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青三彩

沈丘青三彩

沈丘青三彩因初創時期主要在胎體上施青釉為主,黃、紅釉為輔,故名青三彩,又因在刻畫時採用獨特的剔花工藝,又叫沈丘剔花彩陶,該技藝目前僅留存於沈丘縣石槽鄉的龔寨村(“龔寨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丘青三彩
  • 名字來源:在胎體上施青釉為主,黃、紅釉為輔
  • 技藝:沈丘縣石槽鄉的龔寨村
  • 起始秦漢時期的綠青釉
簡介,產地,發展,製作工藝,相關故事,衰落,現狀,

簡介

沈丘青三彩起始於秦漢時期的綠青釉,它演變於隋唐,延續於,興盛明清,在文革期間衰落。沈丘青三彩因初創時期主要在胎體上施青釉為主,黃、紅釉為輔,故名青三彩,又因在刻畫時採用獨特的剔花工藝,又叫沈丘剔花彩陶,該技藝目前僅留存於沈丘縣石槽鄉的龔寨村(“龔寨窯”)。

產地

沈丘縣石槽鄉龔寨村位於沙河南岸,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隋唐時期龔寨窯採用的陶土是取自當地的膠泥,窯工又稱之為“黃河淤”,即黃河泛濫後沉積下來的黃色黏土。其性軟,可塑性較強,可製作造型較為複雜的陶器。

發展

沈丘青三彩秉承唐三彩遺風,又吸收了剪紙、木版年畫的藝術風格,在制陶技藝中自成流派,在胎面的製作上,沈丘青三彩飾以兩層化妝土,在刻畫過程中表現出赭、黃或赭、白兩種基本對比色;在刻畫題材上,除以生活中的花、鳥、魚、蟲為創作對象外,還著重吸取了傳統戲曲中的藝術元素。

製作工藝

在燒制方面,沈丘青三彩燒制過程極為煩瑣,土質選用膠泥土和黑土兩種,黑土燒制出來是褐紅色的,膠泥土燒制出來是黃白色的,燒制時用青石點化,經窯變青石變成了綠色。
燒制過程先是除潮,然後素燒,溫度一般在800~900攝氏度,成品為磚紅色的刻畫陶,素燒後可以釉燒,即塗以含鉛、二氧化矽、粉土的釉料後放入陶製的匣缽內,逐漸加大溫度,達到1000~1050攝氏度,燒兩天兩夜,成品為紅底白花的沈丘青三彩。沈丘青三彩體現了農民敦厚樸實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審美意趣,反映了中國民間藝術崇尚自然、追求和諧的審美趨向。

相關故事

關於青三彩,還有一個與帝王有關的故事。傳說唐高祖李淵曾夜宿於沈丘附近的一座寺廟,夢到了一個高大的幡台,台上放置一隻紅白綠三色陶罐。醒來後他立即徵召周遭工匠製作夢中的陶罐。但因當時窯匠技藝所限,三天三夜只燒出了黃、白兩種釉色,無法呈現出李淵滿意的綠色。
正當大家一籌莫展之際,一位銅匠恰好經過此地。由於連日多雨,銅匠被迫滯留於此,其隨身攜帶的銅粉被一陣風吹進了窯里,沒想到,這些銅粉竟然改變了陶罐的釉色,李淵朝思暮想的三色陶器終於誕生了。至今,銅粉仍然是青三彩重要的色料之一。

衰落

據《沈丘縣誌》記載,歷史上,沈丘的青三彩曾經通過沙潁河銷往全國各地。民國以後逐步衰落,特別是解放後由於在沙潁河建閘,航運停止,沈丘青三彩的銷路受阻,產量大幅下降,從事青三彩燒造的人也急劇減少。改革開放時期,全縣掌握沈丘青三彩燒造技藝的人只剩寥寥數人,僅有一座窯還在艱難維持生產。

現狀

為了挽救瀕臨失傳的青三彩技藝,使沈丘青三彩重放光彩,胡金貴奔走呼籲,積極籌集資金,組織老藝人,於2011年成立了沈丘青三彩陶業有限公司,擴大了生產規模,增加了產量,擴大了沈丘青三彩的影響力。
2012年在鄭州舉辦的河南省第六屆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上,沈丘青三彩首次亮相省城,吸引了眾多人的關注。時任省委常委、副省長劉滿倉參觀沈丘青三彩後高興地說:“潛力很大,很有開發價值!”
河南省民眾藝術館研究員、河南民間工藝美術專家倪寶誠說,在沒有看到沈丘青三彩之前,他完全沒有想到,在河南還有這樣美麗、古樸的陶藝製品。過去說起河南的陶製品,大家談的都是泥玩具唐三彩。如今,沈丘青三彩的出現填補了河南陶藝發展史上的一處空白。它古樸的線條和色彩,展現了豫南淮河流域百姓的審美情趣,其圖案更是表達了廣大百姓崇尚真善美、祈盼生活吉祥如意的美好願望。
目前,沈丘青三彩已經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胡金貴也被河南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授予“河南民間工藝美術家”的稱號,他的“戲劇人物畫缸”、“葫蘆瓶”、“梅瓶”等作品榮獲河南省第六屆、第七屆民間藝術最高獎“金鼎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