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黃學府——問津書院
- 作者:李森林
- 出版時間:2002年
出版背景,作者簡介,
出版背景
甲子之年的李森林出生於中醫世家,從小痴迷於家鄉文化,熱衷於收藏祖輩留下的、代表家鄉文化的書畫、古籍等。因為特殊的歷史時期,他當過兵、殺過豬、賣過肉。改革開放後,中國文化慢慢有所恢復發展,李森林覺得“應該留下些什麼,給老祖宗一個交代。”
偶然的一天,李森林偶遇時任的新洲縣文館所所長,見他手上拿著帶有“問津書院”四字的拓片,得知拓片的作者是“張翼珍”。李森林一驚,憶起家譜和新洲年曆中記載到,祖上秀才弼臣曾與名叫“張翼軫”的祖輩共為“孔廟”的學生,但是“珍”和“軫”字音譯有別,與文館所所長細細問來,才發現兩人所說的正是“張翼軫”。
也正是在這時,李森林才知道問津書院的存在,問過路後尋跡而去。他形容到,那是一座被圍在莊稼地深處的小廟宇,垣牆破敗不堪,院內荒蕪潦倒。
李森林不忍心將家鄉的文化遺世埋沒,於是決定要搞清楚書院的來龍去脈,為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問津書院正名。
大約是在某個夏天,李森林回了李集老家一趟,帶回來了一小卷“紙渣”。“當時他的眼睛放著光,興致勃勃地讓我和母親一起觀摩。” 女兒李瑤回憶說,只見是泛黃的紙張上寫著一些毛筆字,問津書院幾個字隱約可見。她和母親不明所以,只有父親饒有興趣圍著看得出奇。
自那以後,李森林帶回來的“紙渣”越來越多,同時投入了大量的業餘時間與金錢修復裝裱這些“紙渣”,裝裱一新的成品帶回來後必然賞玩良久,掛在牆上不住地用手在空中描摹。
“父親沒有高深的學歷,那時候也沒有電腦,父親的藏書資料有限,只得四處尋訪打聽,上門與長輩、學者、專家教授們進行探訪與交流。” 李瑤小時候曾跟著父親去圖書館查閱資料,“一些珍貴的書籍不允許外借,父親看一段文字記住後就趕快出來記在紙上。”
為了搞清楚問津書院的前世今生,李森林幾乎把舊街的廟址當成了家,一有空閒就跑過去。沒有路,他只能汽車轉三輪車然後步行,走壞了多少雙鞋尚且不談,最後,舊街的三輪車夫都認識了為研究、推廣問津書院和新洲人文歷史而來的李森林,主動免費載他去要去的地方。
日積月累,李森林帶回來的書籍資料堆滿了一屋子。他開始想要為問津書院寫本書,名叫《江黃學府——問津書院》。
在編輯這本書時,父親廢寢忘食的專注態度讓李瑤很是難忘。“他當時是家鄉的公務員,平常只有工作之餘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寫作中。恰逢過年,年假期間,父親閉門不出,白天讓我與母親及年幼的弟弟出門拜年遊玩,只有晚上才能回來。晚上回家亦被禁止大聲喧譁嬉鬧,就怕吵到他。” 李瑤在一篇文章中描寫到,那個年,父親的筆耕不輟讓一家人記憶猶新。
書籍手稿零零碎碎,為了方便列印,李森林讓李瑤用工整的鋼筆字手抄一遍,他寫幾張,女兒抄幾張,就這樣完成了整稿。後來,稿子遺失過一次,他花費大量時間進行重編。最終,《江黃學府——問津書院》一書於2002年正式出版發行。
作者簡介
李森林是收集、整理、撰寫問津書院文化傳說故事、弘揚鄂東地方傳統文化的民間民俗愛好者。是他首次將問津書院的歷史寫入武漢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