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文特徵,土壤,自然資源,自然災害,主要景點,仙水岩景區,龍虎山景區,上清宮景區,馬祖岩洪五湖景區,鬼谷洞景區,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文化活動,名稱由來,道教文化,懸棺之謎,歷史名人,名優特產,景區活動,所獲榮譽,旅遊信息,購票須知,交通指南,旅遊線路,
歷史沿革
夏商西周時期,龍虎山地屬揚州之域。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將王翦滅楚,朝廷以乾越之地置九江郡,其下有番縣,龍虎山地屬之。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分番縣地置余汗縣,下有葛興、葛陽、晉興等鄉,龍虎山地屬晉興鄉。秦末,義軍蜂起,天下大亂,龍虎山地歸屬番縣令吳芮所轄。
晉元康元年(291年),析余汗晉興鄉置晉興縣,龍虎山屬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又改鄱陽郡為饒州,龍虎山的縣鄉歸屬仍舊。唐武德八年(625),於餘干縣晉興鄉置雄石鎮,鎮在今上清鎮城門、沙灣之間。駐兵防守江閩要衝。鎮主將稱軍民鎮遏使,龍虎山地區實屬其轄區,直至宋開寶八年撤鎮隸縣。唐乾元元年(758年),割饒、衢、建、撫四州地設信州。龍虎山仍屬饒州餘干縣晉興鄉。唐永泰元年(765年),據洪州觀察使李勉奏,割弋陽之西鄉及餘干之東南鄉設貴溪縣,隸屬於信州。從此,龍虎山地屬貴溪縣。
宋開寶八年(975年),宋將曹彬滅南唐、平江南,得19州,貴溪縣龍虎山歸宋,屬江東路信州。撤雄石鎮歸貴溪縣。龍虎山地屬貴溪縣仙源鄉,直至清末。
民國十年(1921年),龍虎山地區屬貴溪縣鷹潭區上清鄉(今上清鎮)、漸浦鄉(今龍虎山鎮)。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貴溪。同年5月7日,貴溪督察專員公署在鷹潭鎮成立,貴溪縣屬之。
1950年6月,貴溪縣設八區一鎮(鷹潭),上清為第五區,今龍虎山景區分屬上清區的上清、桂洲、城門、漸浦、龍虎、西源和月湖區的魚塘、天祿等鄉。
1958年10月,全國實行人民公社化,貴溪全縣成立12個公社(上清為其一)和3個鎮(上清為其一)。豪嶺為餘江縣馬荃公社的一個生產大隊(1961年改屬洪湖公社)。上清公社、上清鎮及豪嶺大隊即今龍虎山景區地域。
1960年,調整社隊規模,龍虎山景區分屬上清墾殖場和魚塘公社。
1984年6月17日,鷹潭市龍虎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和鷹潭市龍虎山旅遊開發公司(副縣級)正式成立。
1993年5月,鷹潭市委、市政府聯合發出《關於理順龍虎山風景名勝區管理體制的決定》,將市龍虎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與市旅遊局合併成立市風景旅遊區管理局。
1998年4月,鷹潭市風景旅遊區管理局更名為鷹潭市龍虎山風景旅遊區管理局。
1999年11月,鷹潭市龍虎山風景旅遊區管理局更名為鷹潭市龍虎山風景旅遊區管理委員會,是地方行政、風景名勝管理和旅遊行業管理三位一體的管理機構。
2000年4月,原屬餘江縣洪湖鄉的豪嶺行政村劃入龍虎山鎮。
2001年4月,貴溪市上清林場劃歸龍虎山風景旅遊區管委會管轄。
2004年底,鷹潭市龍虎山風景旅遊區管理委員會駐龍虎山鎮北部206國道與龔(店)資(溪)公路相接處,下轄上清鎮(駐上清)、龍虎山鎮(駐張家)及上清林場。
2005年的龍虎山風景旅遊區的版圖,就是兩鎮(上清、龍虎山)一場(上清林場),上清國家森林公園(2000年12月18日國家林業局同意建立)和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2001年3月16日國土資源部正式公布並授匾),分布於其中。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鷹潭市龍虎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郊貴溪縣,地處武夷山脈西北支脈向鄱陽湖平原過渡的贛東丘陵西翼、發源於武夷山麓的信江支流上清河流域,其範圍以仙水岩風景區為中心,約200平方千米左右。
地形地貌
鷹潭市龍虎山風景名勝區地勢由南向北逐漸降低,落差大,變化多端,形成了山地、丘陵、河湖平原三種地形。南部屬山地,最高海拔1124.6米;中部是丘陵地帶,大多海拔在240~280米之間;北部則為河湖平原以及海拔在90米以下的低緩丘地。東南部的地質背景以火山岩、變質岩和花崗岩為主;中北部以丹霞地貌為特色;北部邊緣為五湖平原。
氣候特徵
