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梅妃,梅妃姓江,名采蘋,莆田江東人,人稱“江東妃”,因酷愛梅花,封為”梅妃”。妃品格高尚,得寵不謀私,得勢不求利,國破不失節,被宋代理學奉為楷模女性,賜“春秋二祭”;妃位居皇妃,心繫百姓,為家鄉做了許多好事,如御封“莆田諸女盡封為孺人”,“于歸俱賜鑾駕”、“特賜一班皇宮梨園給莆田,以示皇恩”從此莆田才有地方戲,這班梨園為莆仙戲的前身;還有特旨莆田民居建築可依照皇宮的形式降低起造,為“妃子脊頭”等,為莆田人民爭了無限榮耀和殊榮,深受人們喜愛。一千多年來,“春秋兩祭”“孺人與鑾駕轎”,“莆仙戲由來”,“妃子脊頭”等成為莆田民眾的信仰習俗和地方文化,是人們的精神家園。 2010年11月,《江梅妃信仰習俗》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本名:江梅妃
- 別稱:江東妃
- 出生地:莆田江東
信俗介紹,歷史傳說,信仰習俗,文化價值,
信俗介紹
江梅妃,梅妃姓江,名采蘋,莆田江東人,人稱“江東妃”,因酷愛梅花,封為”梅妃”。妃品格高尚,得寵不謀私,得勢不求利,國破不失節,被宋代理學奉為楷模女性,賜“春秋二祭”;妃位居皇妃,心繫百姓,為家鄉做了許多好事,如御封“莆田諸女盡封為孺人”,“于歸俱賜鑾駕”、“特賜一班皇宮梨園給莆田,以示皇恩”從此莆田才有地方戲,這班梨園為莆仙戲的前身;還有特旨莆田民居建築可依照皇宮的形式降低起造,為“妃子脊頭”等,為莆田人民爭了無限榮耀和殊榮,深受人們喜愛。一千多年來,“春秋兩祭”“孺人與鑾駕轎”,“莆仙戲由來”,“妃子脊頭”等成為莆田民眾的信仰習俗和地方文化,是人們的精神家園。
2010年11月,《江梅妃信仰習俗》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0年11月,《江梅妃信仰習俗》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傳說
唐開元25年(公元738年),16歲的采蘋才貌雙全,知書達禮,被選入宮,很受唐玄宗寵愛。她喜歡淡妝雅束,酷愛梅花,所居宮內遍植多種梅樹,稱為“梅園”;時常賞梅賦詩,流連忘返。帝甚愛之,親筆題匾《梅亭》,封為梅妃,也曾戲稱“梅精”,賜東宮正一品皇妃,還賜莆田《梨園》戲一班,莆田諸女封孺人,于歸御賜鑾駕轎,莆田婦女都庇其光。姑娘出嫁之時,都坐皇家飾有四條金龍的鑾駕轎,榮耀無比。
梅妃一生心繫庶民,受寵不謀私,她品行無私,不迷戀奢華權勢,始終以《二南》為準則,常勸玄宗勤政,效法貞觀之治,重現開元盛世。她品德高尚,得勢不求利,絕不為自家多求恩澤,玄宗欲封其父、兄為官,顯示皇家恩澤,梅妃婉言謝絕,“家中深惠皇恩,願陛下以蒼生為重,施恩百姓。”梅妃志節清高,國破不失節。安祿山兵陷長安,楊貴妃賜死喪命馬嵬坡,梅妃不屈亂賊,捨身殉國,終年34歲。梅妃是中華民族的優秀節烈兒女,傑出女性,她的無私品行和高風亮節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學習。
