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汴堤行
欲上隋堤舉步遲,隔雲烽燧叫非時。
才聞破虜將休馬,又道征遼再出師。
朝見西來為過客,暮看東去作浮屍。
綠楊千里無飛鳥,日落空投舊店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②遲:緩、慢。
③烽燧(suì):即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墨子·號令》:“與城上烽燧相望,晝則舉烽,夜則舉火。”非時:不是時候,也指亂世。
⑤征遼:指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二月下詔討高麗。大業八年(612年)二月戰於遼水,“高麗兵乘高擊之,隋兵不得登岸,死者甚眾”。七月戰於薩水(今朝鮮清川江),隋軍半濟,高麗自後擊之,諸軍潰敗。“初,九軍渡遼,凡三十五萬五千,及還至遼城東,唯二千七百人”。
⑥過客:過路之客,旅客。
⑦浮屍:漂於水上之屍體。
⑧綠楊千里:指隋堤兩岸之楊柳。
⑨舊店基:指舊店已毀唯存地基,基,建築的根基,這裡指旅店的根腳。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將要登上隋堤卻遲遲邁步,隔雲遠望烽火呼喊著“非時!”
才聽到破除敵虜將要休戰,又說要征伐遼東再次出師。
早晨見西來的旅客還活著,傍晚看他東去已變作浮屍。
千里綠楊竟沒有一隻飛鳥,日暮只好投宿旅店的舊基。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僖宗光啟二年(886年)夏,為韋莊往陳倉迎駕過汴堤時,韋莊走的汴路就是中和三年(883年)由洛陽避亂南行之路。重新走上這條道路,發現連天烽火下蕭條殘破的境況,跟三年前並沒有多少改變,實在是感慨良多,遂作此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看似懷古而實則描寫戰亂導致死亡破敗的詩。
首聯寫詩人登上隋堤,舉步遲緩,遠望連天的烽火,呼叫著“非時!”上句一個“遲”字,透出詩人心情的沉重;下句一個“叫”字,道出了詩人對亂世的憤激和憂慮。頷聯借隋煬帝輕易發動戰爭,剛與吐谷渾打完仗,又打算遠征高麗。以上二聯略帶懷古之意,暗示了唐末戰亂不斷、烽火連天的景象。頸聯選取西來之過客,清晨尚健在,到傍晩卻變為水面漂浮的死屍的典型實例,寫出不停的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災難。尾聯寫戰爭帶來的荒涼景象,千里隋堤竟然連一隻飛鳥都沒有了;歷經點火,旅店早已經一片破敗,詩人只好投宿在舊店的牆根之處。這後二聯展示了屍浮於水,骨暴於野,千里荒涼,一片殘破的悲慘圖景,讀後讓人尤感沉重心痛。
此詩通俗易懂,反映戰亂實情,悲慨而深沉。
名家點評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史言喜、梁文娟《中國歷代文學簡史》:韋莊亦有傷時感世的抒情詩,如《汴堤行》描寫了唐末烽火連天、一片傷亡殘破的現實圖景。
江蘇教育學院教授姚曼波、王錫九《中國古代文學實用教程》:韋莊的近體律絕也有喪亂的佳作,如《汴堤行》詩寫天下到處發生戰亂,一派破亡的悲慘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