錄在本子上,與前一次的數據進行比較。然而,幾個月過去了,嘉鵬腿上的肌肉日漸萎縮,雙腿仍無知覺。背過兒子,她每天夜裡都絕望地哭啊哭,可在兒子面前,又強裝笑臉,給兒子以信心。五年中嘉鵬經歷了三次大手術,身體虛弱,為給兒子補充營養,光燉湯就使壞了20個沙鍋。嘉鵬加大了訓練量,除了完成醫生的訓練安排外,她還另外為兒子制訂了訓練計畫。用鍛鍊大腿、胳膊、腹部肌肉的方法來彌補腿肌的不足。一天天,一遍遍枯燥痛苦的訓練,嘉鵬都以超常人的毅力堅持了下來,蒼天不負有心人,被醫生宣判終生癱瘓的王嘉鵬,終於扔掉了輪椅站了起來。
1998年1月,挪威菲尤爾紅十字挪迪克聯合世界學院要在中國首次招收一名肢體殘疾學生的招生簡章被嘉鵬看到了,他對媽媽說:“媽媽,你不知道這對我有多重要,我一定要考上。我想上學,這是一個機會。”沈利萍看到兒子站在招生簡章前,久久不願離去,拄著雙拐的手都捏出汗來。一個月後,嘉鵬憑著自身的實力和自信,贏得了考官們的一致好評,嘉鵬考取了。
1999年3月,第36屆世界殘疾人滑雪比賽在挪威舉行,嘉鵬被學校選派參加比賽,並為中國首次爭奪到兩枚金牌,他給沈利萍打電話:“媽媽,高高升起的五星紅旗是為祖國升起的,也是為媽媽升起的。”
藝術成就
作品《黃河船工》、《厚土》、系列《回鄉風情》系列,《荷塘清韻》系列,《荷塘秋韻》系列等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和國際大型美展並多次獲獎。部分作品被國內外專業美術機構和個人收藏。先後在北京、寧夏、西藏、美國、挪威、北歐八國藝術中心等舉辦個人畫展。出訪法國、德國、俄羅斯、義大利、西班牙、瑞士等20多個國家進行學術交流。中央電視台、寧夏電視台、四川電視台、河南電視台、挪威NRK電視台、美國辛辛那提電視台等做專題報導。
《人民日報》、《中國婦女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中國書畫報》、《美術》、《美術研究》等多種報刊專題專版介紹。
出版《沈利萍中國畫作品集》、《寧夏書畫院畫家叢書——沈利萍中國畫》、《二十一世紀中國美術家繪畫作品精選-沈利萍作品集》。
2000年事跡被拍成十八集連續電視劇(撐起生命的藍天)在中央八套播放。
2001年榮獲首屆“十大傑出母親”稱號。
2002應戴爾北歐藝術中心邀請,在該中心舉辦“神秘的東方—中國女畫家沈利萍個人畫展”。
2003年應紅十字挪迪克世界聯合學院邀請為該院藝術系做“中國繪畫講座”。
2004年榮獲中國十大巾幗英才稱號。
2006年應美國俄亥俄州邀請參加國際中國文化周“活動中並舉辦個人畫展”。
2007年榮獲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範。
2007年當選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2008年被評為寧夏50年影響力人物。
2009年授予“寧夏美術特別貢獻獎”,榮獲“寧夏優秀美術家”、“德藝雙馨藝術家”等稱號。
創作隨感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從藝三十餘載,鍥而不捨,是源於對藝術的崇敬與熱愛;對自然萬物的欣賞與感恩。正是腳下這片厚土和生息在這片土地上的風土人情,給予了我藝術創作無盡的靈感。從《厚土》、《回鄉風情》到《黃河船工》《春華秋實》系列,從參展、出版到獲獎……每一幅畫面都傾注著我對生活的熱愛和感恩的情懷。
