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成語出處,成語典故,成語寓意,成語用法,成語辨析,
成語出處
宋·錢易《南部新書》:“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談(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成語典故
唐代盛行科舉制度,當時的讀書人都爭著參加科舉考試,考中了就能做官。
崔沆是唐僖宗年間的官員,官至禮部侍郎,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 , 在京城長安舉行一次規模很大的考試,崔沆擔任主考官, 許多讀書人都來到長安應考。考生中有個人名叫崔瀣,頗有才學。 主考官崔沆連日批閱考卷,批到崔瀣的卷子,大為讚賞,連聲叫好。發榜那天,許多人圍榜觀看,有的還高聲地念著名單。突然,有個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連聲道喜,原來崔瀣榜上有名,考中了。
按當時規矩,科舉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崔瀣不免要以門生的身份,鄭重其事地前去拜謁“恩師”崔沆。 真是巧得很,主考官叫崔沆,門生叫崔瀣,這“沆瀣”二字,本意是指夜間的水氣、霧露, 如今剛好在兩人的名字上合到一塊,實在難得。一時,許多人聚在崔府門前,看個熱鬧。人們指指點點,津津樂道,於是,愛湊趣的人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意思是,他們師生兩人像是夜間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本來這是一句玩笑話,並不含貶義,崔沆、崔瀣也不存在營私舞弊的情況,不過後來有人聽說崔瀣中舉後很快就得到很好的官職,遭到他人質疑,於是便把“沆瀣一氣”的說法暗指他們倆有私人關係。漸漸地,“沆瀣一氣“從一句玩笑話變成了一個含貶義詞的成語。
成語寓意
從歷史記載來看,崔沆是憑考卷錄取崔瀣的,二人此前並無瓜葛,姓名聯璧只是一種巧合,但語言的傳播自有其約定俗成的慣性,傳揚日久,“沆瀣一氣”就從玩笑話變成了含有貶義的成語。客觀地說,這即使不是一件冤案,也是因巧合而引起的曲解和訛傳。這也警示人們,酒後談資、坊間笑料、小道訊息一類的傳言,有時極具殺傷力,從來不可小覷。與此同時,在生活中,經常有一些心術不正的人勾結起來,做一些危害社會的事,這也提醒人們交友需謹慎,交邪友,容易沆瀣一氣,後患無窮。一定要看清這類人的本質,潔身自好,結交益友、樂友、諍友,堅決不與這些人同流合污。
成語用法
- 成文用法
“沆瀣一氣”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在句中多作謂語,也作定語,用於人或其集體、組織,含貶義。
- 運用示例
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四回》:“皓冬的敏銳活潑,和勝佛的豪邁靈警,兩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氣。”
成語辨析
沆瀣一氣—臭味相投
同:兩者都可指因壞思想、壞作風相同而合得來。
異:①沆瀣一氣往往還含有“勾結成一夥”的意思,而“臭味相投”則沒有。②“臭昧相投”僅用於人,而沆瀣一氣除了人,還能用於人的集體、組織。③“臭味相投”的“臭”讀“xiù”時,表示“氣味相投”,為中性成語;而沆瀣一氣為貶義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