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中下游地區全新世環境演變與人類活動關係研究

《汾河中下游地區全新世環境演變與人類活動關係研究》是依託北京大學,由莫多聞擔任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汾河中下游地區全新世環境演變與人類活動關係研究
  • 項目負責人:莫多聞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項目依據地球系統科學思想,通過對區域系統的野外考察、重點剖面的系統採樣、大量樣品的年代測定和沉積相及多種古環境指標的分析,重建區域內不同空間尺度全新世環境系統特徵(包括地貌、氣候、水系水文、土壤、植被等環境要素)及其演變歷史。通過大量考古遺址的調查和重點遺址發掘過程的跟蹤研究,了解區域內聚落結構、經濟形態、社會組織等人類文化特徵及其演變歷史。在這些工作基礎上分析和闡明區域內不同空間尺度環境系統同人類活動的關係。通過野外精確測量、重點剖面的野外研究和大量沉積樣品的實驗室分析,重建汾河下遊河段及其主要支流全新世時期的時空高解析度演化歷史,並分析闡明其對區域環境系統及人類聚落與文化產生的影響。通過對陶寺遺址等重點區域的野外研究、精確測量、典型剖面的密集採樣和實驗室分析,重建這些重點小尺度區域全新世環境系統的時空高解析度演化歷史,並闡明其同人類文化盛衰演變和重點聚落興廢歷史之間的關係。

結題摘要

汾河下游的晉南地區,是中華文明起源核心地區的一部分。汾河下游的演化歷史研究也是了解黃河演化歷史的關鍵地區。對汾河中下游地區全新世環境演化歷史及其同人類文化演化歷史關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通過對區域大量第四紀晚期沉積剖面的野外觀察研究和20多個剖面的年代測定,建立區域系統的地層年代框架。在區域地層與年代基礎上,通過區域地貌的野外觀察研究和許多沉積樣品的沉積相分析,重建了區域地貌格局及其演變歷史,並重點重建了臨汾-侯馬盆地和太原盆地的全新世地貌、水系與水文環境演變歷史。通過對汾河下遊河段乾支流晚更新世以來河流階地的詳細觀察、測量、沉積年代等研究基礎上,重建了汾河下遊河段乾支流晚更新世以來的河流地貌演變歷史,並同黃河演化歷史進行了對比研究,揭示出汾河演化同構造運動、氣候變化和黃河演變之間的相互關係。通過5個自然沉積剖面的序列採樣和粒度、磁化率、化學元素、孢粉等多種古環境指標的分析,重建了區域氣候和植被演變歷史,特別系統重建了陶寺遺址及其附近區域各種環境因素的演變歷史,且達到較高的時空解析度。通過對區域考古遺址的系統調查、陶寺遺址發掘的跟蹤研究和大量考古資料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區域全新世人類生業經濟和文化的興衰演化歷史、聚落分布規律、文明起源與發展、陶寺古代都邑興廢的歷史及其同自然環境及其演變的關係。在區域綜合人地關係研究基礎上,獲得了多方面的新認識:晉南地區有利的地貌、氣候、土地資源、水資源和水文環境是該地區新石器文化快速發展和興盛的基礎,人類文化的興衰演化同區域氣候的波動密切相關;新石器時期區域聚落密集分布,區域內部聚落分布的差異同地貌和水文環境相關;新石器晚期出現了普通聚落、中心聚落、都邑性古城等多級聚落,標誌著社會發展已達到初期文明水平;陶寺古國都邑的興廢同區域人類文化同相鄰區域的比較優勢存廢相關,而區域文化的比較優勢存廢同該地區環境條件同相鄰地區的比較優勢的存廢相關;太原盆地的地貌、氣候和水文環境均不如臨汾-侯馬盆地,史前人類文化發展水平低於臨汾侯馬-盆地;太原盆地全新世時期水體占據區域有逐漸向盆地中心收縮的區域,人類聚落也有逐漸向盆地中部平原區擴張的趨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