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安經濟開發區

江蘇海安經濟開發區

江蘇海安經濟開發區是江蘇沿海發展速度最快、發展質量最好、發展潛力最大的開發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江蘇海安經濟開發區
  • 行政區類別:經開區
  • 所屬地區:中國江蘇
  • 面積:10平方公里
  • 設立時間:1992年
開發區概況,交通區位,歷史人文,經濟發展,新興產業,高新產業,轉型升級,規劃建設,社會事業,

開發區概況

江蘇海安經濟開發區設立於1992年,1996年9月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為“江蘇海安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2006年8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國家發改委審核驗收,江蘇海安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與海安工業園整合為“江蘇海安經濟開發區”,核定總面積為10平方公里。 1998—2002年,連續五個年度被江蘇省人民政府表彰為“江蘇省先進開發區”;2006年,通過ISO9001、ISO14001和OHSAS18001三大國際標準體系認證;2007年,被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等單位授予首批“全國模範勞動關係和諧工業園區”,蘇中蘇北僅此一家;2009年,榮膺“江蘇省國際服務外包示範區”稱號;2010年,江蘇省環保廳、商務廳、科技廳等部門批准海安經濟開發區創建省級生態工業園區。2010年,開發區科學發展水平綜合排名名列全省省級開發區前六,綜合實力、社會貢獻等主要指標在江蘇沿海省級開發區中排名第一,成為江蘇沿海發展速度最快、發展質量最好、發展潛力最大的開發區。
七星湖生態公園七星湖生態公園

交通區位

國家兩大發展戰略疊加,三大交通樞紐集於一體。
海安地處江蘇省南通、鹽城、泰州三大省轄市的結合部,位於南通、鹽城的中間;是國家發展戰略——江蘇沿海開發中部的新極點,同時擁有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國家發展戰略優勢。
滬通城際北翼樞紐、蘇中地區“公、鐵、水”綜合樞紐、江淮平原出海通道樞紐“三大樞紐”集於一體。毗鄰東方深水海港——洋口港、全國十大港口——南通港,海洋鐵路直達洋口港。緊靠南通機場,2小時汽車行程內密布著6個機場。國家二級編組站——海安火車站坐落其間,寧啟鐵路(南京至啟東)、海洋鐵路(海安至東方深水海港——洋口港)、沿海鐵路(南通至鹽城、連雲港)、新長鐵路等在此交匯;由海安火車站11小時可到達首都北京,西部中心城市重慶、武漢等;寧啟鐵路複線建成後,將日發列車二百餘列;滬通城際鐵路的建成後,45分鐘可抵達上海。中國東部沿海大動脈——沿海高速(G15),與江海高速縱橫交錯;由沿海高速經蘇通大橋,1.5小時直達上海;由江海高速,兩小時可直達南京。通揚運河、通榆運河在此匯合,升級改造中的連申線(通榆運河)被譽為江蘇的“第二條京杭大運河”。

