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鉛山縣石塘鎮

江西鉛山縣石塘鎮

石塘鎮位於鉛山縣東南40公里的山區盆地中,武夷山的北麓,上分線公路東側。東鄰英將鄉,南接武夷山鎮,北與稼軒鄉、永平鎮毗連,西與紫溪鄉接壤。素有“武夷山下小蘇州”之稱,被譽為“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是江西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

總面積54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5.01萬畝,耕地面積1.5萬畝,水田面積1.3萬畝。全境分為:東部中低山區 ,層巒疊嶂,森林茂密;中部低山丘陵區,梯田層層,油茶遍布;北部低山崗地區,地勢平緩,阡陌縱橫,形成了“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基本地貌特徵。信江支流鉛山河源出武夷山北坡的桐木關、分水關、溫林關下,千曲百折流經石塘。石塘是一座千年古鎮。相傳五代時(907-960)鎮北有方塘十口,名十塘,後諧音為石塘(鉛山縣誌同治版)。南唐保太11年(953)置鎮,距今有一千餘年歷史。

轄8個行政村,1個街道管委會,共115個村民小組,49個自然村,3910戶,16151人。距縣城河口鎮35公里、上饒市55公里。

石塘鎮是鉛山縣建築城牆的兩個集鎮之一,靠河一側建有城牆,牆外為寬而深的護城溝。其城牆建於1932年,周長3.5華里,設定城門城樓6處,城樓大小約15平方米。現在保存下來的城牆餘100米左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江西鉛山縣石塘鎮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中國東南
  • 地理位置:江西鉛山縣
  • 面積:54公頃
  • 人口:16151(2011年)
  • 氣候條件:中亞熱帶溫濕型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 著名景點:明清古建築群,建築城牆
  • 成就:被譽為“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
  • 民俗:舞橋燈、青蓬粿、中秋燒塔
石塘鎮區簡介,建築獨特,鎮容鎮貌,紙商富顯其宅,石塘古村落,石塘地理位置,石塘氣候,石塘紙業,石塘的規劃,石塘建築類型,建築特色,

石塘鎮區簡介

相傳五代時(公元907年-公元960年)鎮北有方塘十口,名十塘,後諧音為石塘(鉛山縣誌同治收版)。其南為武夷山鎮,北接稼軒鄉。元時手工造紙業在石塘興起,及明代發展成臨近諸縣手工業造紙中心和集散地,亦是縣內最大的農村圩集之一。
石塘以原汁原味的手工造紙業,精美絕倫的明清古建築,保存完好的革命遺址與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成為中國最有特色的江南古鎮之一。

建築獨特

整個小鎮的建築呈紡錘形南北走向.石塘街全長1200多米,寬4-5米,全部鋪以青石板,令人驚訝不已.街上的店鋪鱗次櫛比,相鄰店屋共用一牆,溫馨之極。店鋪建築為木構架磚牆,前店後堂。靠石,拱欞,走廊,商號,瓦檐均有造型各異的木雕,石雕和磚雕。
閩,浙,贛融為一體的建築藝術和風格發揮的淋漓盡致.店屋的門板幾乎全是杉木,鎮內山上茂密的杉樹林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門板可上,可卸,店門以最大的面積向街道敞開.街道兩側的房屋都有一個屋巷的閨房,它們伸向街面,形成走廊,方便行人.

鎮容鎮貌

鎮內秀水環繞青山,山,水,街同行不悖,意境深遠.桐江水及三條人工渠蜿蜒流過小鎮,大家或傍水小築或跨水而建,綿延成街.
鎮內大小街弄52條,大弄套著小弄,官坑渠水從坑背而來,沿街而流,在每戶店屋內都能聽到孱孱的流水聲,水質極好.每間隔幾家,就有一處埠頭,洗衣提水,極為方便.許多人家的外牆都依水而築,有的甚至引水進院,方便了衛生和消防.
羅漢弄口附近的坑背小街僅300多米長,沒有敞開式的店屋,全為磚石結構的獨居院落。此處是當時的大戶區,有的房屋竟占地三四十畝。這裡的每棟房屋自成體系,高高的院牆,屋與屋之間形成一條條小弄堂。所有院屋都是封火牆到頂,連線屋樑。

