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自古賢能》是元代詞人白樸的一首詞。詞上片開頭說:“自古賢能,壯歲飛騰,老來退閒。”作者從考察歷史入手:自古以來,賢能的人,在壯年時總是意氣風發,到了老年,就隱退閒居,過自在的日子。這是歷來的人們在仕宦方面所遵循的一般原則。下片,進一步說明自己的生活願望,表達不願做官的思想。整首詞以議論為主,但議論運用典實使詞富有意境,詞中又多用比喻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和態度,更增添了詞的形象性和生動性,使詞中的議論具有比較深厚的思致和韻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沁園春·自古賢能
- 創作年代:元
- 作品出處:《元明清詞鑑賞辭典》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白樸
作品賞讀,原文,注釋,意蘊,賞析,作者介紹,
作品賞讀
原文
沁園春
監察師巨源將辟予為政,因讀嵇康與山濤書,有契於心者,就譜此詞以謝
自古賢能,壯歲飛騰,老來退閒。念一身九患,天教寂寞;百年孤憤,日就衰殘。麋鹿難馴,金鑣縱好,志在長林豐草間。唐虞世,也曾聞巢許,遁跡箕山。
越人無用殷冠,怕機事、纏頭不耐煩。對詩書滿架,子孫可教;琴樽一室,親舊相歡。況屬清時,得延殘喘,魚鳥溪山任往還。還知否?有絕交書在,細與君看。
注釋
唐虞:唐指堯、虞指舜。
九患:九種病患,即九種毛病的意思。
意蘊
白樸是一位重氣節的文人,他對元代統治者採取不合作的態度,拒絕出仕做官,以布衣終老一生。這首《沁園春》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從詞的小序,我們可以知道,時任監察御史的師巨源,要向朝廷推薦白樸,而白樸則加以謝絕。他說自己讀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有契於心者”,明確地說自己不願出來做官,就像嵇康拒絕山濤(字巨源)的薦引一樣,因而寫下了這首詞來辭謝師巨源。白樸援古例今,以嵇康拒絕山濤的薦引,來類比自己辭謝師巨源的推薦,當中即有在思想上與元統治者格格不入的意思。這一點就是此詞真正的意蘊。
賞析
詞上片開頭說:“自古賢能,壯歲飛騰,老來退閒。”作者從考察歷史入手:自古以來,賢能的人,在壯年時總是意氣風發,到了老年,就隱退閒居,過自在的日子。這是歷來的人們在仕宦方面所遵循的一般原則。那么,作者自己是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的呢?他也是如此嗎?如果是這樣,他現在正值盛年,也就必然要出來做官無疑了。但“小序”告訴我們,作者是拒絕入仕的。理由是什麼呢?詞的下面就作了具體說明:“念一身九患,天教寂寞;百年孤憤,日就衰殘。”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中有自己不堪忍受世俗的七件事和不為禮教所容的兩件事的說法,此用其意。“念”字領起以下兩層文意:先是說,自己身上的毛病很多,不當世用,所以,老天只得讓他孤獨寂寞,即使“壯歲”,也不能“飛騰”;然後又說,多年來,由於自己孤苦憤懣,現在已將要進入衰殘之年,根本不可能“飛騰”,而只應該“退閒”了。總之一句話,自己不適宜從政,也不具備從政的條件。難道不願做官,僅僅是這兩個因素嗎?其實還有難以改變的性格問題。所以,詞人進一步說:“麋鹿難馴,金鑣縱好,志在長林豐草間。”這幾句又是從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略加點化而來。在叢林草地上生活慣了的麋鹿,即使給它帶上貴重的金籠頭,用最好的飼料餵養它,但它仍然忘不了自由自在、毫無拘束的野外生活。顯然,這裡是用比喻方法,表明自己放縱不羈的性格難以改變:儘管做官能得到許多好處,但他很不習慣,還是不願意的。作者強調個人的性格原因,拒絕做官,又引嵇康文意以自解,很容易引起統治者的不滿而招致罪尤。嵇康的遭遇正是如此。白樸對此當然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只能訴說個人的因素,但不能將這一點與社會政治,對統治者的不滿聯繫起來,即使確實如此,也要扯起一面幌子掩蓋過去。“唐虞世,也曾聞巢許,遁跡箕山。”作者運用典故,表達自己的看法:在堯舜盛世,也曾聽說過巢父、許由這樣的人,他們堅決不肯做官,只願在箕山上過隱居生活。這裡,一方面意謂歷史上的任何時代,對於不願做官的人和事都是允許的;另一方面也委婉地表示,現在也是盛世,我謝絕做官,也應該是允許的。這樣,作者就輕輕地化解了他不肯做官所可能引起的與當時統治者之間的矛盾衝突。雖然這只是冠冕堂皇的話,但言之有據,確實為自己找到了一條理由。整個上片,作者從多方面陳述了他不願做官的原因和理由。
過片,進一步說明自己的生活願望,表達不願做官的思想。“越人無用殷冠,怕機事纏頭不耐煩。”上句用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中“不可自見好章甫,強越人以文冕也”的句子(嵇康又是化用《莊子·逍遙遊》里的句意),手法上是比擬。殷人喜愛戴的帽子,越人是不喜愛的,不能強迫越人也要戴它。這在意脈上是承上片的內容而來的。究竟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呢?上片已經說過,那就是“退閒”、“遁跡”。這裡又作了更加具體的描述:“對詩書滿架,子孫可教;琴樽一室,親舊相歡。”以“對”字領起下面的兩層意思。首先是說自己有滿架詩書,既可盡情披覽,也可教子孫讀書;其次是說有琴有棋,可以與親朋故舊歡聚在一起,享受飲酒彈琴之樂。這種儒雅蕭散,自由快樂的日子是多么愜意!接著,作者進一步說:“況屬清時,得延殘喘,魚鳥溪山任往還。”更何況現在正是國家太平,政治清明之時,自己能夠得以苟延殘喘,就像魚兒在溪水中,鳥兒在山林里,任意戲游飛翔。作者陳述自己的生活理想,說這既是個人的愛好,國家的太平也為他提供了現實條件,這就在上片末句的基礎上,進一步淡化了他不願做官的政治情感。“還知否?有絕交書在,細與君看。”最後說,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現在還流傳著,我們來仔細閱讀它吧。用問句,措詞比較委婉,實際上正面表達了謝絕對方推薦自己從政的態度。
這首詞緊扣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來寫自己不願入仕的思想,較好地顯現出作者的人品、性格,而不肯做官的理由也表達得很清楚、真實。同時,上下片還以“唐虞世”、“屬清時”的說法,避免用嵇康事可能惹起的麻煩,表述上頗為講究。以議論為詞,也是它的一大特點。其議論建立在運用有關典實的基礎上,這就使詞有了一定的意境;特別是詞中又多用比喻或描述具體的生活情景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和態度,更增添了詞的形象性和生動性,使詞中的議論具有比較深厚的思致和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