鷹潭市龍虎山風景名勝區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區,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7.9℃)光照充足,雨量豐沛,無霜期長。四季劃分大致以3月中下旬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之日至5月下旬為春季,約67天;自5月下旬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2℃之日至9月下旬為夏季,約122天;自9月下旬日平均氣溫穩定低於22℃之日至11月下旬為秋季,約62天;自11月下旬日平均氣溫穩定低於10℃之日到第二年3月中下旬為冬季,約114天。四季起止日期及長短變化隨海拔高度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故本區南部山區與北部丘陵平原氣溫有一定差異,向南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春、夏兩季始日相對推遲2~4天,秋、冬兩季始日則提前2天,其中夏季天數減少64天,冬季天數增加42天,春季天數增加22天,秋季天數變化不大,山區有特殊的小氣候環境,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5~0.6℃,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的地方,夏季氣候十分涼爽。降雨量也是山區略高於平原丘陵地區,年最高降雨量達27362毫米。
水文特徵
鷹潭市龍虎山風景名勝區境內河流湖泊眾多,流域內水量豐富。流經這裡的河流主要是信江,信江是江西省五大水系之一,河道寬闊(250~350米),流量豐富。信江的一級支流瀘溪河貫穿龍虎山,多年平均徑流深1140毫米,流量20.7立方米每秒,年徑流量6.63億立方米。由於地表水源豐富,這裡的水質清澈,無異味,PH值呈中性,達到了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3類水質標準,飲用水源100%達到標準。
土壤
鷹潭市龍虎山風景名勝區地處中低緯度地帶,加上部分山地地形,土壤主要是紅壤,山區的土壤呈垂直地帶分布,主要有山地黃壤、山地草甸土等,在平地耕作區還分布著水稻土。
自然資源
鷹潭市龍虎山風景名勝區屬於古北界中國亞熱帶森林省東南沿海亞單元,具有崗地、丘陵和山地等多類型植被特徵。龍虎山景區的低海拔處生長著中國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山地有常綠闊葉和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闊葉、落葉闊葉和暖性針葉林等,還有竹林、灌木叢等,森林覆蓋率達57%左右。龍虎山景區還保留大量的原始種群,保存大量百年以上的古樹,如羅漢松、樟樹、黃連木、桂花、楓楊等近300棵,還有11種列為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區內動物種類也非常豐富,脊椎動物300多種,其中哺乳類69種,鳥類200多種,爬行類近50種。昆蟲種類900多種。
自然災害
鷹潭市龍虎山風景名勝區災害性異常天氣主要有倒春寒、小滿寒、汛期暴雨及嚴重乾旱。倒春寒主要出現在3月11日至4月11日期間,日平均氣溫小於10℃,無日照,陰雨連綿,山區甚至出現冰凍,造成早稻大面積爛秧,出現倒春寒年份的機率約76%;小滿寒出現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期間,連續三天日均氣溫小於20℃,影響早稻生長,降低結實率,嚴重減少產量;汛期主要發生在4月至6月期間,雨量集中,暴雨造成洪水與地質災害;乾旱天氣發生在7月至9月間,平原丘陵地帶可造成農田嚴重缺水,甚至引發蟲災和山林火災。
主要景點
仙水岩景區
| 僧尼峰(“情侶峰下情永固”):又叫情侶峰,山峰高約200米,前峰像女性頭像,後峰頭部有裂痕,像一個受傷的男子倚靠在女人背上。歷史上叫雌雄石,《龍虎山志》記載:雌雄石,在仙岩下,兩石如人,抵背而立,俗呼公母石。僧尼峰在地質上屬於崩塌殘餘型石峰類景觀,是由於長期受雨水浸蝕沖刷、風化脫落而形成的。 | |
| 仙桃石高80餘米,遠觀外形很像一個被咬了一口的巨型桃子,傳說是孫悟空大鬧天空時從蟠桃園摘來的桃子,吃一口可活九千歲,是民間長壽的象徵。仙桃石屬於受雨水沖刷風化脫落而形成的崩塌殘餘型石峰類景觀。 | |
| 蓮花石位於仙桃石旁邊,由十多塊像花瓣一樣的巨石組成圓形,像蓮瓣綻開,遠觀像一朵含風不動的水中蓮。中有小石,像蓮花結子,石旁還有一座像青蛙的小石,構成了一幅“青蛙戲蓮圖”。蓮花石是從較高山峰崩塌落下的岩石堆積而成的小型峰叢類景觀。 | |
