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佐銳

沈佐銳

沈佐銳,男,中共黨員,籍貫浙江嘉興,1944年出生於貴州遵義,1967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生物物理專業,80年代先後赴比利時、美國兩度留學。1983年在北京農業大學昆蟲學專業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88年獲昆蟲學專業博士學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佐銳
  • 外文名:Shen Zuo Rui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
  • 出生日期:1944
  • 畢業院校:北京農業大學
  • 信仰:共產主義
個人履歷,成就及榮譽,研究領域,學術成果,課題項目,論文著作,獎勵情況,

個人履歷

歷任北京農業大學植保系系主任、圖書館館長、校園網專家組組長,現為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已經為國家培養了36名博士、50名碩士和3名博士後。1991年獲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辦公室聯合授予的“中國有突出貢獻的博士”稱號,自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成就及榮譽

現任中國生態學學會諮詢工作委員會執行主任,中國老教授協會農業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大學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農學會農業計算機分會副理事長,亞洲農業信息技術協會(AFITA)副主席;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態學科與農業學科評審組委員,農業部第五屆科技委員會委員,農業部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網路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植保諮詢專家,國際農業生物學中心(CABI)植保諮詢顧問,亞太地區高速網路技術組織(APAN)成員,國際生物數學統計學會(International Biometric Society)理事,印度昆蟲學會刊物ENTOMON編委。中國科學院蟲鼠害綜合防治重點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市農業局農業信息技術顧問,遼寧省農業及農村科學技術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青島市農業科技諮詢專家,陝西省楊凌高科技農業開發實驗區信息技術顧問;中國生態學會副秘書長、人類生態與生態健康專業委員會主任、生態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數學生態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農業生態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生態學報》責任編委;中國植物保護學會農業病蟲害測報專業委員會委員、植保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植物保護》雜誌編委;中國昆蟲學會昆蟲生態學專業委員會委員、Entomologia Sinica和Insect Science雜誌編委;中國計算機學會計算機套用分會理事、中國電子學會敏感技術分會理事、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環境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應邀在國內所有省市自治區做過有關農業信息技術或植保新技術的報告,經常應邀出國組織、參加學術會議或講學,足跡達美國、比利時、日本、波蘭、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德國、英國、俄羅斯、南非、韓國、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寮國等。

研究領域

近年來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項目、國家973基礎研究計畫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博士點基金項目、農業部和北京市等地方科研項目,以及國際合作研究開發項目。研究領域覆蓋五個方面。
無公害蔬菜生產的生態學機制和高新技術套用研究:以保護地蔬菜和花卉為主要對象,以溫室生態系統健康理論為基礎,研究溫室內蔬菜生產的生態過程分析和最佳化問題。研究開發了溫室環境數字式監控系統、蔬菜工廠化生產專家系統、溫室生態系統健康監測呼叫系統等。
害蟲測報和植保風險分析的理論和新技術研究:將昆蟲種類分子鑑定、計算機視覺、田間小氣候數據自動採集、GIS和GPS與網路傳輸技術等綜合套用於害蟲快速準確預測預報;正與農業部科技推廣中心、草原處、山東省、新疆等地植保站合作,建立害蟲測報網路系統;對農業害蟲監測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混沌診斷,探討農業害蟲發生的可預測性;研製了天氣模擬模型調控的生態智慧型氣候箱,並用於昆蟲種群動態的自動建模和隨機化建模,以及進行農業有害生物的風險分析。
計算機視覺和昆蟲數學形態學的研究和開發:昆蟲數學形態學是一個新興分支學科,其技術研究包括昆蟲圖像數位化、昆蟲圖像處理、昆蟲圖像識別;其理論研究包括昆蟲圖像的解釋和理解,昆蟲數學形態學與昆蟲分類學等的分支學科的關係;其套用研究包括:昆蟲形態自動測量、昆蟲種類自動鑑定,田間微小昆蟲的自動計數,農業病蟲害遠程診斷,赤眼蜂工廠化生產中質量自動檢測等。
昆蟲分子生態學的理論和套用:研究赤眼蜂的分子鑑定、分子生態學和分子進化,麥蚜地理種群的遺傳關係分析、時空分布和跨地區遷移規律,煙粉虱生物型鑑定及其防治,花薪甲的分子鑑定、生態學及其防治,節肢動物體內共生菌Wolbachia的資源分布及其在生防上的利用等。
農業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研究開發的植檢害蟲多媒體信息管理系統和植檢害蟲輔助鑑定多媒體專家系統已在國內60多個主要口岸檢疫局推廣套用,先後兩度獲得全國動植物檢疫系統的科技進步二等獎。“信息技術在蔬菜生產中的套用”獲得2001年度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林果病蟲害防治技術專家系統的建立與套用”獲得2003年年度河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的教育部211工程“中國農業大學校園網和圖書館自動化建設”項目驗收結果優秀。主持的教育部211工程“Internet植保鏡像系統建設”項目已結題驗收。主持的教育部211工程“新世紀網路教學系統建設(昆蟲學)”項目圓滿結題。目前正在組織研究生學位課《昆蟲生態學》全國教學網路。

學術成果

1983年以來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190餘篇,與他人合作編輯出版了《植物醫學導論》、《農業電子信息技術與套用》、《中國植物檢疫性害蟲圖冊》、《水果果實害蟲》等8部著作。在國家著作權局登記獲準的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證書13件,申請專利4項,3項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已授權)。創建的IPMist實驗室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從事植保高新技術研究的科技實體。

課題項目

主持基於分子位和數學形態學的昆蟲系統發育研究
主持麥蚜生態學與預測預報基礎研究
主持溫室蔬菜病蟲害防治的智慧型化系統
主持植保網路資料庫的研製開發
主持害蟲測報的田間數據獲取與網路化管理研究

論文著作

1.數學形態學在昆蟲分類學上的套用研究,昆蟲學報,46(1):45-50,(3):339-344,2003
2.麥長管蚜風險因子隨機模擬研究. 中國農業科學. 36(8):916-921,2003
3. Identification of a Wolbachia endosymbiont in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Progress of Nature Science, 12(5):86-89,2002
4.赤眼蜂分子鑑定技術研究,昆蟲學報45(5):559-566,2002
5.亞致死劑量殺蟲劑對異色瓢蟲捕食作用的影響,生態學報22(12):2278-2284,2002
6.主編、參編專著7部,包括《農業電子信息技術與套用》、《植物醫學導論》等
7、城市郊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創新:生態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
8、昆蟲數學形態學研究及其套用展望
9、昆蟲學多媒體信息獲取與處理方法的初步研究
10、亞致死劑量殺蟲劑對異色瓢蟲繁殖力的影響
11、昆蟲數字圖像的分割技術研究
12、農業設施環境通用監控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13、農業綜合發展中的生態學機遇
14、計算機軟體技術在植保軟體開發中的套用
15、植保有害生物風險分析理論體系的探討

獎勵情況

1.於2008年榮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名)
2.於2003年榮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第二名)
3.於2001年榮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第一名)
4.於1992年榮獲政府特殊津貼
5.於1991年榮獲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辦公室聯合授予的“中國有突出貢獻的博士”稱號
6.榮獲國家計算機著作權13項(其中6項為第一完成人)
7.榮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第一完成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