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
- 地理位置: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馬牧池鄉東辛莊
- 占地面積:2700平方米
- 開館時間:2003年
簡介,館舍概況,老人事跡,
簡介
2003年9月19日隆重舉行開館儀式,並由原國家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親筆題寫了“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館名。
紀念館位置
館舍概況
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位於山東省沂南縣馬牧池東辛莊村。全館分為百年老屋及紀念館兩個部分。 百年老屋是沂蒙母親王換於的故居。在艱苦的抗戰歲月中,王換於故居是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八路軍第一縱隊、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八路軍山東縱隊、魯中區黨委、山東省婦救會、大眾日報社、姊妹劇團等單位居住過的地方。羅榮桓、徐向前、朱瑞、郭洪濤、黎玉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及黨的許多高級幹部及抗日將領均在此戰鬥、工作、生活過。特別是山東的黨政軍領導機關,在此組織、領導、創建了沂蒙根據地,並率領沂蒙軍民粉碎了日寇無數次的掃蕩和打退了國民黨死頑固派千百次的進攻,使沂蒙根據地得以鞏固發展和壯大。在百年老屋裡,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在此指揮和領導著全山東的抗戰,在抗戰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百年老屋,不僅僅是沂蒙母親王換於的故居,同時也是八路軍第一縱隊、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戰工會的舊址。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百年老屋因無人居住而慢慢損壞。 2003年春,在山東省審計廳、山東省交通廳、臨沂市審計局、臨沂市交通局等單位的關心和支持下,中共沂南縣委縣政府重新修繕了百年老屋,老房共5間,使其恢復原貌如故。與此同時,又投資20餘萬元建起占地2700平方米的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共有展室7間。紀念館分為室外和室內兩個部分,室外部分主要有王換於銅像、中央軍委原副主席遲造田的題詞及著名軍旅作家李存保所撰寫的百年老屋賦。室內部分主要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和王換於主要事跡展覽。王換於事跡展覽部分通過大小二十餘塊展板,主要反映了王換於在艱苦的抗戰歲月中,熱情為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服務、創辦戰時託兒所、率全家擁軍支前的主要事跡,從而表現了沂蒙母親王換於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對黨堅定不移的信念、艱苦奮鬥的作風,從而體現毛澤東人民戰爭的光輝思想和人民民眾是打不破的銅牆鐵壁的觀點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同時,從一個方面表現了沂蒙人民為抵禦外來侵略而不屈不撓、前赴後繼、英勇奮鬥的光榮歷史。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已被國家審計署、山東省審計廳、中共山東省委機關工作委員會列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老人事跡
沂南縣馬牧池鄉東辛莊村“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60多年前,王換於開辦的戰時託兒所就設在這裡,包括兩位元帥的子女等80多名革命後代,都曾在這裡健康成長。 王換於,1888年生,1989年逝世,享年101歲。19歲那年,王換於嫁到東辛莊村一位姓於的家中。舊社會的婦女沒有地位,王換於連名字都沒有,過門後大家就叫她“於王氏”。1938年冬,王換於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參與抗日戰爭,不久被選為村婦救會會長和鄰鄉艾山鄉副鄉長。由於工作的需要,“王換於”這個能形象說明其身世的名字,便正式叫開了。 1939年6月,徐向前率八路軍第一縱隊領導機關到達王換於家後,王換於在當地黨組織的協助下辦起戰時部隊機關託兒所,機關有27個孩子,外地又陸續送來一些,共有41個孩子。