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移民的社會適應及能力再造研究》是蘭竹虹創作的社會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0年1月。
該書從經濟、生活、文化、人際交往及心理等層面找出地震移民社會適應面臨的困境及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地提出有關促進地震移民社會適應的對策或建議。該書指出,地震移民的社會適應具有艱巨性、差異性、漸進性和長期性的特點,後期的相關扶持政策不能一蹴而就,應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地震移民,分階段地制定和實施扶持政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汶川地震移民的社會適應及能力再造研究
- 作者:蘭竹虹
- 類別:社會學著作
- 字數:280千字
- 首版時間:2020年1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分析汶川地震對中國社會經濟、環境、文化以及人口的影響,較全面了解地震移民在經濟適應、生活適應、人際交往適應、文化和心理適應的狀況,釐清影響災區移民社會適應各個層面的主要因素,分析地震移民能力受損的現狀及面臨的困境,提出促進地震移民社會適應的對策建議。
作品目錄
1 汶川地震對我國社會經濟、環境、文化以及人口的影響 2 非自願移民的社會適應理論基礎和研究現狀 3 跨市州遷移的地震移民的社會適應研究——以邛崍市南寶山移民安置點為例 | 4 異地重建整體搬遷的地震移民社會適應研究——以北川縣為例 5 就近安置的汶川地震移民的社會適應研究 6 地震移民社會適應存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 |
創作背景
5·12汶川地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強度最大、損失慘重、波及範圍最廣的一次地震。地震對災區甚至全國的社會經濟和環境都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和影響。為科學引導汶川地震後受災人口的安置工作,國務院於2008年9月19日公布《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對受災人口安置的對象和原則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主要對耕地和宅基地因災嚴重損毀、無法在原村民小組範圍內生產生活的農村人口進行安置。災後人口安置的總原則是主要在規劃區內就地就近安置,不搞大規模外遷。各地根據受災的實際情況,採取了就地安置與異地安置相結合,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相結合,政府安置與投親靠友、自行安置相結合的原則,科學有效地開展汶川地震後的人口安置工作。地震移民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人口的異地遷移涉及經濟、社會、生活、文化、心理等方方面面的變遷和適應過程,既關係著移民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關係著遷入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更影響著高標準、重民生、可持續的災後重建工作的順利完成。因此,針對汶川地震後的人口遷移問題,在前期的規劃部署工作完成之後,必須持續關注汶川地震移民在遷入地的社會適應問題。基於此,《汶川地震移民的社會適應及能力再造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提出以下對策建議:①地震移民安置點的選擇上要綜合考慮生計方式、生活習慣、社會網路、文化習俗的相容性。要儘量保持移民親緣、地緣等核心社會網路的延續性,重點考慮遷出地與遷入地在生計方式、生活習慣、文化習俗方面的相容性,構建起新型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移民社會適應支持體系,提高移民的社會適應能力,確保移民在安置地長期穩定的發展。②積極發展後續產業,提高地震移民經濟收入。各安置地政府應該把地震移民工作與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相結合,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效益較好的種植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特色手工業等,培育和推廣地方特色產品,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移民的深度合作,實現移民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旅遊產業方面繼續挖掘地方特色和羌族文化,創造地震文化,弘揚地震精神,加強旅遊設施和重要景點建設,提升社會接待管理水平,加強地震移民安置地的旅遊吸引力。③注重地震移民自我發展能力的扶持和培養。除加強地震移民的思想教育引導外,應針對不同就業意願、文化程度、就業技能的移民開展不同層次和容的文化素質以及生產技能培訓項目。建立移民安置點產業發展幫扶制度,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大對有創業意願的地震移民的金融貸款及相關服務支持力度,積極有效地提供勞務輸出服務工作,實現地震移民就業意願、就業技能與就業崗位的匹配和對接。④加強地震移民與外界的聯繫和溝通,重建地震移民的社會網路和支持系統。應構建和完善地震移民安置點的村民自治組織,在政府和地震移民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樑。當地政府要開展多種移民和當地原住民共同參加的活動,建立針對地震移民的專業社會工作機制,整合各方資源和力量,幫助地震移民重建和擴展社會網路及社會支持系統。⑤健全和完善面向地震移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政府應合理統籌各類保障資源,建立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制度以及社會救助一體化的面向地震移民群體的綜合社會保障體系。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汶川地震移民的社會適應及能力再造研究》 | 2020年1月 |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 978-7-5504-4295-5 |
作者簡介
蘭竹虹,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環境管理;先後主持和參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全球環境基金(GEF)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課題;在學術期刊上發表有關人口、資源與環境的論文3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