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洲瑤族鄉

江洲瑤族鄉

江洲瑤族鄉位於鳳山縣境西南部,東面與巴馬瑤族自治縣那社鄉交界,西面與凌雲縣接壤。鄉人民政府駐地江洲村,距縣城65公里。轄江洲、鳳平、巴標、維新、相圩、弄旁、弄善7個村民委員會,78個村民小組,85個自然屯2054戶,總人口1.01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洲瑤族鄉
  • 位置: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鳳山縣
  • 村民委員會:7個
  • 總人口:1.01萬人
  • 自然屯:85個
  • 村民小組:78個
  • 電話區號:0778
簡介,人口與民族,歷史沿革,自然資源,經濟,基礎設施,社會事業,

簡介

江洲瑤族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鳳山縣轄下的民族鄉,位於縣城最南面,鄉政府駐地江洲村坡祥屯距縣城65公里。東南面與巴馬瑤族自治縣那社鄉接壤,西南面與凌雲縣交界,北面與平樂瑤族鄉相接,東北面與袍里鄉謀屯村相接。全鄉總面積107平方公里。
江洲瑤族鄉

人口與民族

全鄉總人口1.01萬人,有壯、漢、瑤3個民族,其中壯族占39%,漢族占28%,瑤族占33%,人口自然增長率1.30‰。

歷史沿革

鄉境原屬百色縣,民國24年(1935年)由廣西省調整始歸鳳山縣,仍設為相橋鄉。1950年2月全縣分為4個區,以順序稱區名,城治、坡心、相橋3鄉為第一區。1951年8月,全縣調整為7個區,原相橋鄉分屬第五區和第七區。1956年2月巴馬瑤族自治縣成立,將原相橋鄉所屬的那社、那乙、那光、祥蘭、東烈5村劃歸巴馬,餘下的維新、江洲、弄旁、相圩4村仍屬第五區。1957年1月改稱平樂區,1958年9月改稱平樂人民公社。1961年6月原平樂公社轄區分為平樂、江洲、謀愛3個小公社,1962年7月將上述3個小公社並為平樂區,1970年7月改稱平樂公社。1984年9月原平樂公社分為平樂、江洲2個瑤族鄉。江洲瑤族鄉轄江洲、鳳平、巴標、維新、相圩、弄旁、隴善7個行政村,78個村民小組,85個自然屯。1995年全鄉總人口9893人,其中農業人口9175人。壯族占39.18%,漢族占30.76%,瑤族占30.06%。

自然資源

資源主要有金礦、硫磺礦、銻礦等。江洲的拉弓有一座天然“仙人橋”,十分雄偉壯觀,是一處遊覽勝地。境內相圩村探明的氧化型金礦和雄磺礦,儲量豐富,品位高,
江洲仙人橋江洲仙人橋

經濟

全鄉總面積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78公頃,旱地262公頃,人均有耕地面積0.71畝。2003年福建省宏益礦業公司已投資開發相圩那林金礦。全鄉農業總產值1001萬元;鄉鎮企業總收入999萬元,總產值145萬元。全鄉農業生產以種植玉米、稻穀為主兼種黃豆、薯類和其它雜糧。大牲畜飼養量2400頭(匹);生豬飼養量7638頭,出欄2580頭,肉類總產量2450噸。鄉黨委政府堅持“以糧為本,興林富鄉”為目標,在巴標、弄旁兩個村建立優質核桃科學種植示範點,建成1300畝連片核桃種植長廊,逐步形成區域規化、分類實施,規模開發、連片管理的格局。全鄉現有杉木林420公頃,八角367公頃、核桃183公頃、任豆28公頃,林業生產已成為該鄉長效型支柱產業和長久性的財源。

基礎設施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江洲至巴馬瑤族自治縣那社鄉、隴善村至凌雲縣邏樓鎮四級砂路建設,改變了交通閉塞的局面。完成平樂至江洲32公里通鄉油路,江洲至維新,江洲至相圩、相圩至隴善通村四級砂路的路基工程。全鄉公路基本形成網路。完成江洲3.5萬伏變電站建設和隴善村電網改造,5個行政村的廣播電視設施安裝,實現村村通電、通廣播電視。新建成鄉府辦公樓、計生服務所和巴標、江洲、維新、相圩、棄旁5個村民委員會辦公用房;鄉宣傳文化站、司法所、鄉敬老院和維新村敬老院、衛生院、鳳平和隴善兩個村民委員會辦公用房、江洲鄉初級中學、江洲鄉中心國小、鳳平國小、隴善國小教學綜合樓等項目在裝修和掃尾工作。新建的農貿市場地板硬化和房頂裝修以及市場的搬遷工作全部完成。

社會事業

全鄉有5個村公所修通了公路。有江洲、相圩2個圩集。境內有中學1所,國小7所,教學點16個。
科教文化事業健康發展,抓好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年內辦2期種養培訓班,參加培訓240人次。2003年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1.9%,鞏固率98.7%,國小畢業生升學率100%;全鄉電視入戶530台,比上年增加65台。
計畫生育工作堅持“三為主”、“三結合”方針,鞏固計生村民自治,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計畫生育率90%。各項指標全部達標,獲全縣計畫生育工作目標管理一等獎。
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安全生產工作,加強礦山的治理整頓和民用,爆破物資的管理,抓好森林防火,交通安全工作,全年無大案要案和生產事故發生。開展安全文明村戶創建活動,創建率100%,達標率86%。評為全縣“綜治優秀達標鄉鎮”、“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和“森林防火目標管理”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