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思·華爾茲(沃爾茲(美國國際關係理論家))

肯尼思·華爾茲(美國國際關係理論家)

沃爾茲(美國國際關係理論家)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肯尼思·華爾茲名字又被翻譯做沃爾茲,1924年6月8日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安娜堡,1950年和1954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分別獲得政治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校任教。曾擔任美國對外政策委員會委員、美國政治學會會長等職,並榮獲“詹姆斯·麥迪遜政治科學傑出學術貢獻獎”。1994年退休,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政治學系終身榮譽教授。2013年5月13日逝世,享年89歲。

其主要著作有《人、國家與戰爭》(1959)《對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國際政治理論》(1979)。其中《國際政治理論》一書自出版以來便被譽為“當代經典”,迄今為止是國際關係學界影響最大、引用率最高的著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肯尼思·華爾茲
  • 外文名:Kenneth Neal Waltz
  • 別名:肯尼思·沃爾茲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安娜堡
  • 出生日期:1924年6月8日
  • 逝世日期:2013年5月13日
  • 職業:國際關係理論學家
  • 畢業院校:奧比多林學院
  • 主要成就:新現實主義學派代表人物
  • 代表作品:《人、國家與戰爭》《國際政治理論》
人物生平,主要著作,主要理論,

人物生平

肯尼思·華爾茲(Kenneth N. Waltz,1924-)是美國著名國際關係理論家。
1924年6月8日生於密執安州安阿伯,1948年畢業於奧比多林學院,1951—1952年入伍服兵役。
1950年和1954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分別獲得政治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1953~1957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任助理教授。
1957—1966年轉至斯沃斯摩爾學院任教,先後晉升為副教授和正教授。
1966—1971年在布蘭戴斯大學任教並從事研究。
1971年起任加尼福尼亞大學伯克萊分校教授;同時兼任美國對外政策委員會委員、全美政治學學會理事等職,還是頗有影響的理論刊物《世界政治》的編委。
1994年退休,是伯克萊分校政治學系終身榮譽教授。
1997年起任哥倫比亞大學兼職教授。
90年代曾在復旦大學和北京大學講授國際關係理論,受到師生的歡迎。
中國學者倪世雄教授早年和華爾茲的合影中國學者倪世雄教授早年和華爾茲的合影

主要著作

《人、國家與戰爭》(1959)、《對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國際政治的衝突》(1971)、《國際政治理論》(1979)、《使用武力》(1983)和《核武器的擴散:一場辯論》(1995)等。
《國際政治理論》第一版封面《國際政治理論》第一版封面
華爾茲還撰寫了許多有影響的論文,如《政治哲學與國際關係研究》(1959)、《康德、自由主義和戰爭》(1962)、《兩極世界的穩定》(1964)、《和平政治學》(1967)、《國家相互依存的神話》(1970)、《國際關係理論》(1975)、《相互依存的理論與實踐》(1979)、《和平、穩定與均勢》(1988)、《現實主義思想與新現實主義理論》(1990)、《新世界秩序》(1993)、《國際政治的新結構》(1993)、《國際政治不是對外政策》(1996)和《評估理論》(1997)。
集中體現華爾茲傳統主義觀點的是《人、國家與戰爭》。華爾茲於1959年出版的《人、國家與戰爭——一種理論分析》是在他的博士論文《人、國家與國家系統一關於戰爭根源的理論》基礎上寫成的,這是一部關於國際衝突~戰爭的理論性相當強的專著。作者圍繞“戰爭的主要根源是什麼”這個核心問題,提出了著名的關於戰爭根源的三個概念:人的本性和行為;國家內部結構問題;國際無政府狀態的存在。華爾茲進而指出,當今世界上最迫切的任務就是“要找出國際衝突一戰爭的根源,然後有的放矢地加以醫治和防止”。
華爾茲在理論上最突出的貢獻,還是其在1979年出版的《國際政治理論》一書,該書是當今國際政治研究領域影響最大,也是被徵引率最高的著作之一。

主要理論

他提出的解決方案是
1、衝突和戰爭與人的本性密切有關,戰爭源於人的自私、愚蠢和誤導的衝動。華爾茲認為,只有改變人的私念、惡性和權欲,才能避免戰爭,所以,“惡是根源,愛是藥方。”
肯尼思·華爾茲肯尼思·華爾茲
國家的內部結構是了解戰爭與和平的關鍵
2、國家的內部結構是了解戰爭與和平的關鍵。華爾茲認為:“國家的弊病導致了國家之間的戰爭。”他進而指出:為什麼有的國家要打仗?因為戰爭可以為它們提供增加稅收、維持官僚制度和控制民眾的藉口。他的結論是:“和平與戰爭分別是好的國家和壞的國家的產物。”①因此,要防止戰爭就必須從改造國家著手,在這方面,他認為馬列主義關於改造私有制、變革國家制度的思想是可取的。華爾茲還特地引用了毛澤東和劉少奇的語錄:“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用戰爭反對戰爭。”(毛澤東)“必須清除壞的國家,好的國家才能生存於和平之中。”(劉少奇)
國際上的無政府狀態會導致戰爭
3、人性惡,國家壞,固然會導致戰爭,但還不是問題的全部,即使好的人和國家,有時也會動武。因此,一定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戰爭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沒有可以防止它的東西。至今世界上尚無一種能防止武力和戰爭的跨國權威組織,這是人類的悲劇。華爾茲還敏銳地觸及到社會主義國家之間也會兵戎相見的可能性。他預見到十年以後發生的事情。華爾茲主張成立世界政府,而在這一目標實現之前,應盡力維持均勢,因為權勢不均對強國和弱國都是危險的,只有維持均勢,各國的安全才有保障。“無政府狀態是根源,世界政府是藥方。”
華爾茲的上述三個概念各有側重,但緊密相連,這三個概念加在一起,就構成了國際關係的完整圖像。可見,華爾茲在《人、國家與戰爭》中基本上還是運用現實主義的觀點,但在分析結論時卻明顯帶有理想主義的色彩。拾起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兩派的有用武器,對科學行為主義應戰,這表明了傳統主義的一個顯著特點。當然,由於受到階級立場的局限,儘管華爾茲崇敬馬列主義,但仍不可能對戰爭的本質、根源(歷史的、階級和社會的)作出客觀的分析,他的基本觀點是歷史唯心主義的。
傳統主義和新現實主義的發展
戰後,現實主義學派又經歷了傳統主義和新現實主義的發展。當然,傳統現實主義和新現實主義並沒有對現實主義作根本的修正,但是,也沒有因循守舊,而是有所創新的。華爾茲本人就經歷了從傳統現實主義到新現實主義的轉變。他的早期著作《人、國家與戰爭》是傳統現實主義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而後期(20世紀70年代末)的《國際政治理論》則是新現實主義的最早的一部代表作。所以,西方學者稱華爾茲的成就“不同凡響”。這兩部著作至今仍是美國大學裡國際關係專業的最重要的教學參考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