| 玉梳石外形像一把梳頭用的梳子。民間傳說用它可以梳去心中的煩惱和憂愁。玉梳石是從山體上崩塌下來的岩石受流水沖刷,沿節理掏空形成的齒狀類景觀。 | |
| 仙菇石石峰露出水面,圓頂突起,高約30餘米,像一個大型的蘑菇立在水中。傳說是八仙送給張天師的禮物。仙菇石是受河水長期沖刷浸蝕作用,根部內凹成環形凹槽,整體像一隻蘑菇立在水中。 | |
| 石鼓峰又叫文豪峰,高約80米,像一隻巨鼓。從北面遠看,很像魯迅的頭像,也像高爾基的頭像,所以又叫文豪峰。 | |
| 道堂岩是一座高約60餘米的山岩,臨水一面由於河水沖刷,形成一個較大的水平洞穴,岩下水深湍急。傳說張天師在這裡做道場為過往客人祈福保平安。 | |
| 雲錦石是一座高約100米,長約300米的石峰,從遠處看,石峰像斧頭劈成,垂直而下,五彩斑斕的顏色,像一塊巨大的雲錦披肩。傳說這塊由天上織女織成的披肩是人間的一道彩門,經過彩門可以帶來幸福和吉祥。披肩頂部有很多野鳥栖息,排出的白色糞便澆在紅色岩壁上。 | |
| 仙女岩是一座自然景觀,高約一百餘米,坐南朝北,北面石壁下部,像一裸體女子,被稱為“天下第一絕景”。 | |
| 丹勺洞位於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靠西岸金鐘峰的石壁上,洞距水面約2米,洞高約10米,其外形很像盛物用的木勺。 | |
| 春秋戰國崖墓群最集中的地方是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的西岸峭壁上,這些崖墓都在距水面10~60米之間,洞穴基本朝東。古人疑其為仙人所居,將其與其他岩洞合稱為二十四岩,根據其外部造型和特點分別命名為三教岩,觀水岩、仙倉岩、酒瓮岩、仙棺岩、藥筐岩、丹灶岩、木屐岩、機杼岩、馬廄岩、鷹架岩、染具岩、杵臼岩、仙樂岩、獅子岩、仙犬岩、仙羊岩、轆轤岩、鐵爐岩、泥料岩、仙船岩、仙床岩、棲真岩、弈棋岩等。唐代王貞白在詩中寫道:“白雲晝起丹灶,紅葉秋書篆文。二十四岩天上,一雞啼破晴雲。”仙水岩春秋戰國崖墓群以其崖墓集中、數量多,位置險、文物豐富堪稱中國之最。 | |
| 無蚊村位於江西龍虎山瀘溪河東岸仙水岩景區的許家村,共有50來戶人家200餘人,據載為許真君的後裔。歷來靠打漁、種田為生,村中人多長壽,所以又有長壽村之稱。該村依山傍水、冬暖夏涼、氣候溫和。村里卻有一奇特現象,就是沒有蚊子,因此被稱為“無蚊村”。 | |
| 排衙峰是通往龍虎山的第一個關口,山勢為南北走向,呈狹長型,最高峰海拔267.5米。排衙峰由多組山峰組成,一字排開巔連起伏,有駱駝峰、芙蓉石、醉羅漢、鯉魚峰狀元峰。幽谷中有狐狸岩,谷前山上有一石崩裂如刀切斧削,俗稱為“大刀切“,相傳是關羽試刀時候形成。 | |
| 仙人城因唐代詩人顧況寫有“樓台彩翠遠分明,聞說仙家在此城。欲上仙城無路上,水邊花里有人聲”而又名叫仙人城,是龍虎山主要景點之一。整座山峰拔地而起,猶如一柱擎天。經過三道山門,攀720級台階及上山頂。沿途有仙鼠石、鳳凰橋、仙水井、仙姑庵、清濁水池、龍化池、兜率宮等十多個景點。 | |
龍虎山景區
| 正一觀在江西省鷹潭市貴溪縣境內的龍虎山張道陵煉丹處。據《龍虎山志》記載:第四代天師張盛自漢中遷還龍虎山之後,曾在此建祠祀祖。五代南唐時在此建天師廟;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奉敕修葺,徽宗時改天師廟為演法觀。明嘉靖三十二年(1563年),世宗賜帑重修,並改演法觀為正一觀。 | |
| 龍虎山包括龍山和虎山,位於正一觀後,主峰大虎頭海拔247米,為百里龍虎山區的心臟。傳說東漢時第一代天師張道陵來到此處煉丹修道,有青龍白虎幻繞于丹鼎之上,丹成龍虎見,故改名為龍虎山,另說兩峰相峙,狀若龍虎,故名。龍山虎山,相峙聳立,其周圍有水簾洞和濯鼎池、薛家寨、雙獅滾球等景點。 | |
| 七星池位於正一觀前,是正一觀景點組成部分,由7個圓形水池組成。水池排列的形狀模仿天上北斗七星。以甬道為界,北邊4口是斗杓,分別叫天樞、天璇、天機、天權;東邊三口是斗柄,分別叫玉衡、開陽、搖光。北斗七星是古人星宿崇拜的對象之一,表示祈求四季平安,風調雨順。正一觀前的七星池,即是古人這種願望的反映,同時還起著蓄水防火的作用。 | |
| 正一觀儀門在正門之後,儀門一般指的是官署大門之內的門,取有儀可象之意。儀門顯示了正一觀地位的高貴和威嚴。儀門上繪有道教護法四大鬥神:手執寶印的是天蓬玉真壽元真君,手持寶劍的是天猷仁執靈福真君,持戟的是翊聖保德儲慶真君,手持火輪的是佑聖真武靈應真君。 | |
| 九曲洲位於正一觀的南面,上清河的北岸,距正一觀約3千米。為國家生態農業示範點,整個遊覽區面積450餘畝。遊覽區內有竹園、梨園、桃園、釣魚池、休閒區和會議廳、別墅等景點和設施,是集觀光、休閒、度假、會議、科考為一體的農業生態園區。 | |
上清宮景區
