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堃仁

汪堃仁

汪堃仁,中國組織化學的開拓者。在消化生理、組織化學、細胞生物學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從事教育工作近60年,對促進中國大學和中學生物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汪堃仁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省嘉魚縣
  • 出生日期:1912年3月7日
  • 逝世日期:1993年9月18日
  • 職業:生理學家,細胞生物學家,教育家
  • 畢業院校:北京師範大學
人物生平,1912年,1928年,1934年,1939年,1947年,1956年,1980年,主要論著,科學成就,教育貢獻,

人物生平

193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1949年獲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醫學院碩士學位。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
發現刺激狗迷走神經中樞端後,腦垂體後葉細胞發生變化,證明腦垂體後葉細胞中顆粒為其分泌產物;發現ATP酶在胃黏膜壁細胞內呈特異性陽性反映,以及其與胃泌酸的關係;與合作者發現丙種球蛋白對大鼠注射ccl4的中毒現象有預防作用;發現腫癌臨床驗方複方中草藥與單方豬苓提取物對癌細胞的增殖均有抑制效果,證明細胞內cAMP水平升高與細胞質內cAMP磷酸二酯酶受到抑制有關;發現正常細胞和腫瘤細胞的細胞周期的間期內和有絲分裂期中,微管分布以及正常細胞與腫瘤細胞內微管分布的差異。
80年代以來開展了癌變原理和腫瘤細胞生物學基礎理論的研究。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912年

汪堃仁,祖籍安徽省休寧縣。祖父是清末的七品縣令。父親長期賦閒,家道漸趨衰落。汪堃仁出生後9天,母親病故,父親遠走他鄉,不久亦病逝。當時在北洋軍閥政府內任職的伯父,憫其孤弱,加以收養。後伯父逝世,家境日漸淒涼。汪堃仁只好隨其伯母住在不交房租的北京宣武門外休寧會館裡。艱苦的環境,使他自幼養成不怕困難、奮發圖強的性格。

1928年

汪堃仁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他學習勤奮,無論課堂聽課、實驗操作和課後作業,都非常認真。還常到圖書館博覽群書,蒐集中外文參考資料,刻苦鑽研。在生物系學習4年,考試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此外,還擠時間選學了化學系、英文系的一些課程。這些都為他以後的深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汪堃仁為人溫良敦厚,虛懷若谷,人們多願與他接近。
汪堃仁塑像汪堃仁塑像

1934年

汪堃仁由於品學兼優,畢業後留系任助教,負責生理學和比較解剖學實驗課。
1937年夏,被推薦到北平協和醫學院生理系進修,任生理學研究助教。在此期間他進一步學習了生理學、生物化學、神經解剖學和組織學等課程,通過了考試,並在著名生理學家張錫鈞、林可勝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工作,受到嚴格的科學訓練,從文獻查閱、實驗設計、實驗前準備到手術操作、結果分析、論文撰寫等都認真從事,一絲不苟。這些嚴謹的學風對汪堃仁後來進行科學研究和指導學生,都深有影響。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長驅直入,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汪堃仁決定離開協和醫學院到已遷往陝西城固的北京師範大學去。

1939年

5月,汪堃仁籌借川資,攜帶妻子和兩個幼女從北平取道海上,經香港、越南,再經雲、貴、川,歷時4個多月,行程萬餘里,終於在1939年9月到達陝西。此時北京師範大學已改名為西北師範學院。由於汪堃仁教學成績突出,被越級晉升為副教授,不久又被提升為教授。1946年北京師範大學復校,汪堃仁隨校遷回北平。

1947年

7月,汪堃仁赴美留學,到伊利諾斯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系深造,僅10個月就通過了論文答辯,獲得碩士學位。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他原想獲博士學位後再回國參加建設,但在同年7月接到華北文化委員會董必武、錢俊瑞的電報,請他儘早回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他意識到這是祖國的召喚,於是毅然放棄了攻讀博士的機會,謝絕了導師A.C.艾威(Ivy)教授的挽留,於1949年8月回到北平。
汪堃仁回國後,繼續擔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1952年任生物系系主任。1953-1958年兼任中央衛生研究院病理系研究員及病理研究室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各項建設事業欣欣向榮,汪堃仁深受鼓舞。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他一方面認真搞好教學和科學研究,同時又挑起了行政工作的重擔,滿腔熱情地、夜以繼日地工作,受到師生的愛戴。

1956年

3月,汪堃仁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64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文化大革命”中汪堃仁受到衝擊,教學、科研無法進行,申請離開北京師範大學。1976年調到北京腫瘤研究所,任研究員、細胞生物學室主任、副所長,決心為防癌、治癌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1980年

