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詳述,歷史,
詳述
這個村莊有五六十戶人家,多姓楊,還有幾戶姓何,一戶姓董。房屋是七柱或九柱的青瓦木房,兩端帶吊腳樓廂房,屋裡立有二尺高的火鋪,供一家人取暖、熏臘肉、說故事、唱古歌。還有桂花。寨子中央的老牆邊,有一株巨大的桂花,相傳是楊秀平的孫子楊正祥所植。樹幹三五人也無法合抱,巨大的樹冠覆蓋了好幾戶人家。八月里,桂子盛放,黃金般的桂花密密匝匝綴了滿樹,整個村莊沉浸在濃郁的香氣里,浮浮漾漾,半夢半醒。涼風起時,花落繁密如雨,這是村莊的溫情之處。
跟藏在武陵山區褶皺里的每一個村莊一樣,這個村莊的生計,也是玉米、稻穀、大豆、小麥,另有菸葉、桑麻。四月里,農人在寨子四周的山坡上勞作,留下老人與狗在屋檐下曬著太陽打盹。無數桃李在暖風裡嗶嗶剝剝炸開,化為煙霞,氤氳在寨子上空。這是寨子的另一種聲色。
季節更迭,春種秋收,比土地和糧食更重要的是節慶和禮儀。村莊自前朝到今天,仍固守舊式風俗禮儀,含著一份古意。人人敬畏天地,敬畏神靈,遇事好占卜,婚娶先問庚辰。待雙方三媒六證幾番大禮來往後,女方家庭便為閨女備足嫁奩,哭嫁三日,便任由男方吹著嗩吶將其娶了去。女兒在夫家添了丁口,女婿捉一隻雞來報喜,初作外婆的,又背了搖籃,率族中女眷挑了糯米、豬蹄、雞蛋去送祝米。
村中人顏色皆呈古銅,聲音爽朗、洪亮,氣質皆從容謙遜、沉著大方,處事溫良,做人敦厚踏實,擅生養,擅耕作,也尚詩書。或許是此地水清風正,土壤溫良,再加上性情淡泊,布衣粗茶,終身勞作的緣故,村人多長壽。三百來人的村莊,如今就有百歲老人1人,90歲以上老人2人,80歲以上的老人8人,70歲以上的老人30餘人。這些老者均耳聰目明,聲音洪亮,上山砍柴,下地犁田,上樹摘果子等家裡家外一應勞作,均身手矯健,絲毫不比年輕人遜色。老人年滿七十、八十、九十、百歲,皆辦壽宴,村人多攜臘肉、麵條、土酒前往祝壽,宴畢,每人會捧一隻壽碗回家,這是壽星留給晚輩的福分。
雖然公路就從村口經過,但這個村子老樹成蔭,老牆環繞,老屋林立,老人慈眉善目,竟然像留在前朝。
這個村莊叫池流水,我一想起,就止不住熱淚奔涌的故園。
歷史
楊姓人家的堂屋神龕上,寫有“弘農郡”和“關西堂”,表明這個家族源自陝西華陰,是弘農楊氏的一支。族譜記載,康熙年間,祖先楊秀平帶著妻子自江西遷徙至此,見前後兩山險峻如屏障,山谷平坦開闊,林木豐茂,谷底有一眼泉水汩汩流淌,便在此停佇下來,掘泉築井,開荒種地,又砍來馬桑樹,在井邊修起青瓦木房。這位祖先又折一枝檬子、一枝楠木插在屋旁,開始晴耕雨讀、繁衍子孫的日子。這個村莊就這樣開始了。這位祖先或許是位優秀的木匠,他造的房子,結實、漂亮,門窗的雕花精美繁複、栩栩如生,三百多年過去了,房子雖然老邁、朽敗,但並未倒坍。屋邊的檬子和楠木,根深葉茂、聳入雲霄,樹幹巨大如八仙桌。這對祖先育有五子,每個兒子又新立了房子,另立門戶。每當新房落成,兒子都從父親手植的檬子和楠木上折下枝條,插在新房旁邊。兒子生了孫子,孫子又有了孫子,一茬一茬的人丁繁衍開來,綠樹、馬桑瓦房,連同祖先的福祉,也在山坡上蔓延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