兒時坐在父親懷裡聆聽周敦頤之愛蓮說,雖似懂非懂,但經從事文字工作的父親講解,美文即刻在我腦海中幻化作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藝求學,嶽麓山下,湘江兩岸,婷婷淨植的荷花,成為刻痕記憶。幾十餘載,賞蓮、愛蓮、敬蓮、繪蓮,唯於蓮情有獨鐘。喜逢盛世,塞北江南、黃河岸邊“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盛景,令我欣喜不已。六月里流連忘返於荷塘,荷花盛開、千姿百態、蓬勃生機,情不自禁的吟誦:“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慕的是蓮的清雅、荷的高貴及其君子風範。搖曳在秋風中的荷有了別樣的景致。觸摸已風乾的蓮子,似嗅到蓮的芳香,帶著創作的激情,酣暢淋漓的筆下盡顯荷之風韻,於少女的注視中,生命的輪迴更替,春華秋實。方知荷與我的生命已惜惜相伴,荷因此透出了生命嚮往的精神家園——和諧、寧靜、詩意的境界。
沈利萍
2014年10月於瑞蓮堂
名家評價
歌頌生命的藝術--讀畫家沈利萍的黑白版畫
袁運甫清華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畫家沈利萍1957年出生於寧夏銀川市,這裡曾是我國古代西夏王朝的故地。作為一個強悍的遊牧民族,在相對短暫的百餘年裡,也同時發展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藝術輝煌,至今仍能從那些被歷史蹂躪的廢墟中,撫溯那許多令人神往的千古之謎。西夏書法狂草被稱為“天書”,西夏學奧不可測被奉為“絕學”。但這個民族的精神和自然風物卻是永恆存在於北方的前沿。它為偉大祖國不斷地揭示了充滿想像力和神秘莫測的視覺藝術魅力。--沈利萍的現代黑白版畫也正是如此給予我們以強烈的美好印象。
沈利萍1989—1991年在我系繪畫研修班學習。她曾於1979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藝術系,後返故里銀川,任寧夏書畫院專業畫家。和絕大多數同類藝術教育的模式相似,沈利萍的國畫亦然。但她自己綜合多方面的素養,而創造了以線條和黑白為主要表現語言的現代版畫卻極具個人的風格面貌。
與所有畫家不同的創作背景,在於沈利萍遭遇的“寧夏·1993年7月23日特大空難”。她在丈夫和12歲的兒子遭受了最嚴重的傷殘考驗,經受了死亡威脅、煉獄的痛苦,沈利萍以母愛的關懷催生了兒子戰勝傷殘的勇氣和毅力而重獲新生。她的兒子還以催人淚下的文字記述了他的遇難經歷--《撐起生命的藍天—空難與我》。該文題頭語是:“謹以此作獻給在苦難中給予力量的我最慈愛的母親。”2001年沈利萍榮獲首屆“中國十大傑出母親”稱號。
沈利萍在她的系列創作《西夏古國》、《鳥的天堂》、《東方神韻》、《回鄉風情》的創作隨感中,深刻地記述了自己的思考和真實感情。她說這些作品正是在遭遇了人生特殊磨難後,“憑著對生命和藝術的感恩和摯愛……是在愛與苦的歷練中得到了升華……使我找到了謳歌生命的最佳途徑。”在這許多作品中,作者並不是專注於具體情節,再現自然,而是創作“心際之畫”,“我所畫的鳥半是目中所見,半是心中所想”,因此,作者更關注“強化視覺效果及畫面的情態結構,以此體現我內心世界的真實感受”。她的獨特表現和思路,亦同時促使每一幅作品產生了更具藝術獨立價值的審美意義,既不是插圖也不是寫真。作者找到了一種善於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表現語言--以黑與白以及線條與塊面組合,詮釋自己對歷史和生活的特殊感悟。但是她的每一幅作品中,儘管在畫面結構處理或是表現手法都有不同,但是總把關注的重點集中地、深情地寄託於對生命精神的頌揚和關懷,特別是對畫面主體形象和動勢變化,甚至是其中的細節處理和微妙的刻畫都能做到至廣大、精細微,其周到和用心都十分到位,因此常常能給人一種蘊寓生命、神氣完美的感受。
2006年7月30日
荷塘與少女
了一容
沈利萍先生是一位優雅的女性,淡定謙和,慈眉善目。此前在畫展中見過她的畫作,獨具風格,尤其是”荷塘與少女”,觀之極美。筆觸之下,無論是耀人眼目、一派塘荷幻海里正值巔峰的夏荷,抑或是秋風中搖曳的殘荷,都各現其美,令人感動。她筆下的少女,目光清澈,平靜無邪地打量著這個異彩紛呈的世界。清風掠過,花莖顫抖,荷葉婆娑,綠波推涌,少女矜持柔情地眼眸動人心魄。