歷史人文

境內的“立發”古稱發陽,春秋時最先屬吳國,叫鄖,是南通地區見諸史冊最早的地名,具有5000多年的歷史。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北上伐齊,爭霸中原,開邗溝,導淮入海,經發陽向外流注。從此,這裡“居民安定,行旅停止”。後來,這裡成為春秋時期遣發徭役的水上交通口,所以又叫”發繇口”。《左傳》記載:“魯哀公十二年,公會衛侯、宋皇瑗於鄖。”這裡所說的“鄖”,即為立發。清乾隆《一統志》載,立發橋,古時叫發繇口,又叫發陽、立發口。那裡有個會盟原。說的就是,公元前483年,吳王夫差、魯哀公、衛出公以及宋國的皇瑗在在立發(發繇口)盟會,並建有發繇亭以示紀念。
公元前473年, 越王勾踐滅掉吳國,鄖地歸屬越國。戰國初期,越國被楚國打敗,鄖地為楚國所有,復名海陽。
秦朝時屬九江郡。
西漢初(公元前179—前154年),屬吳王劉濞的轄地,改地名為海陵。劉濞召天下亡命之人到海邊煮鹽,並開鑿上官運鹽河,從揚州灣頭至海安三十里墩(今立發南),既導洪入海,又將濱海產鹽西運揚州。有河就有橋,自上官運鹽河開鑿,立發附近就有橋。立發成為“蘇北三十六鹽場之咽喉,江北數州縣之鎖鑰”,江蘇鹽場文化的重要標誌。
漢末“三國”時屬曹魏,中間一段時期曾屬孫吳。東吳名將呂岱墓就在古立發南。呂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被列為東吳四大“以器乾任職”的名臣之一。他任交州刺史期間,開啟了中國與海南諸國的正式往來,在歷史上可與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亞各國相媲美。同時,也讓東吳政權恢復了對嶺南的實際統治,使中國南部疆域再次得到確認。
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11年),置海陵郡,轄建陵、寧海、如皋、蒲濤、臨江五縣。其中如皋縣治設在立發,立發一度成為如皋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831年(唐文宗太和五年)設如皋場,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如皋場升為如皋縣,縣治才遷到現在的如城鎮。至今民間仍有“先有立發橋,後有如皋城”一說,考證著江海平原城鎮發展的最早歷史。
五代十國,南唐升元年至宋開寶八年,設立發橋驛站。至此,歷朝歷代立發古驛道與泰州、高郵等驛站均榜上有名。
北宋時,在通揚河與運鹽河(即今串場河)交匯處的運鹽河口建一座南北向石橋,名為:立發橋。橋側看為八字形,高15米,長30米。橋面5米見方,正中處鐫有“二龍搶珠”圖案,橋下建拱形橋門。南北橋坡上寬5米,下寬10米,各有石階23級,並於橋坡中央建有寬尺余的車道。橋體兩側用寬0.8米、長1.2米、高0.4米的長方形石塊砌成石欄,石欄之上等距分列20隻石獅。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冬,海陵人宮殿臣攜妻吳夫人出資修建,改橋名為“力乏橋”,並刻石留存。後因多次大水衝擊,至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五月,橋身幾乎全部倒塌。因此橋系江北之保障,淮南之鎖匙,經地方紳董陳士紱等人及百姓聯名呈請邑令曉諭各城鄉鹽場集鎮富戶募捐,將立發橋再予修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歲次立碑以記,並恢復原立發橋名。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夏,立發橋雙垛塌一,轎馬行人只得繞道遠途。兩江總督周建德到淮南巡查鹽政時,告誡地方官吏要將立發橋好好規劃營造。吳縣葉瀚甫來揚州經理鹽政,出資5000元,帶動鄉邑百姓募捐,籌備10000餘元,費時六個月,於民國三年(1914年)夏末竣工。里人刻石欄柱聯:“西迎淮委水,東鎖海天潮”,“發繇亭指千帆影,捍海堤橫萬灶煙”。次年,前清光緒年間進士、翰林院編修如皋沙元炳撰文,縣人顧均爵書,倪景山鐫“如皋立發橋碑”。《立發橋石橋碑文》、《如皋立發橋碑文》載於《如皋縣誌》。1954年因串場河改道,立發橋被拆除。
抗日和解放戰爭期間,劉少奇、陳毅、粟裕等領導曾在此留下足跡。同時,指揮了著名的蘇中“七戰七捷”,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基礎。“蘇中七戰七捷”中有六次戰役在境內發生。

經濟發展

201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0.1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9.2萬元,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4.5%。工業總產值905億元,人均工業增加值15.8億元。財政收入39.54億元,其中稅收收入27.9億元。2010年全區完成進出口總額8.7億美元,出口總額7.27億美元。截止2010年底,全區共批准進區外資項目411個,累計外資實際到賬11.76億美元。“十一五”期間,全區共新增國家免驗產品1個、中國馳名商標3個、中國名牌產品7個,“國字號”品牌產品總數在省級開發區中最多。綜合經濟實力已經達到或超過同期東部國家級開發區中等水平。
全區形成了高新技術、先進裝備製造、現代紡織三大產業集群,軟體服務外包、電子信息、智慧型電網(電力裝備)、光伏光電、電梯部件、鍛壓機械、建材機械、絲綢紡織、汽車配件、軌道交通等十大特色板塊。其中,新興產業、高新產業“兩新”產業發展強勁,集聚效益明顯。先後建成國家火炬計畫電梯部件、建材裝備2個特色產業基地,光伏光電、軟體外包、文化產業、電力裝備等6個省級特色產業園。

