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戶文學
- 泛指:日本江戶時代的文學
- 類型:近古文學
- 地區:日本本土
中國淵源,著名作家,
中國淵源
江戶文學中小說發達,同宋話本、明清小說的關係甚大。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中葉,獲生徂徠、新井白石、服部南廓等尊崇唐詩;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前葉,江戶時代將這種翻譯加改寫的方法稱“翻案”,一時成為風氣。淺並了意的《伽婢子》即為明代瞿佑、李昌祺《剪燈新話》等的翻案。《狗張子》即為《續玄怪錄》、《唐人說薈》、《剪燈新語》等的翻案。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語》翻案於中國《古今小說》、《醒世恆言》、《警世通言》、《剪燈新話》等。都賀庭鐘的《英草子》也翻案於《警世通言》、《古今小說》等。曲亭馬琴的《南總里見八犬傳》翻案於《水滸》。
江戶文學中漢詩也極為發達。十七世紀,藤原惺窩、木下順庵等漢詩以經學為主假名草子的《棠陰比事物語》即為中國宋代桂萬榮《棠陰比事》的翻譯與改寫。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中葉,獲生徂徠、新井白石、服部南廓等尊崇唐詩;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前葉,釋六如、市河寬齋、山本北山等由鼓吹唐詩風格轉向宋詩;中葉,梁川星嚴等重視清詩,尤愛袁枚、蔣士銓等。
著名作家
坪內逍遙(1859~1935),是日本近代文學史上極其重要的人物。他最為著名的作品,是日本近代第一部文學理論著作《小說神髓》(1886~1887)和小說《當代書生氣質》(1886~1887)。《小說神髓》分上、下兩卷,主要內容為:小說總論、小說的變遷、小說精要、小說類型、小說功用、小說法則總論、文體論、小說人物法則、歷史物語中的角色、主人公設定和敘事法。總之,《小說神髓》是一部小說技法專著。它有兩個方面的史學意義:第一,《小說神髓》確立了日本近、現代小說的寫實主義傳統;第二,使小說成為日本近、現代文學的主要內容。坪內逍遙認為,小說的“精義是描寫人情世態”。他的小說觀基於近代實證主義思想,強調描寫人情時要遵從心理學的原理,同時要偏重人物自然行為的描述等等。《小說神髓》的問世,尚受當時英國改良主義思潮的影響。同時,坪內認為小說與美術相通,小說的“功用在於賞心悅目,提高人的精神修養”。為了改良日本的傳統敘事文學尤其是戲作文學,坪內還比較對照了日本傳統文學與西方近代小說的差異。
《小說神髓》作為日本近代小說論著,具有先驅性。它否定了以往關於文學是宗教或道德普及物的觀點,強調文學自身的特定價值。它竭力排斥以往文學中的勸善懲惡主義,而鼓吹寫實主義的文學方法。不妨說,長篇小說 《當代書生氣質》意在驗證坪內的小說理論。然而卻是一部敗作。作品反對馬琴架空現實的表現或當時政治小說中的實用主義、模式化,但本身卻具有所謂“新戲作小說”的特點。明治十八、十九年(1885~1886),他又寫出 《妹妹與背鏡》以及《未來之夢》(1886)、《外務大臣》(1888)、《妻子》 (1889)等小說作品。遺憾的是他的小說論理過多,缺乏生動的藝術效果。作為例外,描寫家庭悲劇的小說《妻子》引人注目。
坪內逍遙關於小說的理論與實踐,啟發了另外兩位風格不同的小說家二葉亭四迷和矢崎鎮四郎。其中,二葉亭四迷的處女作《浮雲》(1887),無論內容、文體都很獨特,成為日本近代小說史上功勳卓著的先驅之作。二葉亭四迷1864年生,18歲時考入東京外國語學院俄語系。學習期間,二葉亭開始對文學發生興趣。由於語言專業的限定,他主要涉獵的對象是俄國作家果戈里、岡察諾夫、萊蒙托夫、屠格涅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除了小說,他對當時的俄國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的文學理論很感興趣。同時接觸到一些社會主義思想。他還傾倒於中國明末清初的作家魏叔子。對魏叔子小說中體現的經國濟民文學觀和排棄虛偽的人文觀,十分感興趣。
