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15天

汶川地震15天

類 別: 文 學 -> 中國文學 -> 中國文學- 報告文學

基本介紹

  • 書名:汶川地震15天
  • 作者:楊艾祥
  • ISBN:9787802342354 
  • 頁數:221頁
  • 出版社:中國發展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06-01 
  • 開本:16開
本書目錄,導語,前言,後記,

本書目錄

5月12日:震動世界
14時28分汶川震動全國…
親歷地震
千鈞一髮,營救者們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急赴四川地震災區
部委快速行動
軍方啟動應急預案
醫生現場搶救
溫暖潮湧
自救英雄
5月13日:學會堅強
及時、公開的地震報導
衝鋒在前的人民子弟兵
政府後盾
5月14日:困難重重
挺進再挺進
水荒與水庫
來自世界各地的關懷和關注
5月15日:生命第一
我要堅持
沒有遺忘
愛心守望
抗災前線
5月16日:接受世界
開放姿態
國寶無恙
決不放棄
5月17日:新階段
轉向農村
防疫先行
生命奇蹟
災後一些新的問題
災情依然嚴峻
5月18日:任何困難都難不到中國人民
5月19-21日:哀悼日
舉國同哀
北川:特別管制
捐贈加速
救援與善後工作
5月22-27日:哀悼之後
回到課堂
安置災民
附記 生命奇蹟:震後20天獲救
後記

導語

本書是一個親歷汶川地震災難現場的記錄者在被災難改變了世界觀、人生觀之後的記錄和思考。這是人類的災難,更是上天教育我們的課堂——我們在災難中重新認識世界,重新認識自己。5月12日不是個簡單的日期,而是一個符號——人類反省自己的符號。

前言

很顯然,這是一本沒有寫完的書。我將繼續寫下去。我希望我能每隔幾年寫出一本,作為本書的後續或是修訂。
即使不能出版,我也要寫。
基督教救援組織世界宣明會稱,中國要從1976年以來最致命的地震中恢復過來,可能需要10年時間,因為政府需要重新安置震後超過500萬的無家可歸者。而四川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則說,重建的時間暫定為8年。
我想我會見證這10年或者是8年的發展,也會參與到重建工作中來。
(一)
和幾乎所有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裡的80後的孩子沒有兩樣,我虛榮而上進,自私而真誠,但我缺失信仰。
我唯一信仰的就是人都是自私的,一輩子的努力都為了兩個字——控制——對財的控制叫利,對人的控制叫物。
於是,我每天都在大談人間真情,卻從來不知道人間真情為何物。我幾乎沒有給別人人間溫暖,而也拒絕別人給予的人間溫暖。
我認為,這個世界就是無數個盒子組成的。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盒子裡,你是很難走進別人的盒子的。儘管盒子與盒子天天碰面。我就活在自己的盒子裡。
在都江堰,我親眼見到兩輛汽車相撞,一輛車的反光鏡都被撞掉了。我以為,雙方即使不扭打起來,至少會爭執。但是,兩位駕駛員跳下車,卻在相互道歉。然後,他們雙雙握手,悄然離去。地上留下了一堆被損壞了的玻璃。
在成都,我親眼看到一個公司的老總,開著一輛越野車為給災民宋東西,兩天兩夜沒有合眼,結果一頭撞到在收費站的露台上。接下來的發生的事情,不是收費站的人員下來責備肇事者,而是緊急趕來安慰他,然後撥打了他家裡的電話,叫來了人把他車和人都帶回家去了。
……
突然,我發現這是一個美麗的世界,處處充滿了愛。
(二)
我從來沒有想過活著是一種幸福。有時候甚至覺得活著是一種痛苦——我們為工作累,為學習累,甚至為吃飯累(不知道今天晚上吃什麼?)。
我從來沒有思考過生命的意義。有時候覺得生命就是一個無所謂的過程,無所謂珍惜與否,它都要過去。於是,慵懶地面對一切,任由身體逐漸發福,任由能力普普通通,任由生活平平靜靜。眼看時間匆匆而一點也沒有懊惱。
在成都,當一位災民大聲對我說,他們是這個世界最幸福的人,因為他家裡的人都活著的時候,我突然從他們的笑臉上看到了幸福的感覺。此時,他的家早已經傾覆,他抱著自己兩歲的兒子,遠處是一直默默不說話的女人。
在成灌高速上,當我親耳聽到一個人在接電話的時候說,活著就好,要好好活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活著是多么了解不起的事情。人不是為自己活著,而是為社會所活。
當《商界評論》的封面出現《活著》的大黑標題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活著不是個人的命題,而是歷史的命題。
(三)
儘管從我出生就看到連廁所的牆上都刷著“改革開放,解放思想”的大字,但是對於我這樣出生就處於變革年代的人來說。除了小時候買米要憑糧票,現在只要付錢甚至有人送米上門之類的變化之外,歷史性的變革對於我來說,多少只是些模糊的概念,也許麻木了。
而這樣的概念是抵制不了我從《華爾街日報》或者是BBC新聞台獲悉的某些非官方信息的力量。於是,我在一方面不服輸地對那些反華人士大呼,中國不是你相像的那樣的時候,我又有些誠惶誠恐。
但是,當中央電視台第一時間切斷正常節目的播放,把鏡頭對準災難;當中央和地方的官員第一時間接受媒體的採訪談災情;當外國記者準許進入災區採訪;當國際救援隊被第一次準許進入……我看到了那些從小就看到的標語背後實實在在努力。
當我看到一個大國的總理站在廢墟上看著露出半個腦袋的孩子淚流滿面的時候,我突然對諸如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等耳熟能詳的詞句有了新的體會。
當我看到人民軍隊徒步進入災區,在用手在廢墟中挖災民的時候,我突然明白,他們為什麼是最可愛的人。
汶川地震每一個人都是親歷者,每一個人都是參與者。無論你在中國還是海外,無論你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
這是人類的災難,更是上天教育我們的課堂——我們在災難中重新認識世界,重新認識自己。5月12日不是個簡單的日期,而是一個符號——人類反省自己的符號。
本書是我,一個親歷現場的記錄者在被災難改變了世界觀、人生觀之後的記錄和思考。

