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錫劇團

江蘇省錫劇團

江蘇省錫劇團:1953年3月,江蘇省文化事業管理局宣布,“江蘇省錫劇團”在南京建立,程茹辛任團長。成員除原蘇南文聯實驗常錫劇團的人員以外,又增加了一部分原蘇南文工團的團員,1954年7月,原無錫縣錫劇團40餘人編人該團。

基本介紹

介紹,作品,創造,榮譽,劇團發展,

介紹

建團後,全面貫徹“改戲、改人、改制”的方針,廢除幕表制,建立導演制,並成立了藝術委員會。主要演員有姚澄王蘭英沈佩華費興生、王媛媛、張玲娣、徐秀峰、王漢清、劉鴻儒、何楓、鄭永德、徐風、譚君卿以及青年演員陳小英、馮少春等。50年代到60年代,有主要編劇俞介君、季彥輝、葉至誠,導演許應田夫,作曲鄭樺、程茹辛、舞台美術設計陳潤康、周日新、陳文君、陳彩岷,樂師馮璜、蔡炳興、張子范。

作品

建團以來,創作、整理、改編和移植了大、中、小型劇目200餘個,其中有現代戲《走上新路》、《婦女代表》、《紅色的種子》、《海島女民兵》等,古裝戲《紅樓夢》、《珍珠塔》、《三看御妹》、《玉蜻蜓》、《孟麗君》、《嫦娥奔月》、《救風塵》、《玲瓏女》、《三夫人》、《雙推磨》、《拔蘭花》、《水潑大紅袍》、《嫁媳》、《三訪桑園》、《小過關》、《三請樊梨花》等。眾多劇目受到省內外觀眾的歡迎,並為兄弟省、市劇(曲)種所移植或改編;《雙推磨》、《庵堂認母》、《庵堂相會》、《雙珠鳳》和《三親家》(與江寧縣錫劇團合作)先後拍攝成電影,並對《尋兒記》等進行舞台錄像;10多個劇目灌製成唱片,20多個劇目由江蘇、北京、上海的出版部門出版單行本或收入戲曲集成;全國20多家報刊登載了數以百計的評論文章。

創造

劇團的音樂工作者,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外來劇(曲)種音樂的因素,創造了不少新的常用曲調,如[太平調]、[亂雞啼]、[洪發調]、[陳調]、[大陸調緊拉慢唱]、[簧調]男女腔、[流水]、[弦上調]、[鈴鈴調]男腔和過門等。這些曲調的問世,豐富了錫劇音樂的表現力,很快為各兄弟劇團所採用。

榮譽

1954年冬,劇團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走上新路》、《雙推磨》、《庵堂相會》獲劇本獎、優秀演出獎、導演獎、音樂改革獎、舞台美術獎,姚澄王蘭英沈佩華獲演員一等獎,王漢清、何楓、費興生、徐風獲演員二等獎。1957年4月,劇團創作、整理的《紅樓夢》、《顯應橋》和《水潑大紅袍》參加江蘇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姚澄、王蘭英、沈佩華、王漢清獲演員一等獎。1960年,《救風塵》的舞台美術模型在中國劇協舉辦的戲劇展覽會上展出。
劇團除經常在江蘇各地巡迴演出外,還先後多次去浙江北京山東上海、湖北、江西湖南、廣東、福建等地演出。1954年9月首次晉京,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演出了《雙推磨》、《庵堂相會》、《打麵缸》和《羅漢錢》,受到文化部表揚,姚澄、王蘭英被邀上天安門參加國慶觀禮。1955年,《婦女代表》為緬甸總理吳努招待演出,費興生獲由吳努總理簽名的金質獎章。1959年夏,去上海為中共八屆六中全會招待演出o 1959年lO月,參加江蘇省慰問支邊青壯年代表團赴新疆慰問演出。1960年去福建前線慰問解放軍。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宋慶齡、陳雲、劉伯承等多次觀看劇團演出。《紅色的種子》、《婦女代表》、《羅漢錢》等戲,為招待國家元首和五大洲國際友人先後演出100餘場,為劇種贏得了聲譽。

劇團發展

劇團重視對中、青年業務人員的培養,先後湧現了楊繼忠、蔣昌涌、倪同芳、王根興等藝術骨幹。1966年以來,江蘇省戲劇學校先後分配四期畢業生進團,加強了劇團的藝術力量,形成了老、中、青相結合的較強陣容。
1987年,全團職工138人,其中業務人員115人;固定資產原值222.6萬元,其中演出裝備9萬元;公用房屋建築面積3180平方米,其中排練、練功房3100平方米。全年演出196場次,觀眾20.1萬人次;其中農村演出186場次,農村觀眾19.6萬人次。全年演出收入13萬多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