| 上清古鎮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古鎮。位於上清宮景區內,距鷹潭市區25千米,古鎮上名勝古蹟很多。長約2千米的上清古街上有長慶坊、留候家廟、天師府、留候第、天源德藥棧、天主教堂等景點。 | |
| 大上清宮,初名天師草堂,又稱真仙觀、上清宮、上清正一宮,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貴溪縣龍虎山上清鎮東部,地處龍虎山下,左擁象山,門對瀘溪,面雲林,枕台石,是歷代天師供祀神仙之所,始建於東漢年間,自北宋開基設壇以來,歷經宋、元、明、清,是歷代正一道天師闡宗演法、降妖除魔的宗教場所,為中國道教分支正一道原祖庭。 | |
| 天師府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貴溪清鎮。宋崇寧四年(1105年)始建於上清鎮關門口,元延佑六年(1319年)遷建於上清鎮長慶坊,明洪武元年(1368年)移建今址。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被焚毀。1983年4月國務院頒布嗣漢天師府為全國重點宮觀保護單位,並列為全國21座重點道觀之一。 | |
| 天門山位於江西省貴溪市龍虎山上清鎮東南部,距上清鎮7千米處,與嗣漢天師府南北相對,面積6000多畝,最高海拔1300多米,是龍虎山景區的最高峰。相傳,天門山為張天師遁化成仙進行天庭之所,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遊歷於此。 | |
| 聖井山景區分為綜合服務區、主體漂流娛樂區、中轉服務區、生態探險觀光區四大部分;主要項目有峽谷漂流、遊客中心、聖境精靈樂園、度假酒店、旅遊索道、遊覽游步道、4D沉浸式投影時光隧道等。 | |
| 應天山,又名“禪師山”、“象山”,位於上清鎮東8千米處,應天山海拔811米,山有九峰,聯絡如翠屏。唐代佛寺叢林制度的創始人馬祖曾結廬山北;宋代元豐年間僧人瑩者在南麓雞腳嶺建寺,稱“應天寺”,山因易名“應天山”;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教育家陸九淵應門人彭世昌的邀請到應天山,“環顧山形,宛然巨象”遂名“象山”自稱象山翁。創象山草堂。書匾“象山精舍”,居山講學五年(1187~1191年),弟子逾千人。南宋紹照二年(1191年),陸象山奉詔知荊門軍,象山精舍日漸衰落。江東提刑袁甫是陸象山的再傳弟子以應天山交通不便等緣由,上書朝廷,將象山精舍遷建於貴溪縣城信江對岸的三峰山下。南宋紹定五年(1132年),賜匾額“象山書院”。“象山書院”為南宋四大書院之一。應天山景區的主要景觀景點有象山精舍遺址、應天寺遺址、七級瀑布、九峰聯屏、射箭石、番經石、歇石等。 | |
馬祖岩洪五湖景區
| 馬祖岩遊覽區位於江西省鷹潭市餘江區洪湖鄉水北村委會響溪村東北面約5千米處。此處山環10里,四周岩石壁立。因山頂岩石狀如馬頭,初名立馬岩。後因唐代高僧馬祖道一禪師(709~788年),中國佛教叢林制度創始人,洪州宗創立者,對中唐後禪宗南宗在江西、湖南廣泛傳播影響極大,形成江湖派,在此傳授禪經,遂改名馬祖岩。內有山谷,呈馬蹄形。其主要景點有一線天、岱宗講堂、穿岩、月池等。 | |
| 天鵝湖位於江西省鷹潭市龍虎山洪豪公路邊,距206國道2千米,距仙水岩北面4千米。景點包括千佛洞、保駕峰、螺絲嶺等,歷代多有文人墨客涉足於其中。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於崇禎九年(1636年)十月到此一游,並在日記中記下了這裡的岩洞、寺院等。著名禪師馬祖曾到此講經,引來許多僧人在一排長約250米、連成一片,可容納千人的岩洞中築室為居,至今石壁上還留有當年人鑿下的圓印。天鵝湖,以湖面形似天鵝而得名。 | |
| 香爐峰遊覽區位於江西省貴溪市余家鄉口上村委會西3千米處。是龍虎山九十九峰之一。因山頂平圓,形似香爐而得名。清代《龍虎山志》載:“香爐峰,在龍虎山西北,挺然侍立,鑿石磴,盤旋而上,途中,更鑿石眼攀援,絕頂有禪寺。”香爐峰巍然屹立,四周被香爐峰水庫所環繞。半山腰有岩洞,洞內為春秋戰國時的崖墓。這裡有仙人洞、仙人床、千丈坡、試膽壁,上面有泉水、竹林、石墓遺址。明代黃應元《游龍虎山香爐岩》詩曰:“春煙漠漠雨溟溟,鎖斷香爐萬仞青。此日乘舟看不足,何時攜杖扣岩扃”。 | |
| 洪五湖景區由洪湖、五湖兩水庫和周邊景觀組成,位於江西省鷹潭市餘江縣洪湖鄉中部。五湖水庫建於1957年,是餘江縣第二大水庫。總庫容2240萬立方米,最大水面7000畝。湖面形似手掌,故名。中有小島,隨著水位的升降漲落,時大時小。隨著季節的交替和氣候的變化,湖光山色,迥然不同。水庫北端建有主壩,高42.3米,長1165米。水庫中魚很多,有鯽、鰱、鯉、草、鱔等20多種,年產7.5至10萬公斤。水庫中,鳥也多計有 白鶴、灰鶴、 大雁、野鴨等10多種珍貴鳥類。是著名的候鳥區。 | |
鬼谷洞景區
