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06年12月29日,汪菊潛出生於上海市,祖籍安徽省休寧縣。他5歲入學,因家境清寒,在教會學校“自助部”半工半讀。因成績優異被保送入東南大學(現南京大學)。
1923年,汪菊潛考入上海
南洋大學,因立志學土木工程專業,於次年轉到交通部唐山大學(現西南交通大學)土木系,在校期間深得業師羅忠忱教授的鐘愛和器重。
1926年7月,汪菊潛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從唐山交通大學畢業,獲得土木工程學士學位。
1927年1月,汪菊潛被交通部派赴美國留學,進入康奈爾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學習。
1928年,汪菊潛從康奈爾大學畢業,獲得土木工程碩士學位,之後在美國橋樑公司實習,擔任設計員。留美期間,憤慨於中國人遭受洋人歧視,渴望祖國早日富強,決心學成為祖國效力。
1930年6月,年僅23歲的汪菊潛拒絕了美國橋樑公司的高薪聘請,毅然回國到鐵道部工作,時值南京火車輪渡北岸棧橋工程進展緩慢,選派他擔任南京鐵道部工務司技士(至1934年),參加並主持建造南京火車輪渡北岸棧橋工程。
1934年,為了增加實踐經驗,汪菊潛主動要求調到粵漢鐵路工程局第四工程總段參加修建株(洲)韶(關)段,任分段長,副工程司(至1936年)。
1936年,汪菊潛調任鐵道部工務司,先後擔任設計科技正、交通部路政司工務科技正兼科長(至1938年)。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汪菊潛在敵機轟炸
滬寧鐵路時,多次冒生命危險搶修橋樑。日軍侵占南京,隨部遷至漢口,後在雲南滇緬鐵路工程局、敘昆鐵路工程局、四川綦江鐵路工程處歷任技正、工務課長、正工程司、處副總工程司、副處長等職。
1938年,汪菊潛擔任滇緬鐵路工程局工務課正工程司兼課長(至1939年)。
1939年,汪菊潛擔任敘昆鐵路工程局工務課正工程司兼課長(至1942年)。
1942年,汪菊潛擔任纂江鐵路工程處副總工程司兼副處長(至1944年)。
1944年,汪菊潛在重慶受橋樑專家
茅以升聘請,擔任中國橋樑公司副總工程師(至1946年)。
1945年,汪菊潛由交通部派赴美國考察鐵路一年。
1946年,汪菊潛回國後仍在中國橋樑公司工作,被借到行政院工程計畫團工作半年,後擔任中國橋樑公司上海分公司經理兼總工程司(1949年)。
1949年8月,汪菊潛被任命為上海鐵路局工務處處長(至1950年)。
1950年,汪菊潛擔任鐵道部工程總局副局長(至1954年)。
1954年,汪菊潛被任命為武漢長江大橋工程局總工程師(至1958年)。
1955年,汪菊潛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8年,汪菊潛被任命為鐵道部科學技術會議副主席,鐵道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至1959年)。
1959年,汪菊潛擔任鐵道部副部長(至1975年)。同年,參加修建人民大會堂,周恩來總理親自組織審查設計,指定他擔任結構組聯繫人。
1960年,汪菊潛主持全國鐵路新線建設工作。
1975年2月26日,汪菊潛因肝癌醫治無效,逝世於北京,終年69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30年,汪菊潛回國之初,他被選派前去主持南京火車輪渡北岸棧橋工程工作,他克服了泥質砂土、急流衝擊的困擾和外國人的阻撓,加快了施工進度,完成了任務。
1934年,汪菊潛主動要求調到粵漢鐵路參加修建株(洲)韶(關)段,此時南京國民政府決定用中英庚款,輔以廣韶鐵路局撥款修建株韶段。1933年7月,工程正式開工,至1936年6月竣工。這段鐵路的建成,其中有汪菊潛的一份功勞。
1936年,汪菊潛調任鐵道部工務司技正,之後抗日戰爭爆發後,在敵機轟炸滬寧鐵路時,他多次冒著生命危險搶修橋樑。日軍進逼南京,他隨部遷至漢口,後在雲南滇緬鐵路工程局、敘昆鐵路工程局、四川綦江鐵路工程處歷任技正、工務課長、正工程司、處副總工程司、副處長等職,參與了很多條鐵路的修築。
1945年,抗戰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決定修複錢塘江橋,錢塘江橋工程處和茅以升先生委託汪菊潛為經理的中國橋樑公司上海分公司進行正式修復的設計與施工。正式修復中最困難的問題和建橋時一樣,仍然是正橋橋墩和鋼樑。對於靠南岸的第二座橋墩,鑿去上部墩身,拔除日本人打的臨時木樁,在原有沉箱上另築新墩。修復工作最難進行的是位於江心的第五號及第六號墩。墩壁破壞嚴重,要在水下建墩,橋上又要維持通車。面對這種困難情況,汪菊潛憑藉紮實的功底,經過周密策劃與王序森、劉曾達、王同熙、趙燧章等共同創造出一種名曰“套箱法”的修復辦法,同時,對大橋進行了上部結構徹底修復的技術設計,採用少數排架頂換修補鋼樑的方法,使嚴重損壞和變形的鋼樑恢復原狀,保證了修復質量。