二葉亭創作之初受到坪內逍遙的啟發與提攜。例如他的小說《浮雲》第一編,署名作者竟是坪內逍遙的真名坪內雄藏。二葉亭的名字僅在“序言”中出現。《浮雲》一經問世,即獲文壇好評。儘管作品尚有“戲作文學”的痕跡,卻明顯地具有了近代現實主義小說的特徵。 《浮雲》寫了三編即告中輟。原因是二葉亭意識到自己的文學資質與理想的文學模式相去甚遠。此外, 《浮雲》三編在文體上不一致。第一編受近世日本文學傳統的影響;第二編、第三編卻開始模仿岡察諾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學筆法。尤其是第三編,運用素樸的口語化表現,人物的觀察、造型方式也相應發生變化。亦即漸漸逼近人物內心,注重心理化寫實。當然,三編文體上的矛盾導致作品主題上的不和諧。但是這種情況並沒有動搖《浮雲》的文學史地位。《浮雲》中的人物有碌碌無為的小官僚文三、玩世不恭的才子阿升、實利主義的阿政以及追求西方時髦的阿勢等等。這些平凡的市井男女活靈活現地展示了日本近代文明的種種偏向。重要的是,二葉亭的文章具有諷刺性、批判性,口語化表現又十分嫻熟、練達。日語中亦有文語、口語之分,毋寧說在二葉亭四迷的 《浮雲》以前,文學中的表現與口頭語言是不一致的。因此,《浮雲》一方面被稱作日本近代批判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亦即作品以寫實的筆法觸及社會弊端;另一方面,作品也實踐了“言文一致”的白話文主張。二葉亭與山田美妙共同主倡的“白話文”運動,對日本近代以後的文化、文學意義深遠。
山田美妙生於明治元年(1868)。他與前述二葉亭四迷齊名,被稱作日本近代“言文一致體”(白話文)小說的創始者。美妙在其《嘲戒小說天狗》 (1886)等早期作品中,已經開始創作以會話為主的口語體小說。他的口語體首先模仿英語中的言文一致形式。在明治二十一年(1888)的小說《空月》中,他改變了過去書面語言的詞尾用法。他的文體在當時新穎獨特,被稱作 “擬人法修辭”。美妙更為重要的作品是明治二十一年刊出的論著《言文一致論概略》和一系列關於語法、修辭的研究論文。這些理論上的著述,使他成為當時“言文一致”文學運動的急先鋒。
在山田美妙的小說作品中,引人注目的是表現歷史題材的《武藏野》 (1887)。這部小說當時被稱作散文詩式的歷史小說,作品以新奇的敘景、有趣的夢幻描寫等,博得讀者青睞,且使山田美妙的作家名聲大振。作品集 《夏天樹叢》(1888)的問世,更使他成為文壇寵兒。接著,他又發表了《蝴蝶》 (1890)、《花車》(1889)等作品。但他的文學成功卻被喻為“早開的花”。有人認為儘管他置身於小說改良的前鋒位置,實際上他所倡導的“言文一致體”小說,卻不過是一種新奇的裝飾性誇示,或者說僅僅表現出與《浮雲》類同的“近代性苦悶”。明治二十四年(1891)年後,山田美妙的聲望急劇下跌。以後只寫寫劇本、時事小說之類。晚年,山田美妙生活落魄。
與山田美妙曾經具有密切關聯的“硯友社”文學,也是明治初期極為重要的文壇現象。“硯友社”是明治十八年(1885)前後,東京大學預科同學間組成的文學團體,主要成員除山田美妙外,有尾崎紅葉、石橋思案等。同年五月,他們共同編輯了同人雜誌《我樂多文庫》。雜誌倡導興趣至上,刊載了小說、劇本、詩歌、川柳等等。三年後,成為公開的出版物。新加入的同人作家又有川上眉山、廣津柳浪等。此時,“硯友社”終於在明治文壇成了氣候。但“觀友社”成立之初,這批青年作家並沒有將文學當作自己的畢生事業,而僅僅作為一種遊戲。隨著結社的逐步發展,“硯友社”才成為具有近代文學社團特徵的重要的文學組織。在新時代新思潮的影響下,“硯友社”作家寫出了受到讀者歡迎的作品。不過此間山田美妙的退出,曾令“硯友社”遭遇挫折。
硯友社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尾崎紅葉。尾崎紅葉的成名作乃明治二十二年(1889)刊於《新著百種》創刊號上的《兩個比丘尼的色情懺悔》。作品一度轟動。隨後,尾崎紅葉又發表一系列獲得好評的作品,這些作品也受到坪內逍遙的稱讚。在尾崎紅葉的努力下,硯友社作家隊伍空前壯大。成為紅葉弟子或可納入“硯友社”文學系統的,竟有百名作家之眾,全盛時期達到近200名。其中有後來成為著名作家的泉鏡花、德田秋聲、永井荷風、田山花袋等等。“硯友社”初期,由於採取遊戲文學的態度,創作上受“戲作文學”的影響,因而並無值得一讀的作品。全盛期前後,卻留下一批傳世之作。但說到底,“硯友社”推出的是改良文學,而不能稱作代表新時代的新文學。例如尾崎紅葉追求的是風俗化寫實,過份注重小說的情節與趣味性。他的作品大都富於浪漫色彩,喜好悲劇性主題。如果說他的小說曾受西歐文學的感化,那么,他所追求的實際上是一種“和洋(日本、西方)折衷”的文體風格。
尾崎紅葉的代表作品是 《三人妻》(1892)、 《多情多恨》(1896)和絕筆 《金色夜叉》(1897~)。雖然從文學內容、形式上講,尾崎紅葉不能稱作新時代的代表,但他卻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己創作上的才能,因而被譽之為一代文豪。1903年,尾崎紅葉逝世。隨之“硯友社”徹底解體。“硯友社”文學的最大功績,是使明治初期半封建社會中的廣大讀者,開始認識到文學的價值與功用。
總之,明治二十年 (1887)前後的日本文學以小說為主。小說觀念與方法的改良,是此期作家共同關注的問題之一。此期尤值一提的作家有坪內逍遙、二葉亭四迷和山田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