| 凝真觀遺址位於上清宮南35千米,鬼谷洞的山腳處,面積約1800平方米,從殘存的石砌地基來看,這曾是一座規模宏大的道觀。由南唐中主李璟及其子後主李煜出資創建。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道士韋翛然、吳寶華居此修煉,北宋仁宗嘉佑年間(1056~1063年)重修。元代至元年間(1271~1294年)道士吳與順重建,時有四殿四堂,及左右道舍與配房等。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有詩《鬼谷岩》:“鬼谷岩前石,唐文字字奇。何當拂蒼蘚,細讀老君碑。”從鬼谷仙師在此地修道授徒,至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1998年底,在凝真觀的遺址上塑就鬼谷仙師神像,經鷹潭市宗教局批准,已有道徒數名在此出家修行。隸屬正一派道觀,是道教第十五洞天奉祀祖師和天神地祗的場所,也是道友聚會,切磋紗橫之學,弘揚道教文化,從事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 | |
| 鬼谷洞位於雲夢山的半山腰處,形似崖屋狀,外敞內收,高約3米,深約8.5米,寬約4.8米。洞壁為海底沉積岩,洞口兩側有人工鑿成的門欄,上方有裝門的石孔,洞門有象形的鯉魚把守,上方左右兩側有天然的石鐘、石鼓。相傳古人敲一下鼓,洞源村都能聽到。岩頂有象形的日月星辰,傳說頂部有一個淺淺的凹形圓孔,人稱天然月亮石,盛傳它會移動。數百年來,它已從洞頂慢慢地移動到了洞頂的邊緣,當時,百姓只要到了鬼谷洞就會關注月亮石的位置,傳說:“月亮下山時,天下應大同。”洞的最深處是一尊鬼谷仙師的塑像。 | |
| 千年豆科紫藤生長在鬼谷洞的右側。古藤的形狀酷似蟠龍,有龍眼、龍鬚、龍嘴,當地百姓又稱之為龍藤。龍藤直徑達24厘米,圍徑達72厘米,粗如水桶,高約數丈,位於鬼谷洞左旁。元代大詩人袁桷有詩讚嘆:“縱橫太古石,短長千歲藤;感彼岩居子,獨飲古澗水。”此藤至元代便有千年,至今約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 |
| 鬼谷小洞在鬼谷洞右邊約100米處,洞口呈不規則形。洞口寬35厘米,高50厘米,洞徑約45厘米,口面向上,瑩潤光滑。洞之上方巨岩聳崎,呈重樓復閣之勢,成了這座靈洞的天然屋頂。洞內光線幽暗,洞深約8米,成螺形,鐘乳倒懸,岩景粗獷。有蝙蝠棲其中,見人四處紛飛,但不撞擊人體。人若進洞,必須臉朝黃土,五體投地,先下左腳,後下右腳,投入身軀,然後雙手並舉,垂直而下,方能落地。此洞是鬼谷仙師閉門修煉的地方。 | |
| 張儀井又稱林泉井。處於鬼谷大洞之左30餘米,並處於天然崖洞之中,井口狀如一橫臥的寶葫蘆,口徑約2米,泉水清澈見底,不溢不涸,即使落入了竹葉,也不腐敗,沒有一絲異味。據說,此井是由鬼谷仙師之徒張儀管理並維護,具有“林泉止處,永作丹丘”之稱。 | |
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
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是以獨特典型、類型齊全的丹霞地貌景觀以及與之融為一體的豐厚道教文化、崖墓文化景觀為主要特色,兼有火山岩地質地貌遺蹟。是以科學考察、科普教育、觀光攬勝、文化旅遊為主要功能的國家地質公園。
象鼻山是龍虎山地質公園最為典型的景觀之一,是長期受雨水沖刷溶蝕風化而脫落,造成崩塌殘餘型的石樑穿洞類景觀。高約100米的山峰有一石樑凌空垂下,整個山體就像一隻巨型石象在汲水,以象鼻山景點為主的遊覽區還有仙丹盒峰、龍膽赤壁、觀象台、正一仙峰、百歲洞府、金龍汲水、倒掛藤蘿、虛靖堂、畲寨、斧劈神山、面具岩、雄獅回頭、金龜翹首等。“仙象雨霽”是龍虎山陸路八大景觀之一。
文化活動
名稱由來
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山因此得名。
道教文化
“天師”是張道陵創立道教時,自封的領導稱號。當時他在巴蜀地區建立了二十四治,實行的是政教合一制度,就相當於教區。各治首領為“都功”,而張道陵本人任首治(中央教區)都功(天師道信物“陽平治都功印”即因此而來),並自領“天師”稱號。自此之後,天師世襲,其子孫後嗣,凡繼位者均自領“天師”稱號,非張氏血脈不得繼位。張道陵(祖天師)和其子張衡(嗣天師)、其孫張魯(系天師)均在巴蜀一帶活動,傳說都飛升上界,位列仙班。其曾孫張盛(四代天師)在漢末遷至龍虎山並定居。第四代天師從蜀地遷至龍虎山並定居下來後,龍虎山就成了“天師祖庭”,很長一段時間是“道都”或者南方“道都”,其地位不言而喻,所以龍虎山可以說是道教的發祥地之一。