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歲,最小的生下來才3天,其中包括徐向前元帥的女兒小何(乳名),羅榮桓元帥的女兒羅琳,以及後任上海市委副書記陳沂的女兒陳小聰等人。呈現在眼前的王換於故居,是由當地山頭常見的青石砌成,屋頂上蓋著稻草,每個房間面積約六平方米,逼仄低矮,進入屋子需要貓著腰鑽進去。這棟歷經100多年風雨洗禮的石屋,曾開辦戰時託兒所的兩間房間已不復存在,但徐向前和羅榮桓兩位元帥居住過的房間,仍傲然屹立。 王換於老人的事跡,只在她的回憶文章和當地黨史研究人員處才有跡可尋。 在王換於老人自述的回憶文章《百歲老人憶沂蒙》中,詳細講述了開辦戰時託兒所的細節。當時,有一次,王換於前往西辛莊查看寄養的革命後代,發現烈士的孩子沒有奶吃,小孩子瘦得很厲害,“我一陣心酸,就將孩子抱回了家”。這時,王換於的二兒媳正在哺乳期,二兒媳除了撫養著自己的孩子,還同時撫養著另外幾個抗日將士的孩子,奶水已不夠吃。王換於告訴二兒媳:“你二嫂,這個孩子你拉扯著吧。這是烈士的後代!讓他吃奶,讓咱的孩子吃粗的。咱的孩子就是死了你還能生育,烈士的孩子死了,就斷根了!” 從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的三年時間裡,戰時託兒所的40多名孩子均健康成長。1943年後,又有革命將士的45名孩子由王換於撫養長大。而王換於自己的四個孫子,卻均因營養不良先後夭亡。 陳若克是一名女性烈士,1919年生於上海,1941年與剛出生的孩子一同被日軍殺害。王換於老人將家中僅有的三畝田地全部變賣,泣葬陳若克母子。 1940年8月,在山東省各界代表大會上,陳若克代表山東全省婦女作了《山東婦女運動的新任務》的報告,報告便是在王換於家中起草的。會上,陳若克當選為山東省婦女救國總會執委常委。1940年8月1日,在王換於的百年石屋裡,陳若克與時任山東分局書記朱瑞喜結良緣,王換於一手操辦了他們的婚姻大事。 1941年冬,日軍5萬多人開始大掃蕩,此時,陳若克懷胎8月,行動不便,王換於勸留陳若克就地掩藏,但陳若克執意與部隊一併轉移,王換於見無法說服陳若克,便把自己的大襟褂子給她穿上,化裝成農家婦女送出村莊。 1941年11月7日,陳若克在突圍途中,因早產被日軍抓獲。獄中,陳若克始終堅貞不渝,最終,母子雙雙遇難。同年12月中旬,陳若克母子的遺體秘密運到了王換於的村莊。看著陳若克面目全非的遺體,王換於悲痛欲絕。 當天晚上,王換於就著昏暗的油燈,為陳若克和嬰兒縫製壽衣,幫陳若克母子穿好,整理好她們的遺容。為安置好烈士的後事,王換於變賣了家中僅有的三畝田地,並將她們母子安葬在村莊附近,每年都前往悼念,直至去世。 2003年春,當地政府在王換於百年石屋的舊址邊,興建了一座2700多平方米的“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並為她塑造了銅像,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親筆題寫館名。 建國後的幾十年間,遍布在祖國各地的王換於的“兒女”們,紛紛前來東辛莊村看望這位偉大的母親。原上海市委副書記陳沂也曾專程從上海趕到王換於身邊,探望這位曾經撫養過自己女兒的沂蒙母親。 2001年,在王換於去世的12年後,羅榮桓元帥的兒子羅東進代表母親林月琴,專程來到東辛莊村,悼念王換於老人,慰問她的家屬。2003年春,時任黑龍江師範大學歷史 系教授的艾魯林女士,也按照父親艾楚南生前囑託,不遠千里來到沂南為王換於掃墓。原工程兵副司令員胡奇才之子胡魯克表示,“我們出生在山東沂蒙,沒有以王換於為代表的沂蒙母親的養育呵護,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抗日戰爭爆發後,在中國共產黨人創建沂蒙根據地的抗日活動中,她數十次出色地完成情報傳送任務;1938年冬,已年過半百的王換於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先後任村婦救會長,艾山鄉副鄉長。由於她對黨的忠誠和積極的工作,是當時著名的沂蒙“四大娘”之一,其家成為著名的抗日堡壘戶。1939年春以後,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山東分局、山東縱隊就經常住在王換於家。同年6月徐向前、朱瑞率八路軍第一縱隊機關到沂蒙後,也較長時間住在王換於家。王換於的主要工作就是率全家照顧好領導的生活起居和撫養戰時託兒所的孩子。戰時託兒所最多時達50餘人,除此之外,王換於還掩救過一大批八路軍傷病員和抗日幹部,掩藏了許多抗日物資。1940年7月,山東省政府前身--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在該縣青駝寺成立,會議出版的《聯合社會會刊》被王換於精心保存,1978年,年逾九旬的王換於將書完整上交縣有關部門,該書被徵調到山東省檔案館,填補了省檔案館檔案資料的一項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