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在外部規模經濟和內部規模經濟的共同作用下,專業化的汽車產業園區相繼建立起來並且近些年呈現建設加速的趨勢。近些年來,國內主要汽車主產區幾乎都建立了汽車產業園區,如上海、長春、廣州、北京、天津、重慶、蕪湖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汽車產業園
- 外文名:Auto industrial park
- 地區:上海、長春、廣州
- 時期:2012年8月18日
未來發展
產業園概述
產業園區現狀
發展模式
開創型模式
開創型模式是指當地在汽車產業一片空白的條件下所建立起的汽車產業園區,即從無到有的產業發展過程,但建立一個汽車企業不屬於建立汽車產業園區,而是指建立或引進一個大企業的同時,建立產業區的總體運營架構和體系。中國的西安市涇渭汽車產業園區、廣州南沙汽車產業園區、北京順義汽車產業園區等均屬於此種模式。
拓展型模式
拓展型模式是指當地已經擁有雄厚的汽車產業基礎,按照區域經濟和產業集群發展規律,重新拓展產業發展內涵與模式,構建汽車產業園區。中國的上海國際汽車城、長春的汽車產業開發區屬於此種模式。
升級型模式
升級型模式是指當地汽車產業集群已經非常成熟,按照汽車產業生態化、創新網路化、品牌化、全球化的整合理念,進一步最佳化產業空間、產業內涵,提高產業空間競爭力。一般已開發國家的汽車產業區屬於此種模式,如美國底特律汽車城、日本豐田汽車城、德國的沃爾夫斯堡汽車產業園區。
發展存在問題
一方面,大多數城市將本地汽車產業園區定位為招商引資的貿易功能;另一方面,一些城市過渡園區功能齊全,而不能結合本地實際建設和發展園區。汽車產業園區的核心功能包括3個方面:製造、研發和教育,而很多園區的核心功能缺失。特別以外資品牌主導的園區,基本上沒有技術研發體系,技術創新平台仍是空白,按照根植性原理,這類地區的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集群化水平較低,創新網路尚未形成
從上述分析已經得知,中國80%以上的汽車產業園區集群化程度不發達,園區主要是製造環節企業物理上的“集結”或簡單的空間集聚,而不是園區成員之間相互作用的“集群”。其根本原因是缺乏自主研發系統、當地缺少汽車公共技術體系。這樣必然造成創新網路難以形成,而創新網路是區域產業有效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園區發展的知識基礎設施。
核心大企業及自主品牌規模較小
中國最大的汽車產業區——長春園區核心大企業一汽集團2006年實現營業收入200.5億美元,分別是底特律汽車產業區中的通用公司的9.67%,豐田汽車城中的豐田公司的9.79%,沃爾夫斯堡汽車產業區中的大眾公司的15.15%。各園區自主品牌的規模均很小:品牌混合型園區,外資品牌絕大多數占主導甚至絕對主導地位,即便長春汽車產業開發區內,一汽集團的自主品牌整車規模也低於外資品牌整車規模,2006年兩者的營業收入比率為1:1.78。自主品牌型園區,蕪湖是國內最大的園區,但其核心企業奇瑞公司的規模仍很小,2006年營業收入為211億元,分別為通用、豐田、大眾和現代公司的1.02%、1.03%、1.5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