龍虎山天師府是歷代天師所居之處,有正一道祖庭的稱呼。正一道即天師道,其前身是五斗米道。漢末,張魯投降曹操,巴蜀五斗米教出現了分裂,其中一部分流傳到江東,叫正一道,自漢中遷居至龍虎山。所以早在東漢時期,正一道興盛時,龍虎山道教宮觀規模宏大,數量眾多,有10大道宮,81座道觀,50座道院,還有敕書閣、藏經樓、學宮等眾多文化教育建築,至今保留下來的有天師府,上清宮,正一觀等。
明初,太祖朱元璋加賜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永掌天下道教事”,把張天師的權力從掌江南道教事擴大到掌全國道教事,龍虎宗成為最顯赫的道教宗派,龍虎山成為全國道教的中心,天師成為全國道教的精神領袖。但在清朝龍虎山的宗教地位逐漸下降。清乾隆中期,天師地位由一品一度降為五品,後復三品。儘管如此,懾於民眾信仰和傳統習俗,清王朝仍賜天師世襲嗣教,加恩視正三品,並“永為例”(道教之音),直到清末,龍虎山道教地位雖然下降(其實是道教整體地位下降),但道教祖庭地位仍然是非常崇高的,僅次於武當山白雲觀等。
懸棺之謎
龍虎山峭壁上的202座懸棺,很長時間內都是一個未解的謎團。20世紀70年代,人們發現有腐朽的木板從仙水崖飄落到蘆溪河上。隨後發現,距離水面或高或低的懸崖絕壁的縫隙間,竟然有不少墓穴。1978年,考古人員先後對周圍約2.5千米範圍進行考察,發現有崖墓100餘座。考古發掘工作歷時3個月,科學清理崖墓14座,其中11座崖墓位於水岩,另外幾座崖墓則位於水岩附近的仙岩等處。發掘共取出棺木39具,保存較完整的人骨架16副,崖墓中出土陶器、原始青瓷器、竹木器、紡織器材、紡織品等220餘件。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對棺木進行放射性碳素測定後得知,棺木距今已有2500年左右的歷史,證實這批崖墓屬於春秋戰國時期。
歷史名人
陸九淵(1139~1193年),字子靜,號存齋,世人稱他為象山先生。原籍江西省金谿縣青田人,是中國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陸九淵在宋乾道八年(1172年)中了進士,曾擔任過縣主簿官職。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他的學生彭世昌到上清鎮訪友,見上清的應天山“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便和朋友商議,修建草廬延請陸九淵上山講學,陸九淵慨然答應,靠妻子“捐奩中物助之”,建了一個草房自居,因看見應天山山形如象,取名叫象山精舍,自稱為象山翁。他的學生紛紛慕名前來求學,並在精舍周圍各自結室而居,形成頗有規模的書院。在前後不到五年的時間裡,先後有近1千人前來求學,連當時已負盛名的理學大師朱熹也很嚮往,他寫信給陸九淵說:“聞象山懸辟架鑿之功益有緒,來學者益盛,恨不得一至其間,觀奇攬勝。”陸九淵去世後,他的再傳弟子將象山精舍遷到貴溪三峰山下,並得詔賜“象山書院”匾額。由於它的顯著教學成績和深遠的影響,與嶽麓、白鹿、麗澤書院齊名,被稱為中國歷史上“南宋四大書院”之一。陸九淵的教學思想自成體系,以“明理、志道、做人”為辦學宗旨。他辦學的最突出特點是不用學規,提倡言傳身教,主張學以致用,教學方法上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可以說他是當時頗負盛名的教育家。陸九淵提倡心說,提出“心即理”的思想,斷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認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他的學說後來由明代的王陽明繼承發展,並成為當時思想流派,人稱陸王學派。陸九淵因此被後世稱為“百世大儒”,是南宋著名哲學家。後人將他生前所著所講編為《象山全集》共三十六卷。陸九淵後裔一支現居住在龍虎山鎮西源陸家村。
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彥修,元末名醫,浙江義務人,因世代居住在丹溪,被稱為“丹溪先生”。早年拜名醫為師,博覽群書,而有創新。在醫學上認為人體“陰常不足,陽常有餘”,創立著名的滋陰學說,成為中醫學上養陰派代表人物,行醫以寒熱虛實辯證施治,對症下藥,屢見神效,被尊稱為金元四大醫家,中國十大醫宗之一。他的學說傳入日本,形成日本漢醫中的丹溪學派,近代有“丹溪學社”。朱丹溪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凡有求醫,風雨無阻,救濟貧困病患,樂於施贈藥品。著有《傷寒傷辯》《外科精要發揮》《本草衍義補遺》《金匱鉤玄》等。朱丹溪曾到貴溪上清行醫多年,當時上清一帶痢疾大流行,朱丹溪晝夜不斷施藥治療,救活了許多人命。老百姓為表示感恩,在他去世後,自動集資在上清鎮西頭“長慶寺”內塑朱丹溪像,並改名為“朱老爺廟”。每年的農曆七月廿二日,附近的老百姓從四面八方趕到上清漾會,聚集在上清古街,做買做賣,走親訪友,熱鬧非凡,形成一道民俗風景線。