被調回北京師範大學,繼續任生物系教授及系主任,先後兼任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校教師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及生物學科評審組組長等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1-1986年當選為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副理事長。1983年、1987年先後兩次當選為北京市人大代表。從1983 年起,汪堃仁不再擔任系的行政職務,任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3年
9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1912年3月17日 出生於湖北省嘉魚縣
1934年 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
1934-1937年 任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助教。
1937-1939年 在協和醫學院生理系進修。
1939-1946年 任西北師範學院及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副教授、教授。
1947-1949年 在美國依利諾斯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系進修,獲碩士學位。
1949-1975年 任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自1952年起兼系主任。
1953-1958年 兼任中央衛生研究院研究員及病理研究室主任。
1976-1980年 任北京腫瘤研究所研究員、腫瘤細胞生物學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長。
1981-1983年 任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1983年-迄今 任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
1993年9月18日 病逝於北京。

主要論著

1、汪堃仁,薛紹白,柳惠圖主編.細胞生物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
2、KJ Wang(汪堃仁).A Vagus-post-pituitary Reflex(VI)-The secretory cells of pars nervosa. Chin J of Physiol, 1938, 13: 405.3、K J Wang, M I Grossman. A Simplified Vacum Dehydration Technique for Preparation of Section by Freezing-drying Method. J Lab Clin Med,1949, (34): 292.
《細胞生物學》封面《細胞生物學》封面
4、K J Wang, M I Grossman. Histochemical Study of Alkphosphatase Prepared by Freezing-drying Method. Anat. Rec. 1949, (104): 79.
5、K J Wang, R Grant et al. Action of Lysozyme on Gastrointestinal Mucosa. Archives of Pathology, 1950, 49: 298.
6、C C Wang, K J Wang, M I Grossman. Effect of Ligation of Pancreatic duct upon the action of secretin and pancreozymin in rabbit with correlated histological study. Amer J of Physiol, 1950, 160: 155.
7、C C Wang, K J Wang, M I Grossman. Alkaline Phosphatase Correlated with Histochemical Demonstrability in Pancreatic Tissue with Present in Pancreas Juice. Proc Soc Exp Biol and Med, 1951, 78: 310.
8、R Grant, M I Grossman, Wang K J. et al. The Cytolytic Action of some Gastro-intestinal Secretions and Enzymes on Epithelial Cells of the Gastric and duodenal Mucosa. J of Cellular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gy,1951, 37: 1.
9、汪堃仁.三磷酸腺苷酸酶(ATPase)之組織化學定位,特別關於胃黏膜內壁細胞.生理學雜誌,1952,1(3,4):181.
10、汪堃仁,傅聰遠,張華星.在刺激迷走神經或注射組織胺後,兔胃黏膜壁細胞和主細胞中ATP酶活動的組織化學變化.生理學報,1955,19 (3,4):281.
11、汪堃仁,楊恩孚,傅聰遠等.在動物發育過程中幾種消化腺(唾液腺、胃腺和胰腺)內消化酶出現的正常情況.營養學報,1956,1(1):35.
12、王日宏,汪堃仁,楊恩孚等.胰臟抗脂肪肝作用的研究(Ⅰ)氯化鈷對豚鼠的胰臟和肝臟的作用.營養學報,1956,1(3):189.
13、王日宏,汪堃仁,楊恩孚等.胰臟抗脂肪肝作用的研究(Ⅱ)結紮兔胰導管和注射氯化鈷引起兔胰臟損傷後肝臟的變化.營養學報,1956,1(4):267.
14、王日宏,汪堃仁,楊恩孚等.胰臟抗脂肪肝作用的研究(Ⅲ)產生實驗性脂肪肝的大白鼠及其胰組織的變化.營養學報,1956,1(4):273.
15、汪堃仁,張紉華,張華星等.小鼠胰腺分泌周期內酶原位,RNA和脂肪酶的細胞化學變化及其與三種主要消化酶的活性的關係.生理學報,1963,26(2):108.
16、張啟元,汪堃仁.丙種球蛋白對大白鼠CCl4中毒的預防作用.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65,2:73.
17、呂桂芝,汪堃仁,張錦珠等.小白鼠艾氏腹水癌細胞的MgATPase的細胞化學觀察(光鏡及電鏡).解剖學報,1981,12(2):474.
18、林仲翔,王端順,汪堃仁等.培養的正常細胞和腫瘤細胞內微管變化的研究(Ⅰ)正常細胞內微管的免疫螢光細胞化學觀察。實驗生物學報,1982,15(4):439.
19、Wang Kun-ren(汪堃仁),Zhao Ya-li,Wang Dai-shu,et al.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Toad Tincture and Adenosine 3′,5′cAMP on Ehrlich Ascites Tumor Cells in Mice.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82,95(7):527-532.
20、王代樹,趙孟蓮,汪堃仁等.3′,5′cAMP對不同病齡的艾氏腹水癌細胞內cAMP免疫螢光細胞化學反應及其磷酸二酯酶的細胞化學反應與癌細胞表面膜某些形態學變化的關係.解剖學報,1983,14(1):87.
21、林仲翔,王端順,汪堃仁等.培養的正常細胞和腫瘤細胞內微管變化的研究(Ⅱ)腫瘤細胞內微管的免疫螢光細胞化學觀察.實驗生物學報,1984,17(4):377-389.
22、趙雅麗,孟松娘,汪堃仁等.S180V系細胞中環核苷酸含量與細胞骨架和細胞行為的關係.Ⅰ.細胞周期中cAMP、cGMP含量與細胞形態的變化.實驗生物學報,1984,17(2):199-209.
23、方家椿,范保榮,汪堃仁等.小鼠Bw5147胸腺淋巴肉瘤細胞與小鼠網織紅細胞融合前後3′,5′-環狀腺苷酸磷酸二酯酶的細胞化學觀察(光鏡和電鏡).實驗生物學報,1984,17(4):415-421.
24、林仲翔,王端順,汪堃仁等.人食管癌細胞與正常食管上皮細胞內微管的免疫螢光細胞化學研究.中國科學,B輯,1985,7:636.
25、王端順,顧棟運,汪堃仁等.微管—微絲系統的改變對培養的MG803人胃癌細胞粘液分泌的影響.解剖學報,1987,18(2):181-186.
26、趙雅麗,孟松娘,汪堃仁等.鈣調素抑制劑—三氟拉嗪對腫瘤細胞增殖和微管組裝的影響.實驗生物學報,1988,21(4):481-491.

