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繼壕

汪繼壕

汪繼壕是清乾隆年間一代廉吏汪輝祖的小兒子。汪輝祖為蕭山昭東鄉(今屬瓜瀝鎮大義村人,在清乾隆、嘉慶年間作了長達34年的幕僚,任職遍及四省、14個地縣的衙門。在職善斷疑案,勤政愛民,政績斐然,一生著作頗豐,據說今瓜瀝鎮(昭東)大義村村名,即是因汪輝祖德義兼備而對其村作“大義”命名。其作《佐治藥言》,敘述了他早年入幕的經歷與幕吏所應堅持的原則,對吏界影響較大。他生有五子,均有才華:長子汪繼坊,清乾隆丙午(1786)舉人,候選直隸州同知;二子汪繼墉,福建長泰縣典史;三子繼垿,候選九品;四子汪繼培,清嘉慶十年(1805)進士;五子即汪繼壕。

基本介紹

  • 本名:汪繼壕
  • 所處時代:清朝
  • 國籍中國
個人簡介,主要著作,

個人簡介

蕭山在唐代開始生產茶葉,至南宋,蕭山的茗山茶已在著名政治家、詩人王十朋作的《會稽風俗賦》中,列為越州府(今紹興市)的四大名茶之一,並與當時的朝庭貢茶福建建安北苑龍風團茶,浙江長興顧渚紫筍茶齊名。這是蕭山產茶、制茶、愛茶人皆知的榮譽。還有一個少為人知的是:蕭山還有一位寫過茶葉專著的人,即清嘉慶年間的國子監監生汪繼壕。他為北宋時撰成,至南宋時刊印的《宣和北苑貢茶錄》一書作注,作注的文字量超過原書。
中國的茶飲興盛於唐,普及於宋。到北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北苑的貢茶生產製作極盛。負責北苑貢茶的福建建陽人熊蕃據親所聞見,寫有《茶錄》數篇和《制茶十詠》詩,對北苑貢茶的源始、發展過程、品種都有詳盡記述。他的兒子熊克為其父親的撰著加注並補入貢茶圖制38幅,附以熊蕃撰的《御苑採茶歌》10首,一併刻印成《宣和北苑貢茶錄》。

主要著作

《宣和北苑貢茶錄》成書後,南宋、明代又有人在此書上加跋,傳至清時,已有多種版本。清嘉慶庚申年(1800),蕭山人汪繼壕取茶書全集本與四庫全書藏本進行互校,並採取他書中徵引此錄,在原書1800餘字的基礎上,增補註釋按語二千數百餘字。使之成為後人研究宋代茶業的重要文獻。其中,汪繼壕在此書中對茶園惡草的註:“茶園惡草,每遇夏日最烈時,用眾鋤治,殺去草根,以糞茶根,名曰開。”汪繼壕所說的“開”的作用,不僅在於連根鋤去茶園中滋生的雜草和小的灌木,還對茶樹根旁進行換土或培土以及壓青施肥等一整套茶園栽培操作技術。汪繼壕提出的茶園栽培管理技術,在我國山區茶園中仍在施行,蕭山茶農在茶園中耕除草、施肥,實際上仍是汪繼壕注中所說的“開”的技術的繼承與創新。
汪輝祖的五個兒子中,前三位少有記載,後兩位在民國24年的《蕭山縣誌稿》中有簡述,其中汪繼培官至吏部文獻司主事,其父晚年患病,由汪繼培續成《遼金元三史同名錄》、《九史同名錄》等作。其詩《湘湖竹枝詞》,生動地描述了清乾嘉年間蕭山湘湖的美麗風光、風物特產,詩中“柳王寺前漁為家,石岩山前采新茶。打魚莫打鴛鴦鳥,採茶莫采蝴蝶花”。仿佛使現代人重又看到200年前湘湖人在山青水碧、風光秀麗的景色下捕魚採茶的場面。本文中的主人公汪繼壕,在民國《蕭山縣誌稿》中收錄有其《北苑貢茶錄注》等作13部書目,可見是一位著述較富的文人。據現代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閔宗殿著《明清農書待訪錄》記載:中國古代農書共有2368種,內明清兩代有1876種,其中有236種書目,只記載在地方志書中。如汪繼壕的《北苑貢茶錄注》、《北苑別錄注》、《菸草譜》三書目是在民國《蕭山縣誌稿》中查到的,說明汪繼壕對農業、對茶事是有相當研究的。同時也間接反映出蕭山茶文化歷史的悠久,只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蘊,才會出現像汪繼壕那樣的茶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