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裡頭潘家灣阻風不至

《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裡頭潘家灣阻風不至》是南宋詩人、文學家楊萬里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該詩通過正面和側面描寫長江風浪,成功地刻畫了詩人面對狂風大浪時的心理活動,展現了詩人驚人的想像力和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全詩語言通俗,詩意曉暢。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裡頭潘家灣阻風不至
  • 作者:楊萬里
  • 創作年代:南宋
  • 出處:《誠齋集
  •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裡頭潘家灣阻風不至
北風五日吹江練,江底吹翻作江面。
大波一跳入天半,粉碎銀山成雪片。
五日五夜無停時,長江倒流都上西。
計程一日二千里,今逾灩澦到峨眉。
更吹兩日江必竭,卻將海水來相接。
老夫蚤知當陸行,錯料一帆超十程。
如今判卻十程住,何策更與陽侯爭?
水到峨眉無去處,下梢不到忘歸路。
我到金陵水自東,只恐從此無南風。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十裡頭、潘家灣:都是池口附近的地名。
②江練:形容江水靜如一匹白色的絹綢。語出六朝詩人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澄江靜如練。”
③逾:超越。灩(yàn)澦(yù):指灩澦堆,長江三峽瞿塘峽中的險灘,在重慶奉節縣東。
④蚤(zǎo):通“早”。
⑤一帆:代指水路乘舟。超十程:指水行的速度大大超過陸上行程。十程,當由“一程”生化而來。
⑥判卻:拚卻,猶言豁出去。
⑦陽侯:傳說中的水波之神。
⑧無去處:古人以岷江為長江正源,前邊又無大海容納江水,故曰。
⑨下梢不到:指西流的江水已盡,難以為繼。
⑩金陵:即建康,今之南京。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北風五天怒卷萬里長江,攪得江底朝天翻作江面。
時而巨浪一躍直上半天,忽如銀山碎作千疊雪片。
江上颶風五天五夜不停吼,吹得滔滔長江掉頭向西流。
前浪迅疾一日行程二千里,越過灩澦想必已到峨嵋山下。
再吹兩日江水無源必枯竭,卻將海水西灌入江相連線。
早知風大當從陸上行,錯料水行的速度大大超過陸上行程。
欲快不能如今反留住,有何良策更與波神爭?
水到峨嵋前頭路不通,後繼無水歸途亦迷濛。
我到金陵江水自向東,只恐江上從此無南風。

創作背景

該詩作於紹熙二年(1191),時作者在建康任所。詩人出行今安徽南部一帶,由池口入江回歸建康途中,遇風浪受阻,作此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該詩一開頭就濡染大筆,鋪寫長江的大風巨浪。起二句著重寫風:“北風五日吹江練,江底吹翻作江面。”一寫持續時間之長,一寫風力之猛。將江水比作匹練,使“吹翻”的形容有了形象上的根據,增加了真切感。次句是高度誇張之筆,但由於上句有“北風五日”作勢,便不難從這誇張的形容中想見萬里長江如巨大的匹練,不斷攪動翻卷的驚心動魄情景以及巨浪滔天、江底水竭的偉觀。次句正面寫風,而浪之高之險也自寓其中。
接下來兩句進一步寫巨浪的起落。“大波一跳入天半”,寫巨浪噴涌的氣勢,突出來勢的迅猛和浪頭的高聳,其飛躍入空的情狀如在目前;“粉碎銀山成雪片”,寫巨浪跌落的奇景,突出其變幻的迅疾與景象的瑰奇,其瞬息變化的情狀鮮明可感。兩句一用白描,一用比喻,都妙於形容,有目不暇接之感。
“五日五夜無停時,長江倒流都上西。”從這兩句開始,轉筆專寫逆風推浪,長江倒流的情景。前四句還只是在眼前景的基礎上加以誇張渲染,從這以下便完全進入詩人想像的領域。這是該篇詩思的一大轉捩。 長江從九江到建康這一段,作西南——東北流向,因而“北風五日吹江練”的結果,便引起“長江倒流都上西”的奇觀。——這也是作者想像與誇張的體現。“長江倒流”正有力地表現了這“五日五夜無停時”的巨風神奇的力量。
“計程一日二千里,今逾灩額到峨眉。”詩人繼續馳騁想像,並用極認真的里程計算來作極度的誇張:長江不但倒流,而且流速達到一日二千里;五日北風勁吹,則最初的浪頭如今已經越過灩瀕堆,到達峨眉山下了。明明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產生的現象,讀來卻感到真實而生動。
“更吹兩日江必竭,卻將海水來相接。”順流的長江有許多支流活水不斷補充,而倒流的長江卻是越流越枯。這就逼出更加奇特的想像:再刮兩天風,這條倒流的長江必然水枯流竭,那就反而要讓海水倒流進來與它相接了。本來是萬里長江東入海,現在卻是海水入江向西流了。儘管想像奇特,甚至似乎荒唐,然而按照作者的思路發展,卻自合情理。
“老夫早知當陸行,錯料一帆超十程。如今判卻十程住,何策更與陽侯爭?”這四句在上文奇思幻想之後宕開一筆,插寫阻風后的心理,使文勢稍作頓挫。其中有原先的錯料,有如今的追悔,有面對風濤險阻的無可奈何,將遇風受阻後的心情用詼諧的口吻生動地表現出來。
“水到峨眉無去處,下梢不到忘歸路。”這兩句又遙承上文“今逾灩灝到峨眉”,再發奇想:倒流的江水,到了峨眉山下就無處可去了(因為前面沒有大海,水流無所歸宿),而且後續的倒流江水接不上來,前面倒流的江水將來即使要回去,也會忘了歸路。在詩人的想像中,這條倒流的長江前無歸宿、後無退路,簡直無所適從了。想入非非,出人意表,卻又讓人處處感到這種推想的合乎邏輯。
“我到金陵水自東,只恐從此無南風。”結尾兩句,掉筆寫想像中回到金陵後的情景:將來回到金陵,江水當然也恢復東流了,只擔心經此一場“北風五日”的巨大變異,此後就再也沒有南風了。“無南風”遙應篇首,進一步顯示了“北風”的威力。
該詩除開頭四句正面描繪長江風浪外,其餘均從想像著筆。長江西流,實際上是不可能出現的誇張想像,是違反常理的。詩人卻偏要執著於這一想像, 並進行層層的引申與推衍,生髮出一系列奇特的想像,構成特有的諧趣。這可能正是這首詩引人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名家點評

近代文學家陳衍《宋詩精華錄》:“寫逆風全就江水西流著想。驚人語,乃未經人道矣。”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詩人、文學家、政治家。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5)進士。歷仕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三朝,官至秘書監。主張抗金,秉性剛直。工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大家”。為詩初學江西詩派,後學王安石及晚唐,終於獨立門戶,自成一家,擅長“活法”,時號“誠齋體”。一生作詩二萬餘首;亦能文。有《誠齋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