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汶村稱民俗文化藝術節為“做福”,每十年舉行一次的民俗文化藝術節,至今仍在舉行,已經有將近200年的歷史。汶村民間藝術節起於清嘉慶年間二十二年,丁丑年(1817年),之後逢丁丑年,即十年一屆福,歷史悠久將近200年。陳棟介紹,每年春節也有舞龍巡遊活動,但是規模不及民俗文化藝術節,據稱光緒年間,巡遊途徑不一樣,汶村村後有幾株老榕樹,由一個巷道口,村中的舞龍隊從陳氏祖祠出發,從巷道口通過,因為村中的城牆阻礙,就用木頭架起來鋪一座“木橋”,龍隊跨越城牆,舞龍隊伍一直到達雙龍山,然後遠路返回,這條巷道是雙龍山的龍脈,因此村民希望,每年能夠帶來的好的運氣,五穀豐登,人才興旺。據陳棟表述,文化節在農曆二月舉行,汶村的四條巨龍從大廟聚起,然後沿著汶村中的巷道巡遊,共兩日,沿途舉起龍牌、鳳牌,隊伍浩浩蕩蕩,頗為壯觀,其中有飄色表演,晚上還有煙花、粵曲表演,熱鬧非凡。
主要景點
陳氏祖祠
汶村直街的巷尾就是陳氏祖祠。
經過擁擠的汶村直街,來到祖祠旁,豁然開朗,有一處新建的門樓,陽光下熠熠生輝,石匾刻有“星聚流光”4個大字,旁有“雲南上澤房侄孫知縣棟敬贈”,題為“鹹豐元年季春”,下有對聯一副:“星聚高陽思祖德,興落汶水裕孫謀”,此處祠堂是為了紀念立村始祖陳愷而建,可以推斷陳氏祖祠最先建於鹹豐年間。
陳氏祖祠前後共有三進,最後一進為“豐芑堂”,它的左側是長房,右側是六桂堂,四房、二房分別為於長房、六桂堂前面,陳氏祖祠院內,花香鳥語,紅花怒放,劍竹蔥鬱,雕樑畫棟,美不勝收。祖祠最讓人驚艷就是梁棟木雕,人物,龍頭魚身、鳳凰、麒麟、獅子、鹿等祥瑞動物,身姿矯健,惟妙惟肖;橫樑木刻仙鶴、燕子展翅而飛,荷花、蓮蓬、行雲、流水點綴期間,做工精巧。中座木刻聯:望族數珠璣已向雲天仰威鳳,此鄉多寶玉莫將田舍溷雲龍。書法出自前清狀元夏同和之手,書法瘦潤奔放、天馬騰空、不可羈勒。
引宗陳公祠
在陳氏祖祠右測就是引宗陳公祠,也就是有名的六桂堂,在汶村所有的建築中最為壯麗精美,但空餘一塊石匾,別無他物,汶村老人一談到六桂堂,連說“很漂亮”,言辭之前流露出幾分遺憾,幾分激動,幾分無奈。據村中傳說,明末戰亂,引宗父亡,母蘇氏已懷六甲逃往恩平,汶村陳氏凋零,汶村陳氏祖先到恩平找到引宗母,勸說她腹中嬰兒是陳氏之後,願她產下嬰兒,以續陳氏血脈,最後蘇氏回到汶村,生下兒子,後來陳氏“枝葉繁茂”,引宗生有六子,所以祖祠命名為“六桂堂”。該堂1958年被毀,1987年旅外鄉親陳伯強等人為追溯祖德,捐資重建,成為引宗紀念堂,作為幼稚園。
聞溪陳公祠
此外,西康村建有聞溪陳公祠,在聞溪陳公祠有一輛保存完好的古代消防車“水龍”,陳氏祖祠前面建有三遇陳公祠,是為了紀念本村舉人陳王道而建,此外東門還建有“三聖堂”,村人稱其為“大廟”,每年春節,汶村人舞龍賀春,龍隊在此出發。三聖堂建造碑記中記載:祖陳愷“雄州泊舟三聖寺側夜夢,諸神告以進止逐負,神南奔,卜宅於此而廟,以立嗣後,由故鼎新,由小擴大,蓋不知幾更,神之力也”,後人為了紀念神仙、紀念先祖,希望神人先祖庇護後人,繁榮富貴,建立三聖堂。
文海書院
汶村文海書院是台山四大書院之一,與寧陽書院、廣海書院、潭洲書院同時而建,均由乾隆年間知縣康基田創建於1770年,文海書院由汶村鄉人陳族曾捐修,建於汶村北隅,舊址就是目前的文海中學,文海書院傳為汶村舉人陳文伯創建,以後一直是興學育才之地,陳文伯曾任廣州越秀書院院長,學問淵博,桃李滿天下,是清一代之名儒。