紙商富顯其宅

石塘街上的紙行占地很廣,有時幾十米長的老街兩側都是它們的院牆,均為磚石結構。舊時建房大門朝向很有講究,一般不能正面向西或北的,大紙行的大門不僅注重朝向,而且還講究門面裝飾,用青石雕刻“門匾”,並用厚重的鐵皮包裹著兩扇大門,布以華釘,氣派非凡。古人很忌諱家事外揚,廳對大路,故而在大廳用屏風擋住,或者進了大門是堵影牆,要轉個彎再入大廳。廳的面積大者100多平方米,小者50多平方米,為處理家政和禮待賓客的正經場所。大廳兩側的房間謂之正間,為辦公用房。房間旁邊又各有走廊通向後廂房。他們其實是配有小天井的小居小院,門對著天井,光線很好,無疑是家人飲食起居之處。
王德耀是石塘建國以前的首富。王府建於三百多年以前,占地40多畝,共有5套院落,各自獨立又連為一體,穿廊過弄既格局整齊,又迂迴曲折。這五套院落的天井下均置有假山花圃,養花養鳥,風雅之至。每套院落的屋脊上又都壓有一塊施雕刻的方形青石,用以辟邪。尤其突出的是,這一石建築群的頂上竟豎有避雷針,可見當初王家的顯赫。
富戶院落的華麗是當年紙商們的產業豐厚,生意興旺的標誌。據說有名的“復生源”,“羅盛春”,“鴻昌”,“天和”,“查聲泉”等店的資本均在30萬銀圓之上。紙行的宅院高大醒目,青磚素瓦,封火高牆,高大整齊。
今日的院落依然有著它們洗不去的鉛華,只是沒有了街上的人聲鼎沸。

石塘古村落

石塘地理位置

石塘村落總面積54公頃(鎮區核心面積0.97公頃),於南唐保太十一年(公元953年)置鎮,距今有一千餘年歷史。石塘四面皆山,宋詞人辛棄疾晚年曾長期寓居於此。石塘素有武夷山下“小蘇州”美名,被譽為“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
2003年7月9日,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石塘氣候

石塘屬中亞熱帶溫濕型氣候,距海洋較近,受亞洲大陸和太平洋、印度洋季風交叉影響,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降雨量1733-2000毫米,年平均氣溫16.5℃,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氣溫4.6℃,最熱的七月份平均氣溫28℃,平均年日照為1952小時,無霜期240天左右,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

石塘紙業

“鉛山唯紙利天下。”[《明史鉛書》]“明代江南五大手工業區域,即松江的棉紡織業,蘇杭的絲織業,蕪湖的漿染業,鉛山的造紙業和景德鎮的制瓷業。明代石塘鎮的造紙業,紙廠槽戶不下三十多條槽,各槽幫工不下一、二十人,是我國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地。”[《中國史綱要》——翦伯贊組編]“南方北方的造紙業都有造紙中心。僅江西鉛山的石塘鎮,就有紙工五六萬人。”[《中國歷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6年6月2日,鉛山石塘連史紙技藝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石塘的規劃

(一)水系規劃
石塘古村落圍繞自南向北流淌的天然河流(槐溪河)和人工河流(官圳)規劃布局。“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知縣始築堤,壘石寬2丈2尺,高1丈5尺,長160丈。”[《鉛山縣誌》]人工河寬一至三米,長近兩千米,歷三年多竣工,其兩側和底部均採用當地常見的鵝卵石拌三合土(石灰、黃泥、黏土)砌築。人工河從村落南端的槐溪河上游引水,在其中部分流成兩條分支水系,後又進入槐溪河下游。人工河利用當地充足的水資源和山區跌落的地勢,形成循環的水系統。
人工河引水口有塊似龜殼的天然黑色巨石,設計者於巨石底部鑿通一條水道。這個獨具匠心的構思有兩個作用,其一利用類似水閘的設計控制上游突如其來的洪峰;其二阻擋上游漂浮物的污染。人工河一側每隔幾戶宅院就設定一處埠頭浣衣汲水;甚而引水進入庭園,既能維護古代婦女家務時避人的傳統又能在發生火災時及時取水。
(二)總體規劃
石塘的建築群落依山伴水呈紡錘形南北向組織,眾多組團形成了龐大的建築群落;每個組團由多座宅院構成,宅院又由數個天井組織的院落組成。
村落以南北走向河流為紐帶,眾多組團為載體形成了三縱十橫的建築格局,其中又被眾多支弄分割成五十二條街弄,水系和路網構成三縱區域。東區依靠人工河布置有查家弄組團、坑背組團和闊板橋組團等;中區以村落的主要商業街為核心,全部青石板鋪就的街道長一千兩百餘米,寬四至五米;西區西側以沿天然河流的商業街為主線布置碼弄組團、下港沿組團和天后宮弄組團等。

