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汭頌》又名《洛汭頌》,是北魏文學家常景所作短文。收錄在《洛陽伽藍記-城南-龍華寺》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汭頌
- 作品別名:洛汭頌
- 作者:常景
- 創作年代:北魏
- 作品出處:《洛陽伽藍記》
作品原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浩浩大川,泱泱清洛。導源熊耳,控流巨壑。納谷吐伊,貫周淹亳。近達河宗,遠朝海若。兆唯洛食,實曰土中。上應張柳,下據河嵩。寒暑攸葉,日月載融。帝世光宅,函夏同風。前臨少室,卻負太行。制岩東邑,峭亘西疆。四險之地,六達之莊。恃德則固,失道則亡。詳觀古列,考見丘墳。乃禪乃革,或質或文。周餘九列,漢季三分。魏風衰晚,晉景凋曛。天地發揮,圖書受命。皇建有極,神功無競。魏籙仰天,玄符握鏡。璽運會昌,龍圖受命。乃眷書軌,永懷保定。敷茲景跡,流美洪模。襲我冠冕,正我神樞。水陸兼會,周、鄭交 衢。爰勒洛汭,敢告中區。
詞句注釋
1.熊耳,山名。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西南、盧氏縣東南,洛水在其北。《尚書-禹貢》:"導洛自熊耳。"《博物志》曰:"洛出熊耳。蓋開其源者是也"
2.納谷吐伊:谷,指谷水;伊,指伊水。谷水和伊水都是洛水上游的支流。
4.河宗:古代以黃河為“四瀆”之宗,所以稱黃河為“河宗”。也有說指黃河之神。《穆天子傳》卷一:“甲辰,天子獵於滲澤,於是得白孤、玄格焉,以祭於河宗。
5.海若:傳說中的北海神,後泛指海神。
6.土中:指四方土地的中心。也是北魏對新都洛陽的稱呼,在今河南洛陽東北漢魏故城。《漢書・地理志》:“昔周公營邑,以為在於土中;諸侯藩屏四方,故立京師。
7.上應張、柳:是說洛陽地處十八宿中的張宿、柳宿的分野。《漢書・地理志》:“周地,柳七星、張之分野也。
8.河、嵩:即黃河、嵩山。
9.攸,助詞,無意義。葉(xi):和諧,融。《新五代史・梁家人傳》:“中外葉力,期於小康。”
10.函夏:諸夏,泛指全國。《漢書・揚雄傳》:“以函夏之大漢今,彼曾何足與比功。”風:風俗習慣。
11.卻負太行:太行山起河南永濟,北入山西,在洛陽之北,所以說“卻負太行”。負,背對,背靠著。太行,指行山。
12.制岩東邑:是說洛陽東面有“制”這樣險峻的城邑。制,古邑名。西周屬虢,春秋屬鄭,後入晉。位於今河南滎陽汜水鎮,地形險要。因其在故洛陽城東面,所以稱東邑。岩,險峻。
13.崤:崤山,位於河南洛陽洛寧縣西北。峘:大山。峭亘西疆指洛陽城西邊橫亘有崤山這樣的天險。
14.四險:四周地勢險要
15.六達之莊:六達,指六道旁出。莊,四通八達的道路。
16.“恃德”二句:意思是依照德行國家才能治理得好,違背道義國家就會滅亡。
17.乃禪乃革:歷史上朝代的更替或是以禪讓的方式進行的,或是用革命的方式進行的。
18.或質或文:是說歷史政事有的提倡質治,有的推崇文治。指以禮樂教化。
19.周餘九裂:指周朝末年分裂成為很多國家。九,泛指多數,很多。
20.漢季三分:指東漢末年蜀、魏、吳三國分立。
21.晉景雕曛:指晉朝衰亂,如同夕陽的凋殘一樣。景,同“影”。曛,太陽落山時的餘暉。
22.皇建有極:指帝王所制定的統治天下的準則。
23.無競:沒有可以相比擬的。
24.玄符:天符,符命。指上天顯示的祥瑞徵兆。握鏡:執持明鏡。比喻帝王受天命而懷明道。
25.璽運:指帝運。會昌:謂會當興隆昌盛。
26.乃眷書軌,意思是眷顧天下統一。睠同“眷”。書軌指“書同文,車同軌”,即天下統一的意思。
27.保定:指穩固地保有。
28.敷:鋪陳,敘述。
29.洪模:規模。
30.神樞:天樞,即北斗星座第一星。這裡比喻北魏都城洛陽。
31.周、鄭交衢:春秋時洛陽是東周都城,和鄭國相鄰,所以說“周鄭交衢”。衢,四通八達的道路。
32.爰:於是。勒:刻。洛、汭:指洛水進入黃河的地方,位於今河南鞏義市境。汭,河流會合或彎曲處。
33.中區:即指中國。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浩蕩的大水,深廣清澈的洛河。發源於熊耳山,流注於巨壑中。接納谷水,吞吐伊水。流通成周(西周都城),滋潤西亳(商朝舊都)。就近到達黃河,遠處朝見海神。洛陽得到吉兆,其實是大地的中心。上同張宿柳宿相應,下據黃河和嵩山。寒暑協和,日月融洽。皇室世代光榮地以為住宅,華夏同沐風化。前靠少室山,背負太行山。東有制邑的險峻,西有崤峘做屏障。四面都是危險的地方,又有六面都通達的大路。靠德來治理便穩固,失去道義便滅亡。詳觀古昔,考察典籍。朝代有禪讓有變革,制度或者質樸,或者文華。周朝末年九州分裂,漢朝末年天下三分。魏國晚年風氣衰敗,晉國的光景凋殘昏暗。如今天地發出光芒,河圖洛書接受天命。魏帝建國有準則,所創功德無以倫比。魏的符籙仰望天賜,握了符同握了鏡一樣。國運定當昌盛,順承龍圖天命。是眷念國家的統一,長久思念保持安定。敘述這個光明的業績,流傳偉大的教規。穿戴我的冠冕,端正我的政權。水路陸路都會合,朝廷諸候相往來。因此刻銘在洛汭,敢告中央。
作者簡介
常景(?~550),北朝魏文學家。字永昌。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 。魏太常卿常林八世孫、宣威將軍常爽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