1954年,汪菊潛擔任武漢長江大橋工程局總工程師期間,他與局領導每周都到全橋工地巡視一天,及時了解工程進展並發現問題,第二天召開調度會,及時而準確地處理問題,同時,出於高度的責任感,他規定每一張設計圖紙必須經他過目,出圖即使在他出差期間,事後也要補送辦公室。對大橋工程的詳情和發展,他是中國工程師中了解最全面最深刻的一個人。
1958年,大橋工程局局長彭敏會同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負責人趙飛克組織召開了三大橋(南京、枝城、蕪湖)技術協作會議,最後上報的是大橋局的總體設計方案,該方案由彭敏、趙飛克、汪菊潛、楊廷寶組成的領導小組審查確定,技術上汪菊潛起著重大作用。引橋墩身中是否加設鋼筋的問題,在大橋施工中有不同意見,為了結構的需要和保證質量,汪菊潛決定加設鋼筋,為大橋的順利施工解決了爭端。三號墩採用的是在覆蓋層中深置的管柱加沉井基礎,基岩破碎複雜,施工中經多次壓漿處理。為確保全全,基建、設計、施工三方持不同意見。汪菊潛親自組織研究處理,提出拋石防護處理的方法,確保了三號墩的安全。1963年,全國人大代表有人提出對南京長江大橋基礎工程質疑議案。國務院批轉鐵道部辦理。部委派汪菊潛主持處理。經研究討論,汪菊潛與原提案人坦誠交換意見,不僅獲得了理解,而且還建立了以後的合作關係。1964年,汪菊潛代表鐵道部對南京長江大橋作了全面檢查。對各項工作包括引橋、江中基礎、上部結構的設計、施工進行審查,提出今後安排意見,協調了監理原則,為大橋順利完成鋪平了道路。
1960年,中南海懷仁堂大修加固工程中,設計與施工部門意見不一,有的專家認為鋼屋架部分鏽蝕不必更換,有的專家認為應當更換,雙方爭執不下。周總理遂點名由汪菊潛參與設計。他受周總理重託,參加了多次會議,還親自登上屋架檢查鏽蝕情況,最後表明自己的態度:“目前,安全沒有問題,但房屋要經過好長時間才大修一次,在兩次大修中間若遇地震等情況,不一定安全。懷仁堂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經常開會的所在,一定要保證安全。”因此,他同意更換一方的意見。周總理確認他的意見更具長遠眼光和穩妥性,決定更換鋼屋架。在專家如林的情況下,他縮小了不同意見的分歧,統一了認識,使問題獲得圓滿解決。
1964年,汪菊潛代表鐵道部參加中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固定裝置結構的設計審查會議。他在全面了解情況並周密思考後,直截了當地明確表示了意見:結構設計是可靠的。
1965年,黃河禹門口大橋遭遇水害,原拱橋方案的基礎及拱腳正在施工中。水利部和陝西、山西兩省因為兩岸沖刷問題對橋式方案提出異議,認為此橋型涉及40萬畝良田的安全問題,並將造成兩省水利糾紛。汪菊潛與水利部及兩省水利廳領導現場考察了潼關至禹門口河段後,與水利部錢正英部長協商,提出在此以前因建橋產生的問題由鐵道部負責全部處理,以後的問題由水利部負責處理。最後經雙方商定,取消有阻水問題的原拱橋方案,改為各方都可以接受的鋼桁梁方案,圓滿解決了問題。
汪菊潛擔任鐵道部副部長後,經常深入現場調查研究,及時做出指示。60年代初,他先後視察成昆、貴昆、湘黔、蘭新、青藏等線。根據中國國情,他特別提倡小型機械化施工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得到了現場工人和領導的歡迎和支持。他每到現場,就步行進山洞、上橋樑與工人座談。視察湘黔線時,從貴陽到長沙沿線,汪菊潛看到了許多廢棄工程,有的橋墩帽上又接了橋墩。他對這種邊設計邊施工草率上馬的建設方式造成的浪費很有意見,認為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工作態度,並且給國家造成很大的損失。在視察蘭新線時,他乘吉普車從烏魯木齊到國境沿線察看,指出這條鐵路是中國到歐洲大陸的主要通道,比經滿洲里縮短很多,這段工程不應廢棄,不能降低標準,要保證質量。在視察青藏鐵路時,距西寧100多公里位於海拔3000多米的關角埡隧道正在施工,遇到瓦斯、出現地質問題。他知道後一定要去看。後來,他一直走到導坑盡頭開挖面,詳細了解瓦斯、地質情況,在洞口坐下來與領工員、工長、工人開技術座談會,逐條了解現場提出的措施,認為可行的立即加以肯定。他提出的建議都得到有關領導、技術人員和工人的贊同。