科學成就

汪堃仁從事科學研究近50年,在消化生理、組織化學和腫瘤細胞生物學研究方面作出了顯著的成績,已發表論文及著述70餘篇,主要成就有以下四個方面。
發現了迷走神經與垂體後葉反射的關係
汪堃仁在協和醫學院進修期間,曾在張錫鈞、林可勝教授的指導下,進行了迷走神經與垂體後葉反射的研究。當時已知垂體後葉可以分泌九種激素,但尚未找到細胞學的根據。汪堃仁發現,當刺激狗的迷走神經向中端時,垂體後葉細胞發生變化,而刺激頸部交感神經的中樞端時則無變化,證明垂體後葉為分泌細胞,其中的顆粒即是它的分泌產物。
以組織化學方法研究胃、胰細胞的機能定位
汪堃仁在美進修期間,艾威教授正研究一種藥物的毒理作用,艾威請汪堃仁研究該藥的腎中毒機理。由於該項研究不能對動物作常規的石蠟切片(不能經過酒精、二甲苯等有機溶劑),必須用冰凍真空乾燥法,以-190℃的液氮固定腎臟,然後在低溫真空條件下脫水。汪堃仁當時在既無經驗、又無任何資料可供借鑑的情況下,經過苦心鑽研和反覆試驗,終於設計出一台簡單實用的冰凍真空乾燥器,解決了進行這項研究的儀器問題。通過比較研究表明,用這種方法可以獲得細胞酶活性的精確定位。這台儀器的製成,對當時的新技術——組織化學的發展,起了推動的作用。在胃腺分泌活動與ATP酶的關係方面,汪堃仁也進行了很有意義的工作。胃腺壁細胞是一種泌酸細胞,用組織化學方法可發現壁細胞內有豐富的ATP酶,與其他細胞明顯不同。當刺激迷走神經離心端或注射組織胺時,壁細胞泌酸增加,同時細胞中ATP酶呈陽性反應,表明壁細胞製造及分泌鹽酸均需ATP酶分解ATP以釋放能量才能進行。用對氯汞苯甲酸抑制鹽酸的分泌,則壁細胞內ATP酶的組織化學反應減弱;用L-半胱氨酸解除此種抑制,則ATP酶的活性亦隨之增強。這是表明細胞功能與組織化學定位相併進行的一項引人注目的成果。在胰腺分泌功能上,汪堃仁和他的同事們也做了一系列有價值的工作。他們用生物化學方法測定胰腺分泌周期內3種消化酶的活性,又以組織化學的方法顯示出酶原顆粒和脂肪酶,發現3種消化酶的活性變化與用組織化學方法所獲得的結果完全一致,使胰腺的功能活動研究深入到細胞水平。汪堃仁等對胰抗脂肪肝的作用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給豚鼠注射氯化鈷,對胰島A細胞有顯著的破壞作用,同時約有一半動物產生了脂肪肝;而向家兔注射氯化鈷連續破壞胰島A細胞,卻不引起脂肪肝。反之,以高膽固醇食物餵大白鼠後再注射氯化鈷或氯仿,大白鼠出現嚴重的脂肪肝,而胰臟並未發生組織形態上的變化。據此,他們認為“胰島A細胞不大可能是產生抗脂肪肝因素的部位”,從而否定了國外一些學者主張胰島A細胞有抗脂肪肝因子的看法。這項工作汪堃仁曾於1956年7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第二十屆國際生理學會上報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此外,汪堃仁及其同事們在四氯化碳中毒引起實驗性肝病變的研究中,還發現了丙種球蛋白對大白鼠的CCl4中毒有預防作用。
進行了環腺苷酸的研究