梅妃一生心繫庶民,受寵不謀私,她品行無私,不迷戀奢華權勢,始終以《二南》為準則,常勸玄宗勤政,效法貞觀之治,重現開元盛世。她品德高尚,得勢不求利,絕不為自家多求恩澤,玄宗欲封其父、兄為官,顯示皇家恩澤,梅妃婉言謝絕,“家中深惠皇恩,願陛下以蒼生為重,施恩百姓。”梅妃志節清高,國破不失節。安祿山兵陷長安,楊貴妃賜死喪命馬嵬坡,梅妃不屈亂賊,捨身殉國,終年34歲。梅妃是中華民族的優秀節烈兒女,傑出女性,她的無私品行和高風亮節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學習。
信仰習俗
梅妃生前為家鄉做了很多好事,給莆田人民帶來無限榮耀,所以莆田人民紀念她,衍生許多民間習俗。江梅妃信仰習俗主要有:“春秋二祭”、“盡封孺人與于歸俱賜鑾駕”、“莆仙戲發源與發展”、“妃子脊頭”翹起的獨特建築等民俗已成為地方獨特信仰文化。
一、春秋二祭。春祭:時間為正月初三至初七,內容有“初三清晨大吹大鼓打通”。初三上午“紅桔疊果龕”,初四晚新娘晉宮朝拜,盼求龍子鳳女,初四至初七演戲並正式舉行春祭。春祭最莊嚴是初四晚,主祭梅妃和其兄江采芹,江家因散盡家財賑濟災民,永為人們紀念;春祭最隆重是初七全天梅妃和其兄采芹金身巡遊全村。巡遊隊伍有“儀仗隊”、“信女隊”、“車鼓隊”、“馬隊”等各種文藝隊,參與巡遊人數高達800多人,壯觀威嚴。春祭最獨特是“紅桔疊果龕”,是民間傳統美術技藝。待春祭結束,人們把桔塔的桔子卸下來,分發各家各戶,以示賜福,保吉祥安康。秋祭:為八月十五至十六二天。十五開始演戲,排上“五果六齋十盤齊”的宴桌為祭品;十六日為主祭日,祭文為“日月遞嬗,時值仲秋,追思木本,謦欬如聞,霜露念切,不缺禮文,敬陳庶席,苾苾芬芬。皇妃來格,庇及里民……。”秋祭,最獨特是梅妃故里不論在外或是在鄉,必須在八月十六重過中秋,秋祭梅妃,意為期盼梅妃魂歸故里,形成獨特的“重秋”習俗。各家“重秋”主祭品必須象中秋一樣,主食炒米粉,另加幾道菜,通常有蒸芋頭,炒板栗,蟶湯或排骨湯等。炒米粉一般輔料比較多,有肉絲、芋頭、蟶乾、牡蠣乾、香菇、紅菇和豆芽菜,芥藍菜和韭菜等,是莆田獨具特色地方小吃。這些菜餚做好後,各家各戶都要盛上,祭祀梅妃,懷念妃為家鄉做了很多好事。秋祭最精彩的是八月十六晚,在梅妃故里南塘重秋賞月。南塘位於梅妃故里西什,是木蘭溪下游,方圓百畝,平坦寬闊,清澈如玉,美不勝收,人稱“小西湖”。南塘賞月由來已久,是梅妃故里主祭梅妃魄歸故里,寓意盼團圓。
二、盡封孺人于歸俱賜鑾駕。根據《江氏族譜》載:“江采蘋,唐皇妃,上陽東宮正一品,號梅妃”,梅妃得寵時,“莆田諸女盡封孺人,于歸俱剛鑾駕”。孺人,據《辭海》《禮記·曲禮下》解釋為:“天子之祀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宋代用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號,明清則為七品官母和妻的封號。”按封建時代禮制,婦從夫貴是不可逾越,莆田諸女就不一樣。據出土文物考證,自宋代起莆田就有封孺人習俗。如婦女壽終喪家大燈例寫“例封孺人”,木立牌上×××公孺人×氏,這是莆田女人的特別殊榮。
鑾駕轎是古代專供帝王后妃乘坐的,而莆田女子出嫁時就能乘坐“鑾駕轎”,洞房中還懸掛鳳燈,這是莆田女性特殊的政治待遇,形成了莆田特有的婚嫁民俗。鑾駕轎結構,仿皇家“紅轎”製造,轎頂四角飾有四條金漆浮雕金龍,栩栩如生;四周披圍紅綢,轎頂穹窿式,顯得雍華富貴。莆田新嫁娘乘坐“鑾駕轎”出嫁。一方面是堂堂正正地宣稱是明媒正娶,另一方面是抬高身價,要求男方以“鑾駕轎”體面請來,不是自己偷跑到男方來的。如果以後婆媳發生口角,媳婦很自豪地說:“不是你家用龍轎到我家去請,我還不來呢!”
