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江西板龍燈(婺源縣)
- 主題詞:民俗,板龍燈,婺源縣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唐代
- 認證時間:2013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
簡介
婺源板龍燈又稱板橋燈,是一種大型遊動性的觀賞燈彩。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分布於全縣各大鄉鎮及自然山村,每逢春節期間均有迎燈舞龍的習俗。
板龍燈由龍頭、龍身、龍尾及燈撐四個部分連線而成,全龍長短不一,短者五、六十板,長的可達一百餘板,約200餘米。伴隨龍燈的還有頭牌、蓬燈、涼傘、獅子戲球、西遊記、走馬燈、魚燈等附屬彩燈。
龍燈起源於唐,盛行於明清,婺源至今仍遵循舊列,每年正月十三起燈,十五鬧元宵,十八圓燈。段莘一帶就有“梳梳頭,插插簪,進慶源看十三”和“過了十八各人找生活”的俗語。龍頭造型各異,有木魚鼻、江機頭(蜻蜓)、鴨嘴龍等。龍身有花蘭燈與燈籠燈之分,龍尾分龍、虎、魚等幾種。十番鑼鼓伴奏,龍尾鼓壓陣,龍珠引路,邊迎邊舞。主要動作有:龍戲珠、撴燈、拗燈、拖把拉行、竄陣打旋、翻蛇皮、魚龍嬉戲、龍虎鬥等,所到之處一片歡騰,場面熱樂非凡。
歷史淵源
婺源龍燈起源於唐,據傳是由唐王下令趕造龍身,節節相連,恢復龍形正月十三全龍合攏,在民間試游三天三夜,送上天堂的史記演變而來。所以婺源習俗稱正月十三為起燈節,十五鬧元宵,十八圓燈延續至今。
婺源民間將迎燈舞龍看成是國泰民安,添進人丁,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的良好徵兆,均由各地燈會主持的祠堂、里弄為單位,按男丁以戶籍出燈,故有“人頭燈”與“鍋不燈”之稱。據紫陽鎮王杏生先生調查,紫陽鎮一地就有東門城皇廟燈會、十字街燈會、儒學前燈會等十八個燈會,賦春長溪村還有“看燈會”;專門負責解決外鄉看燈人臨時性問題,現已恢復燈會的有許村盤山、江灣汪口、中雲龍山、浙源沱口等單位。
基本內容
婺源板龍燈由幾十節或百餘節活楔相連的板橋組成,每節板橋上裝有兩盞彩燈或燈籠形成龍身,龍頭龍尾皆用竹篾彩紙編飾。龍燈一般用竹骨彩紙紮成龍頭龍尾,龍身由各節花燈組成,內點蠟燭,每節板上兩盞花燈,長達2米,由一人手持。一條龍燈由上百節板燈連線組成。舞燈時,前宜製作精巧的“子母燈”引路,後有“龍尾鼓樂”伴奏,有“巨龍漫遊”、“龍頭鑽陣”、“繩蟒脫殼”、“穿花打旋”和“飛龍跳躍”等動作陣勢。如幾條龍相聚時,其盤旋翻騰、圓直曲伸,配以大小爆竹,鑼鼓嗩吶,大有呼風喚雨翻江倒海之威勢。
主要價值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迎燈舞龍是祖輩相傳的一種大型民眾性娛樂活動,有“人丁興旺”、“國泰民安”的內在含意和增強人民體魄的現實意義,很有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