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神文化又稱巫儺文化、戲劇文化,是指以洪江為中心的沅水流域的河神崇拜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沅神文化
- 分類:巫儺文化、戲劇文化
沅神文化是指以洪江為中心的沅水流域河神崇拜形成的巫儺文化、戲劇文化的泛標。150年前,在湘西南與黔東南接壤的廣大地區,沒有一個人不知道楊公菩薩。這位威鎮一方的土著神祗,在人們心目中無比神聖與崇高,在楊公面前,人們頂禮膜拜,祈求他賜給吉祥平安。據各方史志記載,楊公本名楊漱,亦名楊五,有兄弟三人,籍貫洪江市托口,清朝時"平苗有功",歿石敕封為神,後又被為鎮江王,即保佑水上人平安的河神,在楊公家鄉托口侗鄉,流傳有"楊素(漱)用紙人,紙馬與朝庭官兵打仗,寡不敵眾,被軍削掉下巴而死"的故事後來,為紀念楊漱,便把青木村改為今天的托口鎮。楊漱埋葬在托口的豹霧山下,並修建了楊公廟(也就是後來各地數以千計楊公廟朝拜的總廟)。民間有詩云?quot;各縣修座公廟,年年月月顯威靈。托口修座楊公廟,歷來巫岡盛行"。每年五月端陽日,沅水各地楊公廟均由巫師主持慶廟祭祀,塔台唱戲。在托口侗鄉、侗族剪紙代代相傳,尤為戴老婆婆(失名)為最。其代表400餘幅,融侗、漢藝術為一體,曾為文化站收藏,惜"反右派"運動時燒毀。現有侗族剪紙藝人張國雄將這一技藝繼續發揚光大(見部分作品相片),在黔城古城,辰河高腔"目連戲"融沅水流域藝術、宗教、民俗為一體,是研究戲劇的"活化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89年端陽日曾在黔城舉行了一次排練公演的國際藝術交流活動。並在沅水河邊搭戲台一座,製作了河燈2000多盞,紙紮儺神20多個。堪稱"目連戲"奇觀。在國內外產生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