人才培養
汪菊潛愛才育才,知人善任,抗戰期間,汪菊潛連任滇緬鐵路及敘昆鐵路的工務課長。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他一方麵團結老工程師程德芬、顧懋勛等做好領導工作,一方面放手使用和指導林同炎、劉恢先、錢令希等青年專家們出色地完成了橋樑、線路的設計任務。他任用林同炎為設計課長、鋪軌隊長,使林同炎的才幹得以施展。在上海橋樑分公司期間,汪菊潛用王序森、劉曾達為左右手,分管內業設計工作,他用王同熙、趙燧章分管上海、杭州地區外業施工,使公司工作井井有條。解放以後,劉曾達、王序森曾先後任鐵道部大橋工程局代總工程師、總工程師,王同熙曾任九江長江大橋指揮部總工程師,趙燧章曾任鄭州黃河大橋工程處總工程師,均有建樹。
在上海橋樑分公司,汪菊潛非常關心職工生活。當時,公司經濟困難,他安排集體宿舍,雖面積不大,但每人各住單間,為中青年工程師組織家庭安心工作創造了條件。在生活上雇用勤雜人員供應膳食及洗衣清潔服務。每逢重大節日邀請全體職員及家屬共同聚餐,故公司同事相互熟識有如家人。每年,他結合時令及工點組織技術人員攜眷外出參觀旅遊度假,由公司負擔部分費用。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
1950年 | 中國全國工農兵勞動模範 |
1951年 | 中國全國鐵路勞動模範 |
1955年 |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技術科學部) |
社會任職
個人生活
汪菊潛的祖父是城市貧民,父親
汪顯明曾任上海精心中學數學教師,母親謝靖海畢業於杭州弘道女校,其弟
汪菊淵是園林專家,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抗日戰爭期間汪菊潛受到
林同炎(唐山交大1931屆)、
劉恢先(唐山交大1933屆)、
錢令希等人倍加愛護培養,並結下深厚友誼。
1960年8月,汪菊潛視察蘭新線回京後,醫務室查出他得了肝炎,提出必須休息治療。治病期間他非常自覺,從來不提什麼要求,自己到醫院遵醫囑拿藥,然後堅持帶病工作。為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事業,在病痛的折磨下,他繼續拼搏了十多年。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的病情加重,轉成肝癌,組織上為挽救他的生命,從中國國外買藥,他聽說一針要一百多元,堅決拒絕使用。
汪菊潛嚴以律己,生活簡樸,不講排場。出差在外都是與同行的同志們一起住一般招待所。他嚴格要求子女,住宅電話不準私用,孩子從學校給家打電話,他都嚴肅批評,他幾次出差到西北、西南,沒有一次為私事給家裡打過電話,他從不接受別人的饋贈。
人物評價
汪菊潛是新中國橋樑技術的開拓者、奠基人之一,為鐵路及橋樑建設、人民大會堂建造、中南海懷仁堂大修加、首顆核子彈爆炸固定裝置結構安全、橋樑建設人才培養做出重要貢獻。(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評)
汪菊潛在主持新線鐵路建設工作中,大力提倡機械化和小型機械化相結合的施工方法,做出了顯著成就。(西安交通大學評)
汪菊潛是個個性鮮明的人,他作風正派,胸懷坦蕩,不畏艱險,果斷進取,精明幹練,思路敏捷,決策正確,講求實效,有突出的組織領導能力,是工程界少有的全才。他為人正直嚴肅,務實無華,平易近人,融匯了東方和西方在工作上的優良傳統。(西南交通大學評)
“汪菊潛不但在工程方面有巨大貢獻,最重要的是有準確的判斷力,有精明的眼光,而兼有做人用人的辦法。這樣特殊的人才,不論在國內國外的工程司中都是非常少有的。”
(美籍華裔橋樑專家林同炎評)汪菊潛在負責修復被嚴重破壞的錢塘江大橋工作中,套用了結構力學原理,採用套箱加固基礎,用少數排架頂換修補鋼樑等方法,使嚴重破壞和變形的鋼樑恢復原狀,保證了修復質量。1958年,在參加指揮搶修被洪水沖毀的黃河鐵路大橋時,改變臨時結構,確定強修方案,為大橋提前修復通車做出了貢獻。在主持武漢長江大橋全面技術工作時,同蘇聯專家在解決重大問題時密切合作,使大橋勝利提前建成。在主持新線鐵路建設工作中,大力提倡機械化和小型機械化相結合的施工方法,做出了顯著成績。(中國科學院評)
後世紀念
2013年11月,武漢長江大橋建設功勳汪菊潛銅像落成,銅像位於漢陽區漢陽大道38號的中鐵大橋局機關廣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