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浦明城牆

江浦明城牆

江浦明城牆,位於南京市浦口區(原屬江浦縣)珠江鎮,是舊時江浦縣縣城的城牆,明萬曆元年(1573)江浦縣始築土城,三年築土郭,八年改築磚城,十一年浚城壕。

江浦明城牆現已不存,江浦縣城城壕遺址位於浦口區江浦街道求雨山居委會(西門段)、人民橋居委會(南門段、東門段)浦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浦明城牆
  • 成立時間:1573年
  • 地理位置:南京市浦口區
歷史沿革
江浦置縣始於明初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其疆域析自六合孝義鄉(今老浦口一帶)、和州遵教、懷德、任豐、白馬鄉(今含江浦街道在內的老山山南所有地方),滁州豐城鄉(今老山山北),縣治(縣衙)設於浦子口城,直屬應天府(南京)。
這個地方在置縣以前乃設有“六合浦子口巡檢司”,“浦子口城”一名即來源於此。
今泰山廟所在的山古代叫宣化山,山腳下有一個古鎮叫宣化鎮(明以前應隸屬六合縣)。《江浦埤乘》作者據《嘉定六合志》上的一句話“江浦在宣化鎮南”推斷,“江浦”是宣化鎮舊有地名,故以名縣也。
因朱元璋認為浦子口“扼抗南北,鉗制江淮”,是南京的北大門,所以早在建縣前五年(洪武四年,1371年),在建築南京城的同時,就命令指揮丁德建築浦口城隍,設“應天衛”於其中。等到設定江浦縣,縣治自然也設在這裡。此後在這裡又增設龍虎衛、武德衛、橫海衛、和陽衛、江淮衛等五個“衛”,以及儲備軍械糧草的三個“倉”。
因為具有重大的軍事意義,所以浦口城規模很大,城牆周長十六里(當時南京城牆66里多),下石上磚,至今殘存的滄波門(東門)仍可看出它的高大威猛。
浦子口城當時緊靠長江,夏天,江浪時常湧來拍打城南門,城南屢遭江水淹沒。清代上元(江寧)人(一說安徽歙縣人)王安修寫過《浦口竹枝詞》四首,即寫出了江水淹城的尷尬。其一如下:
“浦酒清甘不論錢,浦城山水劇堪憐。珍珠泉畔雲生履,雙碧樓頭浪拍天。”
其三如下:
“平山山上月娟娟,平山山下水如煙。月落水昏山欲曉,一江風露趁頭船。”
這兩首詩都說到江水沿城牆根奔流的情況。詩中“雙碧樓”時在平山,“平山”原在泰山新村附近,與古宣化山、晉王山構成品字形,今天已被“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江浦人民推平了,以建設江北快速通道。
洪水終於把南半邊城池淹沒掉,把一個原本圓形的浦子口城淹成了一個半月形!所以在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移縣治於曠口山(今鳳凰山)之南。
縣治移到了曠口山,新的江浦城隍建造卻很晚,一直拖了兩百多年,拖到萬曆八年(1580年)三月,知縣余乾貞開始築縣城。當年九月告成。城牆長七百八十丈(五里多),高二丈(六米多),厚減二尺(六米)。共五個城門,東曰朝宗,南曰鐘奇,西曰霽和,北曰拱極,東南曰敦艮。門上有樓,樓有題額。東門“朝宗大觀”,南門“鐘奇毓秀”,西門“霽和高映”,北門“拱極盛狀”,東南門“敦艮雄飛”。城附建弩台(敵台)十二座,瀦泄關二個,斗門三個。三年後,知縣孔祖堯開城濠。至此,建江浦城隍之大功告成。
江浦為什麼數百年不建新城,而在萬曆初年又起意造城呢?原來到了嘉靖後期,“倭寇”(不全是日本人啊,也有“漢奸”混雜其間)已經開始從東南沿海地區,偶爾流竄襲擾至長江下游一帶了。應天府各屬縣(江寧、六合、江浦等)紛紛修築城隍以戒備。江浦縣城也在萬曆元年(1573)始築土城,三年築土郭,八年改築磚城,十一年浚城壕。
江浦城牆坍圮於歷代戰火,到“大躍進”時代蕩然無存。
我的老母親還記得“解放後”的政府組織居民把城牆大卸八塊,賣給縣政府建食堂的事跡。其實,如今江浦城裡公教村一號樓的前身,以及縣中的老食堂,我記得也全是用城磚砌成的。老食堂是一個四合院,圍住一口大井。而今,那口井還靜靜地呆在原地,而滿縣城,怕都找不到一塊城磚了!
好在江浦城的護城河,其格局大體還在。東門橋、南門橋、西門橋、蘭亭橋下流淌的至今猶是明清時代的護城河的河水,老山和長江是這些河水的源頭,城南河是一條主動脈,把城壕和大江勾連起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