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城中學

江西省南城中學

1939年,抗日戰爭開始了近一年多,中國的大中城市相繼滄陷,南昌被日軍占領。南城湧進大量難民,一個不滿1.4萬人口的建昌鎮,驟然湧進五萬多人。人口突增,辦學壓力加大。這時省教育廳下令各縣增辦一所縣立中學,以解決難童就學問題,於是南城有了第二所中學,名曰:"南城縣立初級中學"。

學校由縣長樊光俊積極籌辦具體負責為名譽校長,校長為黃鐘(廈門大學畢業生),教務主任劉紹裘。學校招兩個初一班,共9 2人。該年縣中招生時,南城鄉村師範也擴大招生規模,招兩個初一班,擴招初二、初三插班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省南城中學
  • 創辦時間:1949年
  • 類別:公立
  • 所屬地區:江西省
歷史沿革,近代現狀,

歷史沿革

1949年5月10日,人民解放軍攻進建昌鎮,6月南城獲得解放。南城縣人民政府根據需要改組縣立初級中學領導班子。指派縣教育科長張成哉同志負責籌建併兼任南城縣初級中學校長。南城師範,縣立初級中學的師範生併入臨川師範。兩所學校的國中生合併後組成南城縣立初級中學,不久學校更名為江西省南城中學。校址設在南城鄉村師範校舍內,(即益王府,現實驗國小內)。縣立初級中學在考棚的校舍騰給國小用。改組後的一中有學生五百來名,教職工二十餘名。
解放不久,學校除負責正常教學外,還協助政府開展查田完產,剿匪反霸、土地改革、進行宣傳活動等工作。學校組織了秧歌隊、腰鼓隊,演出"兄妹開荒"、大型歌劇"白毛女"等戲劇。採取師生合作方式取得很好的效果。解放軍483團官兵看了歌劇"白毛女"後,深受感動。戰士們"牢記血淚仇、不忘階級苦"的口號聲當即響徹(劇場)上空。
1954年江西省南城中學興辦高中,招收廣昌、南豐、資溪、黎川、金溪等地學生,學校成立了醫務室,有了專職醫護人員,成為撫州地區第二所完全中學。這年,金溪中學林樹善與南城中學余仰高互換位置。林樹善調任南城一中常務副校長。1957年南城中學有了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張志華)。
1955年學校開設俄語,由王修藩執教,後增加留校學生邱世慶講授俄語。俄語課開至1966年"文革"才停止。1977年學校秩序正常後,南城一中的外語教學語種改為英語。學校開設的課程有語文、物理、化學、俄語、代數、幾何、三角、解析幾何、動物、植物、政治、勞動、體育等。1966年前學校有一塊勞動基地,有農工專門指導勞作,學生每周必須參加半日生產勞動,以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的思想。
1957年反右鬥爭開始,南城中學校長趙令元到職僅3個月(57年8月--10月)即調回臨川中學並被劃為右派分子。所幸學校未停課,教師一邊反右,一邊上課。學校的秩序還是正常的。當年南城一中第一屆高中畢業生離校。這屆畢業生85人參加高考,43人被錄取至大專院校,升學率達50%,高於全國平均數。這一屆學生中有許多日後成為國家棟樑,為祖國作出很大貢獻,如邱定蕃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治華為軍科院研究員(將軍),項弋平、王桂林成為研究員、教授等等。

近代現狀

1958年,為實現經濟大躍進,舉國上下開始全民大煉鋼鐵。南城一中學校煉鋼鐵總指揮為副校長林樹善,學校團委推薦學生代表羅齊賢參與領導煉鋼工作。學校年青教師,力壯的高中男生日夜奮戰在高爐旁、拉風箱、上礦石、扒爐渣,出含鐵熔液。部分體力較好的學生由教師負責專事挑炭,運礦石等工作。凡幹不了重體力活的則去砸礦石,靠人力把礦石砸碎至(3cm大小)。據說只有如此,才能將礦石中的鐵成分熬出來。由於物質,技術條件的限制,鐵沒煉出來,書也沒讀成,但人得到鍛鍊,至少知道木炭、乾柴只能燜飯,是燜不出鐵來的。在頭腦發熱的年代,土法煉不出來鋼,但土法煉就的人是可以大量增產的,1959年學校辦了初、高中躍進班各一個,初二可以躍入高一、高二學生可以躍進至大學。1959年建昌鎮修建縱貫南北的盱江大道,原南城縣立初級中學(考棚)校址,建郡中學,省立第十一中學(老湖坪)校址大部分被占。盱江大道從金斗窠旁穿過,從此,南城中學則處於盱江大道和體育路的交匯處。1960年,於茂生同志任南城中學黨支部書記,學校由益王府遷入金斗窠。
1961年學校搬遷結束,益王府的校舍留給南城第三完全國小(今實驗國小)。1975年於茂生同志再次任學校黨支部書記時,買下緊靠體育路的十餘畝地,三口水塘,擴建了教學區。從此南城中學有了直接通向體育路的北大門,南城一中占地面積達102畝。全校師生積極參加了1959年修盱江大道和1975年擴建教學區的勞動。南城中學教學區就是老校友一手一鋤開挖填出來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