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歷程
2004年7月,池州長江大橋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長江幹流過江通道規劃。
2005年4月,安徽省交通運輸廳確定安徽省公路管理局為臨時業主,委櫃循辨托安徽省公路勘測設計院編制池州舉蜜臭院長江大橋項目預可行性研究報告;12月,安徽省交通運輸廳委託安徽省公路學會對池州長江大橋預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了預審。
2007年3月,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委託省工程諮詢院對池州長江大橋進行了初審;6月,池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池州長江公路大橋預可行性研究報告上報國家發改委和交通部。
2008年7月,池州長江大橋項目預可報告通過了中國國際諮詢公司的諮詢評估;10月,池州長江大橋項目預可報告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的審查。
2009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池州長江大橋立項批覆。
2013年6月8日,《池州長江公路大橋通航論證報告》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審查;8月15日,《池州長江公路大橋通航論證報告》取得批覆檔案。9月24日,池州市長江大橋工可戲良跨報告上報交通運輸部和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
2014年1月6日,池州長喇朵凳江大橋試樁工程開工,並召開新聞發布會;3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紋淋國交通運輸部出具池州長江大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審查意見,同意該項目推薦的橋位方案;6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發改基礎[2014]1243號檔案正式批覆同意池州長江大橋可行性研究報告;9月24日,池州長江大橋初步設計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批覆;11月18日,安徽省公路學會在合肥主持召開了池州長江公路大橋跨江主體工程(主橋下部結構、引橋)及秋浦河橋施工圖設計審查會;12月30日,池州長江大橋動工興建。
2015年9月,池州長江大橋完成首座墩身澆築,主橋下部結構全面施工;12月,池州長江大橋完成南主塔基樁建設工程,並進行接線路基工程施工。
2016年9月12日,池州長江大橋完成北主塔“皮膚功能混凝土”首節塔柱澆築工程;12月,池州長江大橋主橋完成水下基礎工程,並接線工程建設施工。
2018年1月11日,池州長江大橋進行鋼橫樑吊裝工程;10月22日,池州長江大橋完成北主塔封頂工程;11月25日,池州長江大橋完成南主塔封頂工程;12月14日,池州長江大橋進行主梁現澆施工。
2019年4月2日,池州長江大橋完成主橋合龍工程,大橋全線貫通;7月12日,池州長江大橋通過交工驗收工作;7月17日,池州長江大橋通過設站收費考察;8月31日,池州長江大橋通車運營。
橋樑位置
池州長江大橋位於中國安徽省,連線銅陵市與池州市,南起池州市貴池區池州西收費站,上跨長江水道,北至銅陵市樅陽縣
德州-上饒高速公路(國家高速0321)與安徽省
347國道的互通立交的收費站;全橋路段為
德州-上饒高速公路(國家高速0321)組成部分之一。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池州長江大橋分別由水上主橋、兩岸引橋、兩座花瓶型橋塔、及其兩岸各立交匝道組成,主橋路段呈東南至西北方向布置。
池州長江大橋結合池州佛珠文化特色,在橋塔外表設裝飾鋼珠,整體造型生動,在花瓶型主塔的基礎上融入佛手、佛珠、佛光的概念,塔柱猶如合十的雙手,鋼橫樑外包琉璃黃色鋼球如佛珠,集束呈放射狀的拉索寓意佛光,整體造型生動,實現了橋樑與美學、人文的融合統一。
|