古時新嫁娘出嫁,乘坐“鑾駕轎”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必須帶上“新娘媽”出嫁。“新娘媽”是莆田古時一位收養棄女的黃氏媽的化身,閏女都以她為“保護神”。“新娘媽”的製作是用一根紅箸為骨,燈籠座為座,用紅繩束三十六根稻草,糊上紅紙衣褲,白紙剪成的頭面、四肢,紮成一善良女人形狀。新嫁娘帶“新娘媽”到夫家奉祀,祈求保佑,平安度日。莆田女子出嫁乘坐“鑾駕轎”的習俗,自唐代一直沿襲至今,只有在上世紀“六四四清”至“十年文革”中斷。如今許多農村姑娘出嫁又風行乘坐“鑾駕轎”,恢復莆田古代女子出嫁的特殊禮遇,享有殊榮。
三、莆仙戲發源與發展。在莆仙戲戲劇史上一直流傳著,唐代莆田出個大美女梅妃,很受唐明皇寵愛,為了顯示皇恩浩蕩,賜皇宮內的一班“梨園”給莆田。這班梨園經梅妃和雷海青修改,後成為莆仙戲的鼻祖。宋代大詩人劉克莊指出莆仙戲來自宮廷,他為宋代黃岩孫主編《仙溪志·藝文志》序記:“唐代莆田民間歌舞百戲盛行,宮廷教坊歌舞百戲傳播莆仙,故莆仙音樂歌舞有‘集盛唐古典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遺響,采宮廷教坊之薈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調’”。印證莆仙戲來自宮廷,來自梅妃的傳說。
自古以來,莆仙戲是傳說梅妃的重要載體和平台,梅妃故里情鐘莆仙戲,對莆仙戲繼承和發展做了大量工作,許多人都取得傑出成績。有著名編劇江東人祁宗燈,先後整理改編傳統摺子劇《三打王英》,1959年10月在北京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彭真等觀看並與演員合影留念,轟動北京;1980年12月,他與姚清水合作整理改編傳統劇本《狀元與乞丐》參加全省第十三屆戲劇會演,獲得劇本一等獎,1982年4月《狀元與乞丐》由文化部、中國戲劇家協會調北京匯報演出,獲得全國優秀劇本獎,轟動國內劇壇。在演技發展上,梅妃故里,人才輩出,湧現出林金標、祁玉卿、吳清華等一大批莆仙戲傳承人。還有化妝師吳玉仁,民樂家林金清、林偉、林靜等,為莆仙戲的繼承和發展做出貢獻。
