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季良,字子駟,原籍玉山(今屬江西),寄籍廣信(今廣西梧州)。其祖汪應辰,宋紹興五年(1135)狀元,以剛方正直著名,開禧二年(1206)汪季良任平陽知縣,既按法令辦事,又能給民眾以方便。慎刑罰,簡徭役,以寬恕待人。向民間公布十點要求:明君臣、親父子、和兄弟、謹夫婦、善朋友、視疾病、早安厝、嚴繼絕、保本業、戒斗訟。
基本介紹
- 本名:汪季良
- 字號:字子駟
- 原籍:玉山(今屬江西)
- 寄籍:廣信(今廣西梧州)
汪季良
嘉定二年(1209),汪季良見江南大量農田易旱澇,很少收成;再加江潮侵襲,漸成斥鹵,就發動在金舟鄉陰均山麓築陰均大埭(今肥艚埭),埭旁又築了陰均陡門,三孔。天旱則蓄淡水以備灌溉,歲澇則開閘門使直瀉入海。鄉民林居雅、陳子直及鄭萬全兄弟,受到感召,傾獻全部家產相助。大埭和陡門都在一年內完成,使江南農田從此長期受益。汪季良還在埭旁塗地建立社倉,於青黃不接時出倉谷借貸,不收利息,待稻熟歸還;遇上饑荒年月,則進行無償賑濟。
汪季良在平陽一連兩任,於嘉定五年離任後,邑民感恩戴德,在陰均陡門旁建了陰均廟,廟中立汪季良像(俗稱“陰均大王”),並塑林居雅像陪祀。不久,汪季良逝世,金舟鄉父老為之流淚,還擺設路祭。溫州知州楊簡為撰《永嘉平陽陰均堤記》,並應邑民的請求,手書“令君汪公遺愛恩波”八字,刻碑以為紀念。
在平陽知縣任上,汪季良還撰寫了《平陽會書》四卷,葉適為之作序。《直齋書錄解題》說:“平陽號難治,為浙東三陽(指平陽、東陽、松陽三縣)之冠。季良治有聲,乃以一邑財計,自兩稅而下為二十一篇,終於歲會,旁通沿革,本末大略備矣。”“季良,端明應辰之孫,佳士且能吏也。得年不永,士論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