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石橋,1933年11月,萬源保衛戰結束後,當紅四方面軍的紅軍主力在川東北方向,由宣漢進取開江、開縣的時候,受王陵基部阻擊,戰鬥失利,紅軍北返施灘河、馬渡關,緊接著,大竹范紹增部奉命進攻達縣。范部占領達縣後,命令10旅周少軒、高團進攻鐵山以西的軍事要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決戰石橋
- 時間:1933年11月
- 地點:川東北方向
- 內容:受王陵基部阻擊
戰役過程,絹機寨戰鬥,紅豆梁保衛戰,激戰老君山,
戰役過程
1933年11月,萬源保衛戰結束後,當紅四方面軍的紅軍主力在川東北方向,由宣漢進取開江、開縣的時候,受王陵基部阻擊,戰鬥失利,紅軍北返施灘河、馬渡關,緊接著,大竹范紹增部奉命進攻達縣。范部占領達縣後,命令10旅周少軒、高團進攻鐵山以西的軍事要塞——石橋河地區的紅軍,又委任石橋土匪頭子王國華(從范四師當營長下來的)當剿共司令、向瑞章(又名向天麻,岳家人)為副司令、余石帆為軍師,督練長任作聖、書記官候明興、軍需官馮先孝,下設大隊,傅澤煥(原石橋蘇維埃土地委員、後投降變節)、吳丹崖、李芳伯等為大隊長,靳朋恩、姚文恆、蒲興慈等任連長,指揮部設在石橋場鎮文昌宮內。紅軍奉命撤離石橋,轉移到大石盤、絹機寨、紅豆梁、老君山高地一帶,跟隨紅軍一行入伍作戰的石橋人約270餘人,一併轉移。
川軍21軍劉湘時任四川剿共總指揮,當得知紅軍主力駐紮在回龍老君山、石橋絹機寨、大石盤等地,於是,劉湘又加派七個師,即21軍的模範師、教導師、暫編二師、警備師、王三師、范四師、潘五師,由郭勛琪負責指揮。郭在涌興頒布出師令,直向石橋進發,川軍一到石橋,就與地方軍王國華等勾結,然後,兵分三路,東路進攻絹機寨,北路進攻老君山,西路進攻紅豆梁。霎時,石橋戰爭局勢異常緊張,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黑雲壓城城欲摧”之勢。
絹機寨戰鬥
絹機寨,又叫鑽筋寨,位於石橋東北,距場約五里,此寨隆起高峻,四周田地環繞,僅有南、北方向的兩條羊腸小道通往其上,乃咽喉要衝,歷來兵家必爭之地。
1933年的臘月中旬,川軍29軍勾結地方軍,兵分三路進攻此寨。一路由涵水土包抄,欲截斷絹機寨和大石盤間的聯繫;二路從爛田溝正面襲擊,企圖衝垮寨上紅軍主力;三路從高石坎向北攻打,忘想南北夾擊,殲滅寨上全部紅軍。當時寨上紅軍雖然只有一個連的兵力,但紅軍戰士個個英勇善戰,鎮靜自若,他們以一當十,嚴防死守,經過一天的激烈戰鬥,敵軍始終攻不上去。當晚,寨上的紅軍乘黑夜,用繩索布帶從寨上吊下來,在漫山遍野的敵軍屍首堆中搜尋了大批的槍枝彈藥,再吊上山去。
第二天,傅澤煥召集各部議計,決定從地方團練中抽調“勇士”打先鋒,王大發等10人自告奮勇地報名充當“敢死隊”。當即,王帶著何毛子、潘廣興等拚命地往上沖,還沒有衝到山腰,就敗下來,又衝上去,再敗退下來,如此反覆數十次。晚上,氣急敗壞的敵21軍10旅旅長周少軒在文昌宮親自召開“前敵”軍事會議,並連夜調來大炮10門。幸好,當地老鄉通過文昌宮側邊的暗道,穿過金鴿洞將這個重要的軍事情報連夜送到紅軍戚連長的手中。事不宜遲,紅軍立即摸清敵軍防守虛弱點撤出,只留下8人守寨作掩護。第三天,天剛蒙蒙亮,敵人在強大炮火的掩護下,蜂擁而至。霎時,天昏地暗,塵土飛揚,硝煙瀰漫。而寨上這8名紅軍戰士採取南面守了,又合擊北面,北面守了,又合擊南面的辦法,如此分守合擊,聲東擊西,虛張聲勢,始終把敵人鉗制在寨子之下。
最後,紅軍彈盡傷重,眼看著敵人就要圍上來了,剩下的兩名紅軍且戰且退,漸漸退出寨門向大石盤方向撤離,行至半途,一名紅軍戰士中彈犧牲,另一名身負重傷倒在地溝里。見此情形,敵軍敢死隊王國華部的謝世前猛追上前,毫無人性地說:“這個烏老二沒有死,我來把他的耳朵割下來,回去好消差”。話畢,謝世前一手將那個紅軍扳過來,我們的紅軍戰士怒目圓睜,欲起身搏鬥,無奈體力不濟,謝世前取了剌刀,割下兩隻耳朵後,又投上剌刀,朝那個紅軍的胸脯,嚓、嚓的兩剌刀……那個紅軍就再也無法動彈了!
