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州三弦書是一種傳統說唱藝術。形成於明末清初,傳唱於晉東南及周邊地區,是人民民眾喜歡的一種藝術形式。沁州三弦書的演出形式,早期為一人自彈三弦,兼用摔板和小鐃自行伴奏,說唱相間表演。後來發展成為同時具有了多人分持三弦、二把、笛子、四弦、二胡等樂器伴奏、一人為主、多人分行當輔助說唱的群口演出形式。沁州三弦書的唱腔曲調為板腔體。由“月調”和“平調”兩類組成。沁州三弦書表演前通常先要演奏一段器樂曲牌,接著吟誦四句“提綱”,然後“起板”或稱“叫板”,之後轉入“正書”說唱。傳統節目以長篇為主,一般節目也大都在30回至60回左右,可連續演出一到兩個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沁縣三弦調
- 簡介:一種說唱藝術
- 朝代:明末清初
- 發展狀況:自生自滅的自然發展狀態
介紹,演出書目,發展狀況,
介紹
沁州三弦書自從明末清初形成以來,至今已有400年左右的歷史,是北方鼓書藝術中歷史比較悠久而較為古老的一種。唱腔曲調板式豐富,傳統書目積累較多,有著雄厚的民眾基礎和十分深廣的藝術影響力。沁州三弦書不僅是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娛樂形式,而且有著特殊的實用價值與社會功能,與老百姓的日常關係十分密切。
演出書目
沁州三弦書書目豐富,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小段。據沁縣文化館1987年的統計,流傳在沁縣盲藝人口中的長篇大書共16部、599回,其中的《綠牡丹》、《汗衫記》、《金屏扇》三部大書因師傅過世而失傳。另有72個短篇小段得以保留。二十一世紀以來,民間還可演出的書目有《吳閣老私訪武昌府》(45回)、《金鐲記》(51回)、《五色雲》(50回)等,較1987年調查的數量又減少了很多。
發展狀況
長期以來,沁州三弦書處於自生自滅的自然發展狀態,藝術自身的文化生態鏈條不夠牢固且異常脆弱,現有藝人普遍年老,年輕傳人又極其稀少,後繼乏人的問題最為突出。雖然老年人對之喜聞樂見,但年輕客群銳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