後記

百無一用是書生。古人的判斷再次得到了印證。
災難發生之後,溫總理第一時間趕到了現場,並且為救災日夜奔波;軍人們甚至徒步行軍,夜闖“鬼門關”;而企業家們儘管有人遭遇了質疑,但是他們捐出了以千萬計、甚至上億元的善款;影視明星們也在這個時候通過義演等方式表達著對災區人民的關心與支持。
而作為一個編輯、一個記者,或者說是新時代的一個文人,又能做些什麼呢?除了有限的捐款捐物,以及在網際網路上轉發災區的各種信息,真是百無一用。
從災區回來後,我就一直在思考著做點什麼,最終就有了你眼前的這本書。
2008年5月12日的下午,我是在遠離震源300多公里的重慶體驗到地震的。當我和驚慌的同事們從13樓的辦公樓匆忙往樓下沖的時候,當後來在網路上看到汶川發生地震,並且是7.8級的時候,我是麻木的。
和所有有些麻木的新聞看客一樣,我沒有去分析這7.8級意味著什麼,我沒有想到過會是那么慘烈,事實上,我到災區去看到的情景比更多的人從電視畫面或者是平面媒體上看到的更慘烈。
應該感謝我就職的商界傳媒的領導,他們那么快就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並且做出決定——到現場去,到災區去。
於是,在地震發生不到30個小時,我就有幸和其他10個商界傳媒的同事一起到達災區,開始近距離地接觸災區,除了採訪還為災區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這對我來說將是永生難忘的採訪,所有的經歷都將銘刻在我的記憶中。
我從來沒有見證過這么慘烈的災難,也從沒有見證過這么熱心的救助者;我從沒有看到人們對生者是那么溫暖,我從沒有看到人們對死者是那么尊重;我從沒有想過黨和政府處理災難會那么開放和快速,我從沒有看到那些平時為利益爭鬥的人們會在這個時候擰成一根繩。
我們都生活在一個焦躁的環境裡,特別是在2008年,這種焦躁正在成為一種高昂的民族情緒。
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的一期《時代》周刊上出現了穿上了日本和服的自由女神,那是日本崛起的標誌。無獨有偶,2007年5月,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也刊登出了類似的封面,場景是好萊塢電影《金剛》里的猩猩爬上帝國大廈,不過把那隻猩猩換成了大熊貓。這是世界看到的中國。而另一方面,隨著奧運會的倒計時,每箇中國人都處於一種亢奮的民族情緒之中。我們可以發動對CNN的抵制行動,也可以去家樂福示威。我們在亢奮的民族情緒中變得激進。而就在這個時候,災難發生了——還以我同胞的生命和財產的損失為代價。毫無疑問,這是個悲劇!但是,每個人都應該從這個悲劇中思考更多。我也不例外。這是本書寫作的另一個目的,不僅僅是一個記錄。感謝我就職的商界傳媒,-一本以商業文明改變中國為理念的雜誌,在第一時間派出11個人的採訪團隊到一線採訪,這凸顯了雜誌領導人的氣魄,預示著雜誌的光明未來。感謝和我一起在災區經歷了心靈洗禮以及見證了這場災難的我的同事們。感謝哆年來給我支持的我的領導、老師、同事和朋友們。儘管書中有我大量的採訪以及數據,但是為了更全面展示災難的殘酷性以及大愛的無邊性,我對網際網路以及傳統媒體的文章進行了大量的引用。特別是新華社關於很多官員以及災難事實以及數據的報導。儘管我一直渴望這本書是平民視角的,但是這些東西,還得是權威信息。感謝我的高中同學——武警四川省消防總隊防火部宣傳處參謀姚雲輝。在災區的採訪中,他一直給我提供了幫助,同時還為本書提供了大量圖片,對於本書的寫作也提出很好的建議。當我趕赴災區的那天,正是我還沒有滿月的兒子住院的那天。我是從醫院直接趕到雜誌社,然後上車到災區的。我看到了兒子的哭泣,看到了妻子的不捨,看到了父母的憂慮。我對他們心存愧疚,但是我義無反顧。在這裡我向他們表示由衷的感謝。我堅信,勝利永遠屬於英雄的中國人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