撤出絹機寨的紅軍,駐在洛車的潘家大院,他們時而下寒坡嶺至土門去偵探敵情,時而到大石盤迎接新的戰鬥,
紅豆梁保衛戰
1933年冬,由於鬥爭形勢的發展,渠縣蘇維埃政府從渠縣貴福遷至平昌佛樓,紅豆梁是連線縣、區蘇維埃的主要通道。
一天早晨,紅九軍十一師三十一團三營洪營長,帶領紅軍戰士正在紅豆梁山上搶修掩藏體和戰壕。突然,偵察兵飛報,敵軍來了。洪營長一邊命令準備戰鬥,一邊給軍部許世友將軍報告情況。國民黨21軍四師(范哈兒),首先跟前來增援的紅九軍張營長、政委塗以言率領的紅軍游擊隊(赤衛軍400多人訓練一個月後編成)在半路上——紗帽石處相遇交鋒。雙方一場惡戰後,紅軍游擊隊邊打邊退,逐步把敵軍引入紅軍的包圍圈。敵軍自恃人多,火力強,猴急地向紅軍游擊隊猛追過來。雲幕寨是紅豆梁山系的一座高峰,山上樹木茂密,雜草叢生,三面懸壁陡岩,只有一條小道通往其上。當敵軍追至寨坡下,見隘口險峻,便以猛烈炮火,向山上發起射擊。紅軍一直埋伏在樹林裡,巋然不動,沉著應戰,待敵軍爬至山腰時,洪營長一聲令下,兩支紅軍隊伍集中火力向山下一齊掃射,打得敵軍屁滾尿流,如崩垮的岩石,連翻帶滾地落至坡底,隔了一會兒,又往上沖,結果又敗退下去,如是連續五次都不能登上山頂,敵軍死傷2000多人,遭到慘敗,最後,只好收兵回營。
第二天清早,賊心不死的敵軍,補充了兵員,增添了武器,又向紅豆梁撲來,所有的重機槍、追擊炮,打得塵土飛揚、硝煙瀰漫,待攻上山頂,卻一無所獲,只留下了岩石上亂七遭八的槍眼和散發出的陣陣火藥氣味。原來,紅軍利用紅豆梁的地理優勢,早就轉移到另外一個山頭去了!
激戰老君山
老君山,位於回龍場側,山峰陡峭,形勢險要,紅軍據守石橋時,曾兩次在這裡與敵軍發生過戰鬥,尤以民國二十三年的一次最為激烈。
1934年冬,川軍由上河(回龍河的上流)的三溪口,下至涵水的譚家壩,戰線綿延,60多公里,呈半圓形向老君山包圍過來,正路上的敵軍在磴子河安置了12挺機槍,覃家店子的高樑上架設了四門遠射大炮,直向老君山發射。有一天,當敵軍向老君山發起總攻時,幾發炮彈不出膛就爆炸了(彈片上有鐮刀斧頭圖樣,是重慶兵工廠進步工人的計謀),炸死、炸傷敵軍數百餘人,敵軍大亂,紅軍乘勢從山上往下沖,終因敵軍人多勢眾,火力強大,幾次都被川軍阻擊。戰到半夜,紅軍不得不向北山場的紅英台退卻。
此時,主力敵軍高團,分駐回龍瓦石坪的六成寨,以民團楊關成作先鋒,從三溪口過河,走長地扁,繞道至沙灣,然後,兵分兩路進攻長嶺山,一路走三溪口,上中元廟,一路從滾龍碑過河,到羅家坡。兩路敵軍在沙灣匯合,所有的機槍、迫擊炮架在草坪上,正準備發起攻勢,恰在這時,紅軍又神出鬼沒地從二郎廟潮水般地沖將下來,把敵軍死死地擠壓在令牌田,經過四個小時的激戰,雙方死傷慘重,最後,敵軍被打得抱頭鼠竄,只好繞長嶺山,經三王嘴,退回瓦石坪……至此,人們把屍首縱橫的令牌田叫做死人田。從此,畏縮怕死的敵軍害怕紅軍又神出鬼沒地給他們以致命的打擊,因此,成天惶惶不安地移防、換防,搞得士氣消沉,懸心吊膽的,而紅軍戰士卻像天兵天將,所向披瀝,愈戰愈勇。
老君山激戰,雖然紅軍也有所損失,但他們智勇堅定,以少勝多,浴血奮戰的精神,至今還深深地留存在人們的腦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