沈利萍有著內外兼修的至善之美,這些皆從她真摯的筆底自然流淌。無論人生何其波折,她的臉上永遠展露給人們的是溫暖美好的笑容,此乃唯美者所崇尚的一種境界。
沈利萍先生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是一位讀書之人,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樂觀豁達,熱愛生活,喜歡養花。沈利萍從小在那些房前屋後怡人的花香薰染中長大。有一年春節,父親審視著掛好的年畫,情不自禁地說:能把天上飛的,地上跑的,乃至自然界的花草樹木,呈現在畫中,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父親的話語深深地觸動了沈利萍幼小的心靈,也在她的心田裡紮下了根,使她走上繪畫藝術的道路,鍥而不捨,最終結出了累累碩果。
九十年代初期,沈利萍的兒子經歷了一場異常的苦難,那便是1993年銀川的“7.23空難”。沈利萍以她驚人的毅力和博大的母愛,幫助兒子戰勝磨難,創造了生命的奇蹟。也許,正是這生死磨難的人生經歷,方能懂得生命的意義,更加敬畏和熱愛生命,詮釋和謳歌美的深層含義,才會具有一個藝術大家應有的悲憫情懷。
對一切處之平靜超然的沈利萍喜歡畫荷,她的荷多半有一種歷經風霜後的傲骨與生機。這種美是一種大徹大悟後的寧靜和淡定,是真正了悟世事本體的藝術家才有的審思和追問。細想,人生無不是在超脫和升華之中得以完善。其實每個藝術家的內心都是孤獨的、唯美的、審視的。梵谷、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海明威、徐渭,看看這些大師們,大家於此就能明白真正的藝術家和混跡於繁華、忙於迎來送往那些官賈的偽文人之間的巨大區別。正是不凡的經歷,恰恰歷練了藝術家們的心志,讓他們從喧鬧的背後感悟到了平靜、淡然、豁達、善良,並皈依大德,拯救人的靈魂和精神。
沈利萍的荷是一種大寫意,一種女性經過磨難之後的堅韌和陽剛的肆意渲染,細細品味,卻瀰漫著一腔無盡心事和纏纏綿綿的韻意。荷葉在四下里蔓延,盤根錯節,如煙雨般迷濛著,鋪天蓋地,突然升起的蓮子,在堅硬的殼兒里,脫穎而出,生機盎然。荷香蛙鳴於靈動的波光里瀰漫升騰,鳥雀在蓮蓬的枝幹上呢喃私語,別有一番詩情畫意。
沈利萍是一位我唯獨見過的能把荷塘畫出大氣象的人,她筆下的荷塘能呈現出一片海洋般的景致,枝枝蔓蔓盤旋水天的蓮藕,氣貫長虹,吞攬吸納日月之精華,帶給觀者無盡的享受與遐想……
人與自然是畫家永恆的創作主題。“荷塘與少女”正是沈利萍精神世界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最純真美好的寫照。少女清澈的眼眸,純真的神韻,令觀者有一種帶她走出“那十八年的憂愁”,“走脫那村東的黃狗”,“去看東邊的日頭”的衝動。畫中少女回眸一瞥,顧盼美兮,眼神中帶出些許淡淡的傷感和憂鬱,正所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這就是一種大手筆。
這種表述是一種新生,也是一種婉約般的天長地久,更是一種追述和挽留。我想,那應該是沈利萍自己筆墨靈魂的化身,更是她作品中的神和魂,是思想,也是美的哲學。
近些年,許多花鳥畫者,無論題材和表述方式,都比較近似。但像沈利萍這樣追求完美,且獨特表現少女與荷哲學命題和人生況味的繪畫,是比較稀異的。其實這個題材可供挖掘的潛力非常之大。從內到外,再由外到內,從小荷初露尖尖角,到一派欣欣向榮,直至褪去繁華艷麗之後,回歸本真和泥土,追隨自然,春華秋實,於少女的注視中,生命的輪迴更替,都在這一張張畫面之上。先生畫中的“荷塘與少女”,別有一番唯美,衝擊著你的視覺,喚醒你內心最柔軟的情感!
了一容,著名作家,新銳書畫評論家,作品入選二十一世紀文學之星叢書,全國春天文學獎、駿馬獎得主,作品被譯介為多種語言在國外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