夏言(1482~1548年),字公瑾,號桂洲,上清鎮桂洲村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進士。明嘉靖元年(1522年),16歲的明世宗繼位,夏言多次上疏勸其關心政事,深得朝臣和世宗皇帝的一致稱讚。夏言奉詔敕飭朝廷人事,淘汰冗官冗員3200名。明嘉靖七年(1528年)夏言調吏部,上疏請皇帝“親耕南效,後親蠶北郊,為天下倡”,即建議皇帝皇后帶頭,倡導天下重視農桑。夏言還協助世宗更定文廟祀典及各種禮儀,博得皇帝的常識和信任。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二月升為武英殿大學士,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加封為少師、太子太保,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居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夏言因昭制疏上有誤字,被排擠罷官回到江西,在家鄉貴溪象山書院下建“象麓草堂”自居。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被重新起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針對河套地區三面憑河,土地肥沃,而不斷遭受韃靼部入侵騷擾的情形,他積極推薦並支持總督三邊的兵部侍郎曾銑力主收復河套,被權臣嚴嵩陷害罷官。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十月,又遭陷害,皇帝命把本已罷官放歸的夏言從行至通州的路上逮回處決。嘉靖之子穆宗繼位後,予以昭雪,並追溢為“文愍”。夏言著有《桂洲集》十八卷及《南宮奏稿》傳世。他的詩作能揭露社會矛盾。如《安鄉道中觀女人插田》中寫道:“南村北村競栽禾,新婦小姑兼阿婆;青裙束腰白裹首,手擲新秧如擲梭;打鼓不停歌不歇,似比男兒更臂力;自古男耕和女織,恰爾一身勤兩役。吁嗟呼!長安多少閨中人,十指不動金滿身”。
張宇初(1340~1410年),字子璇,號無為子,別號耆山。明洪武十年(1377年)被襲封為第四十三代天師。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奉敕重建大上清宮。明建文帝時曾一度遭貶,於是在鄉里黃箬峰下(龍虎山東南5千米處)建峴泉精舍居住。明永樂四年(1406年),受命編修道教書。張宇初讀書過目成誦,博學經史諸子百家並擅長書畫,寫墨竹、精蘭蕙,自成一家,人稱為“列仙之儒”。他認為:文以載道,只有“道充,義明,氣足,才能發乎詞章,而得性情之正。”著有《峴泉集》20卷,編寫《龍虎山志》十卷及《道門十規》《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等傳世,是道教理論集大成的一位天師。
婁近垣(1689~1778年),字三臣,號郎齋,自號上清外史。松江婁縣(今上海市松江縣境)人。婁近垣自幼在龍虎山學道,對道教理論,道規道法有很深的造詣。清雍正五年(1727年)隨55代張天師例覲入京,奉命留京辦事,清雍正八年(1730年)授四品龍虎山提點,封為欽安殿住持,敕修大上清宮。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敕封為妙正真人,賜大光明殿開山正住持。清乾隆皇帝繼位,封通議大夫,賜三品俸祿,掌管道錄司印務,住持北京東嶽廟。婁近垣在清代正一道士中,著作最多,有《南華經注》一卷,《御選妙正真人語錄》一卷,重修《龍虎山志》十六卷。增刪並刊印《黃籙科儀》十卷,使清代的齋醮儀文備於此書。
名優特產
捺菜起源於道教聖地龍虎山,被人稱之為“龍虎山道菜”,是龍虎山特色小吃之一。因為所用材料為芥菜,形如雄獅,根發九枝,故又被稱作“九頭獅菜”。據傳當年張天師四方雲遊之時,經常隨身攜帶食用。來自世界各地的正一道信徒品嘗捺菜後,均讚不絕口。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龍虎山,品嘗後也稱之曰:“京省馳名,獨此一家。”此後,捺菜成為朝貢天子的貢品,因此也叫“貢菜”。
茄子乾是龍虎山的漢族小吃,它集香、辣、甜、鹹、糯多種口味於一身,食之有韌勁。茄子乾選擇原料講究,製作工藝複雜,味道傳統,並包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生津開胃,並且對暈車、暈船及孕吐有顯著的作用。根據相關史書記載,茄子乾距今已有超過六百多年的生產加工歷史。
豆角乾是龍虎山特色小吃,以優質大豆、豆角、小麥粉、蒜蓉為原料,並佐以多種純天然香料,經過多種複合加工手段調製,鮮辣爽口、久嚼不爛。