四、“妃子脊頭”翹起的獨特建築。莆田民間傳說,梅妃身在皇宮,想到家鄉房屋的建築多是簡陋不堪,心中悶悶不樂。唐明皇知道後,特地下旨,準把梅妃家鄉的房屋,依照皇宮的形式降低起造,為脊頭半翹的“妃子脊頭”建築。莆田民居建築的形式是帶有一定皇宮格調,屋脊兩頭向上翹其形式有“文脊”和“武脊”兩種。所謂“文脊”就是在脊頭處用磚砌成倒梯形,類似文人頭戴的“生巾帽”一樣;有的砌成似“貢銀頭”,統稱為“文脊”,為“生巾脊”或“貢銀頭”。“文脊”表面抹灰砂,翹起略高於正脊。所謂“武脊”又名“燕尾脊”或“鴟尾脊”,燕尾脊翹起的脊頭頂分成兩叉,形狀似燕子的尾巴。然後用瓦片、筒瓦砌就後表面抹灰砂。若成孤線狀翹起較高,中間加兩支鐵條為撐。如宋古建築之花莆田城區三清殿正脊兩端,也是做“燕尾脊”的;還有象黃石江東浦口宮正脊兩端為貓頭鷹尾巴狀的屋脊並翹起,稱為“鴟尾屋脊”。另正脊一般先用預製的海棠形多孔磚砌,共約30厘米高和統長的“脊檻”,上面加砌筒瓦壓頂,抹灰,勾縫後還用礦物性顏料彩畫。正屋脊的形式均呈一字形的三段脊、五段脊或“七段脊”等,除中間正脊兩端成孤線翹起為左右脊頭,其他各段正脊位於左邊的翹起為左邊脊頭,位於右邊翹起為右邊脊頭。脊頭下的脊檁比相鄰的脊檁提高25至35厘米,但檐檁翹起較少,幾乎壓在下檐上,使檐口成為水平線。因此各段懸山出挑的檁條端部不打檁頭瓦,只釘博風板並用筒瓦做博脊,形成獨特的莆田民居脊頭,這種民居脊頭十分科學,既能避雷,又能增加屋面重量,抵禦各種颱風。莆田民居,加上建築材料採用紅磚和屋面上的紅瓦,是全國獨有的民居建築。
二、盡封孺人于歸俱賜鑾駕。根據《江氏族譜》載:“江采蘋,唐皇妃,上陽東宮正一品,號梅妃”,梅妃得寵時,“莆田諸女盡封孺人,于歸俱剛鑾駕”。孺人,據《辭海》《禮記·曲禮下》解釋為:“天子之祀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宋代用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號,明清則為七品官母和妻的封號。”按封建時代禮制,婦從夫貴是不可逾越,莆田諸女就不一樣。據出土文物考證,自宋代起莆田就有封孺人習俗。如婦女壽終喪家大燈例寫“例封孺人”,木立牌上×××公孺人×氏,這是莆田女人的特別殊榮。
鑾駕轎是古代專供帝王后妃乘坐的,而莆田女子出嫁時就能乘坐“鑾駕轎”,洞房中還懸掛鳳燈,這是莆田女性特殊的政治待遇,形成了莆田特有的婚嫁民俗。鑾駕轎結構,仿皇家“紅轎”製造,轎頂四角飾有四條金漆浮雕金龍,栩栩如生;四周披圍紅綢,轎頂穹窿式,顯得雍華富貴。莆田新嫁娘乘坐“鑾駕轎”出嫁。一方面是堂堂正正地宣稱是明媒正娶,另一方面是抬高身價,要求男方以“鑾駕轎”體面請來,不是自己偷跑到男方來的。如果以後婆媳發生口角,媳婦很自豪地說:“不是你家用龍轎到我家去請,我還不來呢!”
