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堤行

《汴堤行》是唐代詩人韋莊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首聯寫登堤的沉重心情;頷聯借隋末以暗示唐末的戰亂;頸聯選取典型實例,寫出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災難;尾聯寫戰爭造成的荒涼景象。全詩用語通俗易懂,悲慨深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汴堤行
  • 作者:韋莊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全唐詩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汴堤行
欲上隋堤舉步遲,隔雲烽燧叫非時。
才聞破虜將休馬,又道征遼再出師。
朝見西來為過客,暮看東去作浮屍。
綠楊千里無飛鳥,日落空投舊店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汴堤:即下文的隋堤。 隋煬帝沿通濟渠、邗溝修的堤,稱隋堤,又稱御道,道旁植楊柳。何光遠鑒誡錄》卷七:“煬帝將幸江都,開汴河,種柳,至今號曰隋堤。”
②遲:緩、慢。
③烽燧(suì):即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墨子·號令》:“與城上烽燧相望,晝則舉烽,夜則舉火。”非時:不是時候,也指亂世。
④破虜:指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破吐谷渾。休馬:放歸軍用的馬,謂不打仗。
⑤征遼:指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二月下詔討高麗。大業八年(612年)二月戰於遼水,“高麗兵乘高擊之,隋兵不得登岸,死者甚眾”。七月戰於薩水(今朝鮮清川江),隋軍半濟,高麗自後擊之,諸軍潰敗。“初,九軍渡遼,凡三十五萬五千,及還至遼城東,唯二千七百人”。
⑥過客:過路之客,旅客。
⑦浮屍:漂於水上之屍體。
⑧綠楊千里:指隋堤兩岸之楊柳。
⑨舊店基:指舊店已毀唯存地基,基,建築的根基,這裡指旅店的根腳。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將要登上隋堤卻遲遲邁步,隔雲遠望烽火呼喊著“非時!”
才聽到破除敵虜將要休戰,又說要征伐遼東再次出師。
早晨見西來的旅客還活著,傍晚看他東去已變作浮屍。
千里綠楊竟沒有一隻飛鳥,日暮只好投宿旅店的舊基。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僖宗光啟二年(886年)夏,為韋莊往陳倉迎駕過汴堤時,韋莊走的汴路就是中和三年(883年)由洛陽避亂南行之路。重新走上這條道路,發現連天烽火下蕭條殘破的境況,跟三年前並沒有多少改變,實在是感慨良多,遂作此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看似懷古而實則描寫戰亂導致死亡破敗的詩。
首聯寫詩人登上隋堤,舉步遲緩,遠望連天的烽火,呼叫著“非時!”上句一個“遲”字,透出詩人心情的沉重;下句一個“叫”字,道出了詩人對亂世的憤激和憂慮。頷聯借隋煬帝輕易發動戰爭,剛與吐谷渾打完仗,又打算遠征高麗。以上二聯略帶懷古之意,暗示了唐末戰亂不斷、烽火連天的景象。頸聯選取西來之過客,清晨尚健在,到傍晩卻變為水面漂浮的死屍的典型實例,寫出不停的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災難。尾聯寫戰爭帶來的荒涼景象,千里隋堤竟然連一隻飛鳥都沒有了;歷經點火,旅店早已經一片破敗,詩人只好投宿在舊店的牆根之處。這後二聯展示了屍浮於水,骨暴於野,千里荒涼,一片殘破的悲慘圖景,讀後讓人尤感沉重心痛。
此詩通俗易懂,反映戰亂實情,悲慨而深沉。

名家點評

南通大學原副校長、教授周建忠 《中國古代文學史》:讀此詩自然使人聯想起曹操反映漢末戰亂的《蒿里行》,它們同為怵目驚心的亂世實錄。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史言喜、梁文娟《中國歷代文學簡史》:韋莊亦有傷時感世的抒情詩,如《汴堤行》描寫了唐末烽火連天、一片傷亡殘破的現實圖景。
江蘇教育學院教授姚曼波、王錫九《中國古代文學實用教程》:韋莊的近體律絕也有喪亂的佳作,如《汴堤行》詩寫天下到處發生戰亂,一派破亡的悲慘情景。
復旦大學教授章培恆駱玉明《中國文學史新著》:這一首寫社會的殘破,人民生命的朝不保夕,真可謂慘不忍睹。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則在於朝廷。“才聞”二句實是點睛之筆。

作者簡介

韋莊(836年—910年),字端己,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人。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進士,曾任校書郎等職,後入蜀。唐亡,王建稱帝建前蜀,韋莊任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韋莊的詩大多描寫晚唐末期的社會動亂,有長詩《秦婦吟》。韋莊又是詞人,與溫庭筠齊名,人稱“溫韋”。有《浣花集》十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