南瓜乾是龍虎山特產小吃,集香、辣、甜多種味道為一體,口感香辣韌又軟黏。南瓜乾以南瓜、糯米為原料,經過諸多工藝精製而成。
景區活動
《尋夢龍虎山》劇情分為《序·入夢》《生之逍遙》《山水之逍遙》《心之逍遙》《尾聲·出夢》五個篇章,緊扣“神仙地,逍遙遊”這一主題,著重展現“千古名岳,道都仙山”的仙境風光,突出表現龍虎山丹山碧水的風光。其中,道教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古越民族留下的千古之謎,都作為素材及主故事線索進入到劇情中。《尋夢龍虎山》獲得“2014年國家文化產業重點項目”,2015年度全國旅遊優選投資項目。
龍虎山每兩年會舉辦一次道教文化節,從10月18日至20日共三天(具體時間可能有調整),是龍虎山重要的旅遊節慶活動。
所獲榮譽
1988年8月6日,龍虎山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2008年,龍虎山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
2009年,經國務院批准的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中心推薦的中國丹霞[龍虎山(包括龜峰)等六處風景名勝區組合申報]項目,是2010年中國唯一申遺項目。
2009年,鷹潭市龍虎山風景名勝區入圍“中國大學生最喜歡的旅遊景區”金獎。
2010年,龍虎山及龜峰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2012年,鷹潭市龍虎山風景名勝區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17年9月,龍虎山榮獲“中國天然氧吧”稱號。
2021年4月16日,鷹潭市龍虎山風景名勝區入選江西省首批“美麗宜居與活力鄉村(+民宿)”聯動建設試點縣公示名單。
2022年12月,鷹潭市龍虎山風景名勝區入選2022年11月AAAAA級景區品牌影響力100強榜單。
2023年,龍虎山榮獲2023年度“中國5A級景區品牌影響力”獎,年度文旅融合示範項目。
旅遊信息
購票須知
景區開放時間:7:00~17:30
主要景區票價
1、仙水岩景區船筏聯游價格(含遊船票、導遊票在內):淡季執行120元/人次,旺季執行139元/人次。
2、龍虎山竹筏景點聯票價格(含竹筏票在內):淡季執行120元/人次,旺季執行139元/人次。
3、上清竹筏景點聯票價格(含竹筏票在內):淡季執行125元/人次,旺季執行145元/人次。
單景點
優惠政策
1.身高1.2~1.5米之間兒童,24周歲以下全日制學生(18周歲以下學生可提供戶口本),60周歲(含)以上的長者。
2.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或者廣電總局頒發的《記者證》的記者及省級以上新聞單位記者、持省級(含)以上攝影家協會《會員證》的會員、持有國家旅遊局頒發的導遊證和領隊證和旅遊行業總經理資格證書的人群、持有“江西省高層次人才服務卡”的高層次人才、持有江西省文明委頒發的全國道德模範禮遇卡的公民、優撫對象(殘疾退役人員和享受撫恤補助人員)。
3.殘疾人,雙下肢殘疾人和其他重度殘疾人的陪護人員(限1人)。
4.現役軍人。
5.在職、退休、殘疾消防救援人員和消防救援院校學員。
6.江西省各級公安機關在編在崗民警(有效期2021年6月20~2024年6月20日)。
7.三孩家庭的孩子及其父母(有效期2021年7月1日~2024年6月30日)。
8.生肖屬虎的遊客。
9.江西省內獲得省級及以上榮譽的教師。
交通指南
鐵路:鷹潭位於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幹線的交匯處,乘火車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武漢、杭州、福州、廈門、昆明、長沙、南京、南昌、
九江等大城市。
公路:
鷹潭站西側的長途汽車站乘往
仙水岩方向的班車(5:30~17:30,15分鐘一班,票價5元,半小時可達);206國道(煙臺~汕頭)、320國道(上海~
瑞麗)經過鷹潭,到
龍虎山的交通也因此而方便。
旅遊線路
上午:從鷹潭乘汽車至上清古鎮,參觀
長慶坊、留侯家廟、
上清宮、
天師府、天源德藥棧、古街、吊腳樓。
下午:從上清竹筏碼頭乘竹筏或皮艇漂流至九曲洲、正一觀、
仙水岩,順瀘溪河遊覽雷打石、三怪石、龍虎山、仙水岩十大美景、春秋戰國崖墓群、
無蚊村,
象鼻山觀看崖墓“升棺”表演。
第一天:上午,參觀上清古鎮、上清宮,午餐後或遊覽天門山,或乘上清竹筏到正一觀參觀。
第二天:上午到仙水岩進行船筏聯游;下午遊覽象鼻山、仙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