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子旭

汪子旭先生名黎慶,子旭其字,原籍江蘇省清河縣(今淮陰市清河區)。清同治五年丙寅(1866)農曆九月出生於江蘇山陽縣(今淮安市)城內,父名量字叔度,邑諸生,母王姓淮陰人,生四男二女,先生居長。汪家原住清河縣城十里長街,在其父時代即遷居淮安。先世經商,叔度先生曾受業於吾淮顧持白(雲臣)太史;先生又曾就學於持白太史哲嗣竹侯(震福)孝廉,父子兩代師生,鄉里傳為佳話。

基本介紹

  • 本名:汪黎慶
  • :子旭
  • 所處時代:清末民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清河縣
  • 出生日期:1866年9月(農曆)
  • 逝世日期:1936年
  • 國籍中國
人物生平,晚年生活,著作保護,

人物生平

子旭先生於1890年後,與其夫人程袖芙(夫人出身名門,亦擅詩文,有著作,另有專文介紹)攜同兩個女兒從大家庭中(當時住淮安城內西長街蒲葭巷內)被分出來獨立門戶。開始的時候,還能勉強維持,慢慢地生活漸趨緊張,於是夫人就做手工織毛巾,以後又教私塾,博取微薄的報酬貼補家用。及至子旭先生去南京商業學校工作,收人才寬裕些。由於在校的工作量不大,有機會看到在家鄉不易看到的有關文字學的書籍,同時又可以找到同道者請教。這就為輯錄更多的有關資料創造了條件,其所著上述諸書都是在那時最後定稿的。特別應該指出的是,子旭先生之所以能專心致志從事著作,這和他有一位勤勞賢慧、德才兼備的夫人主動承擔了家庭生活的重擔有很大關係。
汪子旭先生素喜鑽研古文字學與考據學,而不願以“八股文”作敲門磚,循科舉仕途以獲取所謂“功名”,但又想到作為一個讀書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擔,總得有個頭銜,藉以作為謀生的資本。於是在清光緒23年(丁酉)參加淮安府屬六縣童子試以第一名考取秀才(俗稱“案首”),時年已過三十,以後決意不再進取而從事學術研究,著有《國小叢殘》、《杖制考》、《玉篇引經異文》等,均未及付梓,現僅《國小叢殘》有油印本。
所謂“國小”,就是古文字學。從漢代開始,就把研究文字的學問叫做“國小”。《藝文志》所收“國小十家”稱為“訓詁之屬”、“字書之屬”與“韻書之屬”三種。
汪子旭先生所著《國小叢殘》分為“字樣”、“字訓”、“文字釋訓”、“開元文字音義”、“五音集韻”、“桂苑珠叢”、“訓詮”、“韻音”等類867則。其中大部分引自唐代僧人慧琳所著的《慧琳一切經音義》,其他引自《希麟續音義》、《慧苑音義》、《宋庠國語補音義》、《太平御覽》等約二十部著作,特別是《慧琳音義》的完本,國內已經失傳。清末貴州黎蓴齋(庶昌,曾國藩四大弟子之一)出使日本時,在日覓得數本帶回,成為在國內的孤本了。

晚年生活

子旭先生大半生都依靠個人教私塾或當小職員以微薄的收入,過著相當清苦的生活。1911年在南京突患半身不遂症,不得已回到淮安,經過醫治,勉強能夠行動。為了生活,不久又策杖外出謀生,到1930年左右,竟至不能起坐,終日纏綿病榻,延至1936年病逝於淮安,終年70歲。
遺憾的是,像《國小叢殘》這類書,都不是趨時通俗的作品,再加限於經濟條件,無力印行,僅存油印本。解放前後,幾經遷徙,他家僅存的一本親筆手稿,遍尋不著,多方探詢也沒有一絲線索。
此後不久,其哲嗣華東先生偶檢舊篋,奇蹟般地發現《國小叢殘》手抄本,真是欣喜過望。另還附有近代著名名學者、文史大家、鎮江柳詒徵(翼謀)先生題寫的書簽和劉岳雲、劉師培兩先生作的序。
諸大家對此書都極為推崇。劉先生岳雲“序”中有“率手自寫定”幾個字,則這部手抄本出自子旭先生親手摘錄無疑,那就更可寶貴了。

著作保護

為了保存先人手澤,子旭先生哲嗣華東於1994年從北京寓所慨然將《國小叢殘》手抄本郵寄贈獻給淮安市圖書館,以示對家鄉文化事業的關心和支持。為此淮安市圖書館特頒發藏書榮譽證並在《淮安日報》作了報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