| 池州長江大橋主通航孔橋採用雙塔斜拉橋方案,主梁縱向採用飄浮體系,橋墩和橋塔設定豎向支撐,在橋塔處設定橫向抗風支座,塔梁間設定縱向阻尼器。主梁採用非對稱的鋼及混混合梁結構,混凝土梁採用單箱六室結構,鋼樑採用扁平流線型箱梁。 |
| 主梁採用混合梁結構,鋼箱梁採用整體性及抗風性能較好的扁平流線型斷面,橋面為正交異性漏和紋鋼橋面板,除風嘴部分採用板式加勁肋進行加勁外,其餘部分均採用倒置的U形閉口肋進行加勁,主梁橫隔板除兩端因剪力較大採用實腹板結構外,中間部分採用空腹式桁架結構。混凝土主梁與鋼主梁外形一致,採用單箱六室結構。 |
| 橋塔採用花瓶形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分別由下、中、上塔柱阿潤匪喇及下、上橫樑等部分組成,上、中塔柱為單箱單室截面,下塔柱為單箱雙室截面。橋塔下橫樑為預應力鋼筋混凝土單箱雙室結構,橫樑採用鋼箱結構形式,鋼橫樑外部設定起裝飾作用的鋼珠結構,將整個鋼橫樑包裹在內。 |
| 錨拉板焊接於箱梁頂面,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錨拉板的兩側焊於錨管外側;下部直接用焊縫與主梁橋面板焊接;中部除了需安裝錨具外,尚需連線上、下兩部分,為了補償開孔部分對錨拉板截面的削弱以及增強其橫向的剛度,在板的兩側焊接加勁板。 |
| |
|
設計參數
池州長江大橋全長5.818千米,採用(3×48+96+828+280+100)米跨徑布置,橋樑北岸接線長16.153千米,南岸接線長19.055千米;主梁總長1448米 ,其中混凝土梁長147米 ,鋼樑長1301米,橋面板全寬39.0米,標準節段長15米,橋樑中心線處梁高3.5米,北塔237米,南塔243;兩塔柱間的橫向中心間距在塔頂為12.0米,在塔橫向最寬處約為53.7米,在塔底為38米和34.86米。全橋共216根斜拉索,斜拉索的鋼絞線公稱直徑為15.2毫米,標準強度1860兆帕,鋼絞線股數為31至73股。
運營情況
2019年8月31日,池州長江大橋通車運營,其收費按安徽省交通運輸廳、省物價局皖交財〔2010〕391號發布的標準實施。
建設成果
技術難題
池州長江大橋的主要施工難題為:
1、主塔塔柱功能層採用一種新型的白色纖維高性能混凝土,對混凝土抗裂性、耐久性及觀賞性能指標要求較高,在橋樑工程領域可借鑑施工案例較少,施工配比及試驗檢測難度較大。
2、主塔塔柱採用功能層與結構層兩種不同類型的混凝土,不僅需要解決兩種混凝土的隔離作用還要解決融合作用,且對施工工藝要求較高。
3、主塔梯度功能混凝土採用兩套拌和、泵送及澆築設備,高空同步作業,施工組織難度較大。
池州長江大橋主要的技術創新為:
池州長江大橋主塔採用一種新型的“皮膚功能混凝土”結構體系,即索塔外表面採用36厘米厚白色纖維耐久混凝土,內側採用普通C50混凝土;根據仿生學“皮膚效應”理念,引入功能、結構一體化設計概念,採用材料複合技術,連續改變材料組分和結構,以消除內部組分界面和緩和界面應力,形成性質和功能梯度變化的新型非均質複合混凝土材料,從而提高索塔塔柱混凝土結構的抗裂性、耐久性和觀賞性,使結構功能性和經濟性達到最優。
科研成果
價值意義
池州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樅陽至池州原本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將縮短至半小時,池州至合肥最快1個小時可到達,對完善中國國家高速公路網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加速池州融入長三角,加快皖江地區開發開放和東向發展,加快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加快池州與銅陵南北溝通、聯動發展,促進池州資源開發利用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池州日報》 評)橋樑位置
池州長江大橋位於中國安徽省,連線銅陵市與池州市,南起池州市貴池區池州西收費站,上跨長江水道,北至銅陵市樅陽縣
德州-上饒高速公路(國家高速0321)與安徽省
347國道的互通立交的收費站;全橋路段為
德州-上饒高速公路(國家高速0321)組成部分之一。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池州長江大橋分別由水上主橋、兩岸引橋、兩座花瓶型橋塔、及其兩岸各立交匝道組成,主橋路段呈東南至西北方向布置。