自70年代以來,人們發現環腺苷酸(cAMP)可使轉化細胞發生逆轉現象以後,在科學界引起了廣泛的重視,也激發了汪堃仁的濃厚興趣。他所進行的有關癌細胞逆轉與環腺苷酸關係的研究成果和所撰寫的綜述文章,對中國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起了促進作用。汪堃仁研究了有效抗癌中草藥(複方白蛇酒)的制癌作用與cAMP的關係。他以3′、5′cAMP和複方白蛇酒分別處理接種了艾氏腹水癌的小鼠,發現服了複方白蛇酒的動物其腹水癌細胞內的cAMP水平增高,同時癌細胞的增殖也受到明顯的抑制,這種現象與cAMP加氨茶鹼處理過的小鼠艾氏腹水癌細胞的情形相似,即癌細胞內的cAMP水平均增高,表明該複方中藥的療效是通過cAMP控制細胞的增殖而實現的。他還進一步證明,cAMP水平的提高是由於cAMP磷酸二酯酶受到抑制所致。他和共同工作者在豬苓抑制小鼠肉瘤180腹水瘤細胞增殖的研究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結論。這些研究為中草藥控制癌細胞增殖的機理,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此項研究曾獲北京市科技工作先進個人獎、衛生部科技工作先進個人獎和中醫研究院豬苓研究三等獎。1980 年他將此項研究成果在西柏林召開的第二屆國際細胞生物學會上作了報告,受到國際同行們的好評。此外,在他領導下,他的研究小組通過S180V系細胞的同步化,測定不同周期時相內環腺苷酸水平的變化,發現分裂期最低,非分裂期較高。從掃描電鏡的觀察中顯現出分裂期細胞的骨架系統很不發達,表明癌細胞的動力學與細胞骨架系統的變化以及與細胞形態的變化具有顯著的相關性。用cAMP處理癌細胞,也發現許多指標(如細胞表面受體中的ConA、微絨毛、ATP活性、膜內蛋白質分子側向擴散運動等)均有一定的逆轉現象。
研究了細胞骨架和癌化的關係
80年代汪堃仁開始注意到“細胞骨架”是一種多功能的細胞器,癌化後的細胞骨架系統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必然影響到細胞多種功能的改變,因而認為細胞的骨架系統很可能是癌基因產物的重要靶子之一。在汪堃仁的領導下,研究小組用間接免疫螢光法研究了正常間期細胞和分裂期細胞微管系統的變化,以及中國建立的七株癌細胞內的微管變化和分型;也研究了食道癌Eca109和正常食管上皮細胞微管的差異。這些研究結果為腫瘤細胞的早期診斷以及環腺苷酸、細胞骨架與腫瘤細胞逆轉有關的理論打下了基礎。此外,他還發現了丁酸鈉對人胃癌MG8003細胞和食管癌Eca109細胞的生長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同時對人胃癌細胞的分化也有影響(如細胞變長、出現胞壁突起等趨於成纖維細胞形態的變化),並能使食道癌Eca109細胞的核/質比下降。汪堃仁等發現,丁酸鈉可促進人胃癌MG803細胞中的微管和食道癌Eca109細胞內中等纖維的組裝。他認為這些變化與丁酸鈉處理後細胞形態的改變有密切關係。他們發現,丁酸鈉可將細胞阻斷於G1期,對3′、5′cAMP 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有強烈的抑制作用,提高了cAMP的水平,從而抑制了細胞的增殖。這表明丁酸鈉對人胃癌MG803和食管Eca109細胞具有一定誘導分化的作用。總之,自80年代以來,汪堃仁及其合作者深入研究了cAMP對癌細胞分裂、分化的調節作用以及cAMP、細胞骨架與癌變及其逆轉的關係,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教育貢獻