據陳棟回憶,自己曾在裡面就讀,文海書院共有三進,規模頗大,清末改為文海國小堂。現在有一塊石匾,上刻有“文海書院”四字,渾厚遒勁,現在變為二層平房,變為學生的舞蹈房。奎星閣是唯一保留下來的文海書院的建築,奎星閣共有高三層,由青磚築成。汶村書法協會會長陳文炳介紹,文海書院培養不少人才,如教育家陳子遠、陳子超,陳卓平、陳子熾,原廣州大學校長陳炳權,北京人民大會堂4個設計者之一著名的建築家、教育家陳伯齊教授等等;汶村是名副其實的“書畫之鄉”,汶村人喜書畫,也有不少知名人士,如廣東書院副院長、著名畫家陳洞庭,旅法鄉親、巴黎書畫協會會長陳邦仕等,廣州星海音樂學院教授陳國產等。
古村歷史
我們從南門入村,汶村南門金碧輝煌,氣勢非凡。走進汶村,路兩旁是一排排嶄新的民居。汶村河繞村而流,其中,由7塊石條組成的七板橋是老村的特色,但是,在這裡古韻的石板橋已難覓蹤跡,新建的水泥橋取代了石板橋。談到汶村的來歷,還與橋下之水有很大的關係,據資料記載,陳氏先祖南遷時,陳氏兄弟相約“逢涌則止”,近水而居,便於以後的相聚,也是為紀念南雄沙水村之源,固定村名為“汶村”。據《汶村陳民簡譜》記載,南宋鹹淳八年(1272年)陳愷由南雄沙水村珠磯巷來此立村。陳愷從南雄南下定居於此,從宋朝算起,汶村已經有730餘年的歷史。
變遷
走過南熏閘門,進入村中主街道汶村直街,曲折幽深,沿著這條街道你會發現很多小村簇擁在一起,有北東、北西、北上、北下、花廳、南薰、西康、沙坦、北坑、文華等10個
自然村區。石板路鋪設的小巷把它們分開,巷道縱橫交織,每條小巷子多以三條花崗岩石條鋪設,在小巷中穿梭,感覺進了迷宮,有點緊張,有些巷子很小,絕非詩人戴望舒筆下的“雨巷”,因為它們還容不下一把油紙傘。村中房屋建築材料“述說”著古村的變遷:黃土、石頭與紅磚,猶如村莊的年輪。村後的雙龍山盛產花崗岩,因此村中的房屋、巷道、小橋不少都由花崗岩建造鋪設。
村中盤旋半日,發現汶村有四個城門,四門名號分別為:“南薰”、“北拱”、“東陽”、“西康”,名字的來源據《汶村治亂記》記載,1645年,明末清初汶村舉人陳王道倡議建造汶村城,1647年春,汶村城竣工,城設四門,城牆高3米,用土築成,其中也有少許磚牆,城作長方形,東西約1公里,南北約大半里,城外除東面外,都有寬約3丈的城壕圍繞。明末抗清力量
王興攻破“汶村城”後,踞城抗清,易名為“文安城”,故又命名為“文村”,“文村政權”歷時5年,終被清所滅。村中古蹟甚多,在西門有一處牌坊,村民稱之為“百歲流芳”,坊高8米,寬5米,牌坊上刻有“昇平人瑞”,後面刻有“七葉衍祥”,牌坊上“聖旨”兩字已經模糊不清,左右有兩個輪廓模糊的石獅子拱衛,牌坊用花崗岩建造,據傳,這個牌坊是明王朝為褒揚汶村拔貢陳德曦享壽108歲而立。“百歲流芳”不遠處就是著名的“安和街”,據汶村西康80歲老人陳棟說,當年王興攻打汶村,眼看汶村西門就要失守,西康村人急築一堵牆以拒王興,汶村人依靠這堵牆抵抗三天三夜,1656年6月16日,王興攻入汶村後,村中留下的老少全被殺戮殆盡,靠那堵牆贏得了時間,100多人逃脫,為汶村留下血脈。
新村
如今,老村依然保持著緩慢的生活節奏,古舊水排車、老式理髮座椅、老鋪號仍是古村的一部分。村中石板路留下了汶村人數十代人的足跡,同樣留下歲月痕跡的是在北門東門間那段殘破古城牆,在落日餘輝中,殘垣斷壁,爬滿藤蔓,布滿苔蘚,是古村滄桑百年的最好見證。隨著時代的發展,世代繁衍生息,汶村規模不斷擴大,原來的汶村越來越狹窄,漸漸有人遷出重新立村,散落在周圍純陳姓的自然小村有10多個,上世紀70年代,很多汶村人在南門之外建立新房,形成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