古時新嫁娘出嫁,乘坐“鑾駕轎”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必須帶上“新娘媽”出嫁。“新娘媽”是莆田古時一位收養棄女的黃氏媽的化身,閏女都以她為“保護神”。“新娘媽”的製作是用一根紅箸為骨,燈籠座為座,用紅繩束三十六根稻草,糊上紅紙衣褲,白紙剪成的頭面、四肢,紮成一善良女人形狀。新嫁娘帶“新娘媽”到夫家奉祀,祈求保佑,平安度日。莆田女子出嫁乘坐“鑾駕轎”的習俗,自唐代一直沿襲至今,只有在上世紀“六四四清”至“十年文革”中斷。如今許多農村姑娘出嫁又風行乘坐“鑾駕轎”,恢復莆田古代女子出嫁的特殊禮遇,享有殊榮。
三、莆仙戲發源與發展。在莆仙戲戲劇史上一直流傳著,唐代莆田出個大美女梅妃,很受唐明皇寵愛,為了顯示皇恩浩蕩,賜皇宮內的一班“梨園”給莆田。這班梨園經梅妃和雷海青修改,後成為莆仙戲的鼻祖。宋代大詩人劉克莊指出莆仙戲來自宮廷,他為宋代黃岩孫主編《仙溪志·藝文志》序記:“唐代莆田民間歌舞百戲盛行,宮廷教坊歌舞百戲傳播莆仙,故莆仙音樂歌舞有‘集盛唐古典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遺響,采宮廷教坊之薈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調’”。印證莆仙戲來自宮廷,來自梅妃的傳說。
自古以來,莆仙戲是傳說梅妃的重要載體和平台,梅妃故里情鐘莆仙戲,對莆仙戲繼承和發展做了大量工作,許多人都取得傑出成績。有著名編劇江東人祁宗燈,先後整理改編傳統摺子劇《三打王英》,1959年10月在北京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彭真等觀看並與演員合影留念,轟動北京;1980年12月,他與姚清水合作整理改編傳統劇本《狀元與乞丐》參加全省第十三屆戲劇會演,獲得劇本一等獎,1982年4月《狀元與乞丐》由文化部、中國戲劇家協會調北京匯報演出,獲得全國優秀劇本獎,轟動國內劇壇。在演技發展上,梅妃故里,人才輩出,湧現出林金標、祁玉卿、吳清華等一大批莆仙戲傳承人。還有化妝師吳玉仁,民樂家林金清、林偉、林靜等,為莆仙戲的繼承和發展做出貢獻。
四、“妃子脊頭”翹起的獨特建築。莆田民間傳說,梅妃身在皇宮,想到家鄉房屋的建築多是簡陋不堪,心中悶悶不樂。唐明皇知道後,特地下旨,準把梅妃家鄉的房屋,依照皇宮的形式降低起造,為脊頭半翹的“妃子脊頭”建築。莆田民居建築的形式是帶有一定皇宮格調,屋脊兩頭向上翹其形式有“文脊”和“武脊”兩種。所謂“文脊”就是在脊頭處用磚砌成倒梯形,類似文人頭戴的“生巾帽”一樣;有的砌成似“貢銀頭”,統稱為“文脊”,為“生巾脊”或“貢銀頭”。“文脊”表面抹灰砂,翹起略高於正脊。所謂“武脊”又名“燕尾脊”或“鴟尾脊”,燕尾脊翹起的脊頭頂分成兩叉,形狀似燕子的尾巴。然後用瓦片、筒瓦砌就後表面抹灰砂。若成孤線狀翹起較高,中間加兩支鐵條為撐。如宋古建築之花莆田城區三清殿正脊兩端,也是做“燕尾脊”的;還有象黃石江東浦口宮正脊兩端為貓頭鷹尾巴狀的屋脊並翹起,稱為“鴟尾屋脊”。另正脊一般先用預製的海棠形多孔磚砌,共約30厘米高和統長的“脊檻”,上面加砌筒瓦壓頂,抹灰,勾縫後還用礦物性顏料彩畫。正屋脊的形式均呈一字形的三段脊、五段脊或“七段脊”等,除中間正脊兩端成孤線翹起為左右脊頭,其他各段正脊位於左邊的翹起為左邊脊頭,位於右邊翹起為右邊脊頭。脊頭下的脊檁比相鄰的脊檁提高25至35厘米,但檐檁翹起較少,幾乎壓在下檐上,使檐口成為水平線。因此各段懸山出挑的檁條端部不打檁頭瓦,只釘博風板並用筒瓦做博脊,形成獨特的莆田民居脊頭,這種民居脊頭十分科學,既能避雷,又能增加屋面重量,抵禦各種颱風。莆田民居,加上建築材料採用紅磚和屋面上的紅瓦,是全國獨有的民居建築。
文化價值
江梅妃信仰習俗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展示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內涵,“春秋兩祭”、“孺人與鑾駕轎”和“妃子脊頭”建築對研究福建地方民俗和地方建築文化具有特殊意義。梅妃的德行情操和忠君報國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