汪堃仁從事教育工作近60年,既教書、又育人,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具有較高水平的生物學教學和科研人才。他的學生遍布中國,其中有的人已成為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許多人已成為優秀的教育骨幹和科研工作者。
深受學生尊敬的老師
汪堃仁1934年大學畢業後任助教,由於工作認真負責,實驗操作熟練,實驗課效果顯著,博得系內師生的好評。抗日戰爭期間他在西北師範學院任教,先後講授過生物系的生理學、解剖學和組織學,體育系的解剖學和生理學,以及家政系的生理學等課程,也教過文科的普通生物學。最初沒有助教,不論課堂演示、講課,還是準備實驗、上實驗課、批改作業,都由他一人承擔。這時,他在攜帶全家赴陝西路過重慶時由自己墊款購買到的幾套生理實驗儀器發揮了作用,他幾乎開出了在協和醫學院開過的全部生理實驗課程,這在當時情況下,是非常不容易的。解剖學實驗沒有屍體,他就和其他老師泡製貓狗來代替;沒有骨骼標本,便揀取無主屍體,加工後串成骨架子使用。總之,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汪堃仁克服了經費不足、設備短缺等種種困難,想方設法自制了不少標本和教具,滿足了教學的需要。現在西北各省區體育界、生物學界的許多教學骨幹,多是他培養的學生。當他們談起汪堃仁當年全心全意致力於教學的情況時,都感到受益匪淺,稱頌懷念不已。1949年汪堃仁從美國回來後,在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講授生理學和組織學等課程。他治學嚴謹,備課認真,講課語言生動,深入淺出,條理分明,重點難點講得清楚明白,還隨時穿插講些科學發展的新成就,因而生物系的學生都“喜歡聽汪先生講課”。80年代汪堃仁年已7旬高齡,仍堅持給研究生講課,指導研究生做科學研究,對學生諄諄善誘,嚴格要求。前些年還和其他教師一道,共同為同學編寫了一部大型教材《細胞生物學》。
辦學有方的系主任
除“文化大革命”10年外,從1952年至1983年汪堃仁一直任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系主任。作為一位教育家,他特別重視人才的培養。在學校支持和他的籌劃下,生物系率先辦起了動物學、農業基礎和生理學等3個研究班,以後按照國家規定又不斷擴大招收研究生,為國家培養了一批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汪堃仁認為,要辦好一所學校、一個系,不僅要有堅強的領導,還需要有一批好的教師;不僅要開好基礎課,還要開好一系列的選修課;不僅要注意課堂教學,還要注意實驗實習。他常為一些課程的教學質量低而焦慮,他說:“辦學校一切要為同學著想,同學一輩子就聽一次這門課,講不好影響人家一生”。他常親自出馬聘請著名的教授、專家來系講課,還籌劃開設一些新課程,同時又選派一些年輕有為的教師出國深造,為生物系的未來培養骨幹力量。他認為在職教師要提高學術水平,除了刻苦鑽研業務外,還必須堅持搞科學研究。在他的提倡下,生物系的教師搞科學研究已蔚然成風,成果纍纍。在他的主持下,經過全體師生員工的努力,為生物系的發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汪堃仁
關心師範教育和生物學教育的教育家
汪堃仁曾任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委員、校務委員會和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對學校的辦學方法、教學質量的提高、青年教師的培養和科研工作的開展等重大問題十分關心,他不顧業務繁忙,總是按時參加會議,並積極為辦好學校獻計獻策。他認為北京師範大學是中國重點學校,應辦出自己的特色。它不僅負有培養優秀中學教師的任務,還應為高等師範院校培養高質量的師資,為此就應努力創造條件,逐步擴大招收研究生。他認為師範大學不僅要強調師範性,而且要重視學術水平的提高。要大力開展科研工作,學術水平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才有保證。汪堃仁身為教授、科學家、學部委員和人大代表,十分關心中國的中、國小教育事業,曾一再撰文呼籲社會要重視生物科學教育和造就人才,並在全國和市人代會上就中國教育事業和生物科學的發展提出過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1990年5月,他又在生物學部的領導下,與另一位學部委員裘維蕃教授共同牽頭組成諮詢組,就加強中學生物學教學問題進行了全國性的調查研究,1992年上半年已寫出專題報告並在報刊上發表,受到有關領導的重視和廣大中學生物教師的歡迎。
汪堃仁已年逾古稀,他常對人說:“我的餘年不多了,我還願在有生之年多做一點工作”。他總是兢兢業業地辛勤工作,實踐著自己的諾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