池州長江大橋結合池州佛珠文化特色,在橋塔外表設裝飾鋼珠,整體造型生動,在花瓶型主塔的基礎上融入佛手、佛珠、佛光的概念,塔柱猶如合十的雙手,鋼橫樑外包琉璃黃色鋼球如佛珠,集束呈放射狀的拉索寓意佛光,整體造型生動,實現了橋樑與美學、人文的融合統一。
|
| 池州長江大橋主通航孔橋採用雙塔斜拉橋方案,主梁縱向採用飄浮體系,橋墩和橋塔設定豎向支撐,在橋塔處設定橫向抗風支座,塔梁間設定縱向阻尼器。主梁採用非對稱的鋼及混混合梁結構,混凝土梁採用單箱六室結構,鋼樑採用扁平流線型箱梁。 |
| 主梁採用混合梁結構,鋼箱梁採用整體性及抗風性能較好的扁平流線型斷面,橋面為正交異性鋼橋面板,除風嘴部分採用板式加勁肋進行加勁外,其餘部分均採用倒置的U形閉口肋進行加勁,主梁橫隔板除兩端因剪力較大採用實腹板結構外,中間部分採用空腹式桁架結構。混凝土主梁與鋼主梁外形一致,採用單箱六室結構。 |
| 橋塔採用花瓶形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分別由下、中、上塔柱及下、上橫樑等部分組成,上、中塔柱為單箱單室截面,下塔柱為單箱雙室截面。橋塔下橫樑為預應力鋼筋混凝土單箱雙室結構,橫樑採用鋼箱結構形式,鋼橫樑外部設定起裝飾作用的鋼珠結構,將整個鋼橫樑包裹在內。 |
| 錨拉板焊接於箱梁頂面,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錨拉板的兩側焊於錨管外側;下部直接用焊縫與主梁橋面板焊接;中部除了需安裝錨具外,尚需連線上、下兩部分,為了補償開孔部分對錨拉板截面的削弱以及增強其橫向的剛度,在板的兩側焊接加勁板。 |
| |
|
設計參數
池州長江大橋全長5.818千米,採用(3×48+96+828+280+100)米跨徑布置,橋樑北岸接線長16.153千米,南岸接線長19.055千米;主梁總長1448米 ,其中混凝土梁長147米 ,鋼樑長1301米,橋面板全寬39.0米,標準節段長15米,橋樑中心線處梁高3.5米,北塔237米,南塔243;兩塔柱間的橫向中心間距在塔頂為12.0米,在塔橫向最寬處約為53.7米,在塔底為38米和34.86米。全橋共216根斜拉索,斜拉索的鋼絞線公稱直徑為15.2毫米,標準強度1860兆帕,鋼絞線股數為31至73股。
運營情況
2019年8月31日,池州長江大橋通車運營,其收費按安徽省交通運輸廳、省物價局皖交財〔2010〕391號發布的標準實施。
建設成果
技術難題
池州長江大橋的主要施工難題為:
1、主塔塔柱功能層採用一種新型的白色纖維高性能混凝土,對混凝土抗裂性、耐久性及觀賞性能指標要求較高,在橋樑工程領域可借鑑施工案例較少,施工配比及試驗檢測難度較大。
2、主塔塔柱採用功能層與結構層兩種不同類型的混凝土,不僅需要解決兩種混凝土的隔離作用還要解決融合作用,且對施工工藝要求較高。
3、主塔梯度功能混凝土採用兩套拌和、泵送及澆築設備,高空同步作業,施工組織難度較大。
池州長江大橋主要的技術創新為:
池州長江大橋主塔採用一種新型的“皮膚功能混凝土”結構體系,即索塔外表面採用36厘米厚白色纖維耐久混凝土,內側採用普通C50混凝土;根據仿生學“皮膚效應”理念,引入功能、結構一體化設計概念,採用材料複合技術,連續改變材料組分和結構,以消除內部組分界面和緩和界面應力,形成性質和功能梯度變化的新型非均質複合混凝土材料,從而提高索塔塔柱混凝土結構的抗裂性、耐久性和觀賞性,使結構功能性和經濟性達到最優。
科研成果
價值意義
池州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樅陽至池州原本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將縮短至半小時,池州至合肥最快1個小時可到達,對完善中國國家高速公路網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加速池州融入長三角,加快皖江地區開發開放和東向發展,加快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加快池州與銅陵南北溝通、聯動發展,促進池州資源開發利用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池州日報》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