石塘建築類型

石塘現有明清古建築219幢。
(一)居住建築
東區坑背組團為當時的豪門大戶區,全為磚石結構的獨居院落,組團內的街道僅300多米,有的建築占地竟達20多萬平方米。這裡的每套院落自成體系,院落間形成的弄堂直接通向人工河。東區闊板橋組團的“華封舊里”院落為三開間雕刻精美絕倫的門庭,其內部屋頂蓋瓦下鋪設精心打磨過的青磚,既起到冬暖夏涼的作用又成為建築內部的裝飾。東區的部分建築利用河上先行砌築的石拱作為承載,建築局部橫跨於人工河之上。西區臨河而建的建築為前店後吊角樓式民居,在吊角樓上建廊供小憩、晾曬之用。
(二)商業建築(店鋪、紙號、紙行)
中區和西區的商業街店鋪鱗次櫛比,前店後堂的騎樓式木構架磚牆建築。店鋪的杉木門板可合可卸,境內廣袤的森林為建築提供了充裕的建材。
“道光十年八月,鉛山石塘火,延燒五百餘家;次年又火。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雲和火,毀民舍八十餘家。”[《清史稿》志十六災異二]故石塘紙號不僅注重外觀,而且更重視防火。
東區坑背組團的王家紙號建於三百多年前,占地26萬平方米,五套院落各自獨立又連為一體。尤其令人讚嘆的是王家紙號屋頂上竟設計了避雷針,足顯主人當時的顯赫地位。
中區上街組團的天和號大門從基座到拱門全部由青石構築,建築師頗有創意地把拱券下的立柱設計成一對花瓶,在花瓶的各個部位雕刻人物、花卉圖案。拱券以粗線腳處理,完美結合了羅馬風格和中國傳統風格。
(三)公共建築(會館、宗祠、寺廟)
會館是中國明清時期由同鄉或同業組成的封建性團體。東區坑背組團的撫州會館建於清乾隆十五年,原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整個撫州會館建築群規模異常龐大,主次分明地依東西向主軸線布置,依地勢院落層層高起。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石塘祝氏自兗而遷衢自衢而徒居江山,自江山復遷鵝湖石塘,支派繁衍。”[《石塘祝氏譜序》辛棄疾書]在石塘祝氏有三個祠堂,其中東區闊板橋組團的祝氏祠堂為明代建築,造型古樸大氣,歷史悠遠。

建築特色

古代歷來有著“千斤朝門,四兩屋”的說法,大門一律布置在建築的東面,即使受地勢所限也設法稍微偏左。門臉多為馬頭式封火牆,門柱多雕刻,門額上方鑲青石匾額。大門上有題刻、石雕和磚雕,內容豐富、工藝精湛。從大門進入大廳一般用屏風或影壁於大廳前擋住,廳橫樑上一般雕刻龍鳳呈祥圖案,廳內一般用活動的壁板隔斷。
當地的建築材料一般就地取材,如青石、麻石、鵝卵石和木材。贛東北四省交界的地理位置和石塘盛極一時的造紙業所帶來的閩、浙、贛、皖等文化都烙印在建築之中,石塘建築多為徽式建築為主體,融合了福建民居建築特色和江浙的園林式建築風格。(by jan-dara)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