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江西畲族山歌(資溪縣)
- 主題詞:傳統音樂,畲族山歌,資溪縣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音樂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唐朝
- 認證時間:2013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撫州市資溪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
簡介
資溪畲族山歌是畲族文化最具特色的代表之一,是畲族人民在生產、生活鬥爭中創作的口頭文學,是畲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傳統的唱山歌活動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都是通過祖輩言傳身教傳承下來。畲族人民的口頭文學就是畲族山歌重要組成部份,畲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通用漢文,常借用畲語章法手抄歌本。舊社會畲民沒有受文化教育的機會,把學唱歌作為一種重要文化生活,常以歌代言,溝通感情、以歌記事、揚善懲惡、以歌傳知,斗睿鬥智,形成上山勞動、接待來客、婚喪喜事都唱山歌的習俗,每個時代都有代表性的歌曲。歌種分有敘事歌、風俗歌、勞動歌、情歌、生活歌、雜歌等,有獨唱、對唱和齊唱,很少伴隨動作和音樂。
歷史淵源
資溪烏石鎮新月畲族村是從60年代末從浙江(淳安、建德)一帶移民到現在居址,畲族山歌從唐朝開始遺傳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現有的文獻資料記載是從清朝開始,有幾百年的歷史,而畲族人口述的上千年的歷史暫時無法考證。山歌主要表現在生產勞動、招待來客;閒暇休息、以歌為樂;男女相戀,以歌為媒;喜慶吉日,以歌相賀;喪葬祭祀、以歌當哭;社會交往,以歌代言。
基本內容
山歌的基本格律,一般和漢族七言絕句一樣,以四行、七言體式韻文為一條,四句為一首,但也有變格第一句為“三字頭”、“五字頭”兩個三字短句合成為“六字頭”。有幾十條歌詞內容連貫在一起,陳述同一主題的叫做“連”,百條以上連線成的稱“長連”歌。歌詞押韻有嚴格要求,其規律一、二、四句尾聲字同韻,而且定要押畲語的平聲,第三句末字要用仄聲。如<<盤古皇歌>>:
當初出朝在世中,出生三子女壹宮,
招得單郎為父母,女婿名字便姓鐘。
其中“中”“宮”“鐘”都是平聲韻,“母”為仄聲。不然就拗口,不好唱,畲語叫“唔順溜”或叫“拗嘴”。一首歌有數條的可一韻到底,也可逐條換韻。還有一種特殊規律,叫“三條變”的,即一條歌基本內容不變,只在句末變換一個字或詞,使它一變為三。如<<採茶歌>>:
茶米種在黃泥背,上春三月葉蓋蓋,
上春三月娘去采,採到一籃轉回來。
茶米種在黃泥山,上春三月葉青青,
上春三月娘去采,採到一籃轉回行。
茶米種在黃泥里,上春三月葉細細,
上春三月娘去采,採到一籃轉回去。
在畲歌演唱時,還按不同地區借用“哩”、“羅”、“嚕”等有音無義或帶特殊含義的虛詞,以增強語氣,豐富韻味。
基本特徵
音樂特色和風格:畲族山歌的歌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畲族山歌多用假聲歌唱,按唱法的不同,有平講調、假聲唱、放高音等三種變化。還有一種“雙音”的歌唱形式。由男女二人用同一歌詞演唱,曲調之間形成支聲式、模仿式或和音式關係。
表演形式及特點:畲族山歌講究畲語押韻,不少人能即興編唱,有的歌手對唱一兩夜而不重複。唱時用夾有“哩、羅、啊、依、勒”等音的“假聲”唱,平時學歌時不夾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個縣有一種曲調,唱哀歌全民族統一一個曲調。唱歌的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很少伴有動作與器樂。
主要價值
資溪畲族山歌不但具有獨特的藝術手法,而且是畲族人民生活、風俗習慣,喜、怒、哀、樂思想情感的真實記錄,是豐富民族民間藝術的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