新興產業

新興產業占比達到40%以上,形成了軟體服務外包、光伏光電、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物聯網、文化產業等六大新興產業板塊。一是軟體和服務外包產業方面,2007年創辦江蘇省首家縣級軟體科技園,2008年升格為“江蘇海安軟體科技園”,成為全國第二家落戶縣級的清華啟迪軟體科技園;戴爾雲計算、NIIT培訓、阿里軟體等70多家軟體研發、服務外包、培訓機構、物聯網等企業入駐,總投資1億美元、占地500畝的惠普服務外包產業基地近期簽約;成功創辦國家級軟體與積體電路公共服務平台雲計算創新套用中心、省軟體和信息服務產業園、省國際服務外包示範區、省級軟體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是南通市唯一的省級現代服務業(軟體)集聚區。二是光伏光電產業方面,2010年9月,被江蘇省商務廳認定為“省級光伏光電特色產業園”。香港卡姆丹克、中聯科偉達、吉陽新能源、捷克美格等一批太陽能光伏項目先後落戶,江蘇省第一條從電池材料和電池片、到組件、到設備生產的完整產業鏈正在形成;目前電池組件已有近二十條生產線,到2011年底可達三十條生產線。LED藍寶石生產及晶片製造到封裝產業鏈已有8家企業入駐。“十二五”期末,該產業將達到500億元的能級。三是高端裝備製造業方面,智慧型化、數控化、自動化水平大幅提升,數控工具機、智慧型變壓器、電梯感測器等新興產品先後成功研發並大批量生產,數控橫機、程控鍛壓等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電梯部件產品占國內市場的45%,占出口的20%,成為長三角區域兩大電梯產業集聚區之一;大型成套建材設備出口全國第二,鍛壓機械占江蘇的三分之一,特大型數控卷板機占國內市場的60%以上、程控模鍛錘占90%以上。10多家企業成為國家行業標準制定的起草單位,20多家企業在國內外行業中名列前20強。四是現代服務業和文化產業方面,成功創辦江蘇省第一家美術文化產業園,100多位中外知名畫家、畫商入駐,5家國外公司在海安523文化主題公園設立採購中心,形成了以油畫生產、銷售為主的新興產業,2009年,中央電視台報導海安523文化主題公園。區內建有蘇中國際汽車城、蘇中煤炭集散中心、全國棉花交易市場“交割倉庫”等,分布著3家四星級大酒店,10多家金融機構入駐,成為蘇中地區重要的商務接待中心、金融服務中心、商貿物流中心。
江蘇海安經濟開發區
江蘇海安經濟開發區

高新產業

全區擁有國家高新技術39家,占南通市(六縣三區)的1/3強。2010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產品銷售收入361.3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39.67%;擁有專利4859件,科技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2.3%;大專以上學歷就業人口占就業總人口比重為24.2%。2010年,海安工業園(海安經濟開發區西區)被國家科技部授予“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稱號。一方面,孵化水平領先周邊。1996年經國家水利部正式批准,在海安開發區建立全國第一家水利高科技園,1996年與天津開發區、蘇州工業園一同走進央視螢屏;2009年,海安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在南通市開發區中率先升格為國家級科技孵化器。截止目前,全區共有國家級科技孵化器1家、省級3家,省級以上總數蘇中蘇北開發區中居首位。另一方面,平台建設行業有名。全區規模以上企業都建立了研發機構,形成了國家、省、市、縣級“金字塔式”的技術平台。建有國家級電梯部件檢測中心、色織物測實驗室、繭絲綢工程技術中心,省級獸藥工程技術中心、紡織技術工程中心、電動工具檢測中心等數十個科研技術和質量檢測平台,其中,省級工程技術中心28家,省級以上企業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6家。

轉型升級

積極推進傳統產業轉型,與上海東華大學共建“海安紡織科技園”,5家企業躋身全國行業500強,其中,聯發紡織的裝備全國行業領先,企業應對金融危機經驗被張德江、劉延東等中央領導批示推廣;鑫緣繭絲綢的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總數全國行業第一。積極承載先進產業轉移,借力升級。上海楊浦(海安)工業園模式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的充分肯定,成為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示範。

規劃建設

邀請規劃蘇州工業園同一單位:新加坡邦城規劃顧問有限公司對全區全覆蓋規劃編制。“七橫七縱”高等公路四通八達,道路、自來水、電力、燃氣、供熱、污水、雨水、電信網路、有線電視、土地平整等“九通一平”全部到位;成為我國東部沿海重要的電網樞紐,建有保稅倉庫中心,設有海關辦事處、國檢辦事處。

社會事業

堅持環保優先戰略,分別於1996年、2003年、2008年三次對區內環境現狀進行了評價和規劃。全區共有國家節能項目2個、中國環境標誌產品3個、國家康居工程選用產品2個,鑫緣繭絲綢是蘇中蘇北地區唯一的國家循環經濟試點企業。
注重履行社會責任,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讓開發建設成果惠及廣大人民民眾,社保覆蓋率達到98%以上,區內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覆蓋率達100%。2009年,失地農民保障對接城保的成功做法被中央電視台《第一時間》節目專題報導。切實安全生產管理,外來務工人員“集中居住,集中學習,集中管理”的“三集中”模式在全省推廣;2009年,企業安全生產在國務院安全檢查小組抽查中獲得好評;溫家寶總理先後三次批示:職工安全生產知識電視培訓工作經驗全國推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