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賦

《江南春賦》是唐代文學家王棨創作的一篇賦。王棨是晚唐寫律賦最多的作家。他的《麟角集》收律賦四十五篇。這篇《江南春賦》與另一篇《涼風至賦》是頗有代表性的篇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江南春賦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麟角集》
  • 文學體裁:賦
  • 作者:王棨
作品原文,作品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江南春賦
麗日遲遲,江南春兮春已歸。分中元之節候,為下國之芳菲。煙冪歷以堪悲,六朝故地;景蔥龍而正媚,二月晴暉。誰謂建業氣偏,句吳地僻,年來而和煦先遍,寒少而萌芽易坼。誠知青律,吹南北以無殊;爭奈洪流,亘東西而是隔。當使蘭澤先暖,苹洲早晴。薄霧輕籠於鐘阜,和風微扇於台城。有地皆秀,無枝不榮。遠客堪迷,朱雀之航頭柳色;離人莫聽,烏衣之巷裡鶯聲。於時衡岳雁過,吳宮燕至。高低兮梅嶺殘白,邐迤兮楓林列翠。幾多嫩綠,猶開玉樹之庭;無限飄紅,競落金蓮之地。別有鷗嶼殘照,漁家晚煙,潮浪渡口,蘆筍沙邊。野葳蕤而繡合,山明媚以屏連。蝶影爭飛,昔日吳娃之徑;揚花亂撲,當年桃葉之船。物盛一隅,芳連千里。斗喧妍於兩岸,恨風霜於積水。冪冪而雲低茂苑,謝客吟多;萋萋而草夾秦淮,王孫思起。或有惜嘉節,縱良游,蘭橈錦纜以盈水,舞袖歌聲而滿樓。誰見其曉色東皋,處處農人之苦;夕陽南浦,家家蠶婦之愁。悲夫!艷逸無窮,歡娛有極。齊東昏醉之而失位,陳後主迷之而喪國。今日並為天下春,無江南兮江北。

作品譯文

麗日和煦,江南已是春天,春天已經回來了。中分中元的節令氣候,成就了下國的草芳花香。輕煙迷漫令人傷悲,這裡是六朝故地;景色青翠正當艷媚,二月里充滿晴暉。誰說建業之氣偏邪,句吳之地僻遠。新年一過和煦之風先吹遍,寒氣消失草木萌芽易出土。確實,春風吹遍南北沒什麼差別,怎奈大江橫亘東西將它隔斷。當然就使蘭澤首先變暖,苹洲及早得晴。淡淡薄霧輕輕籠罩著鐘山,和煦的春風微微吹盪在台城。所有的地方都美好,沒有枝頭不茂盛。遠來的客人可能迷戀朱雀橋頭的柳色,離別的人們莫要聽烏衣巷裡的鶯聲。此時衡陽的回雁經過,吳宮的窠燕已來。高低錯落,梅嶺上還殘留著白雪;迤邐不斷,楓林中卻排列著翠色。幾多嫩綠的葉子,還開在玉樹之庭;無數的落花,競相掉落在金蓮之地。另外還有鷗鳥飛落的小洲上的斜陽殘照,打漁人家屋宇上吐出的晚炊之煙,漲潮時浪頭拍擊的渡口,長滿繁密蘆筍的沙邊。四野紛披鮮麗如錦繡相合,山巒明艷秀媚似屏風相連。蝴蝶爭相飛舞在昔日吳娃走過的小徑,楊花柳絮迷濛亂撲當年桃葉乘過的航船,萬物繁盛於一隅之地,芳草連線千里之遙。花草爭鮮麗於秦淮兩岸,恨風霜於積水之潭。煙雲迷漫低垂於茂盛的林苑,使謝客一流吟唱偏多,春草繁茂夾持秦淮,使王孫情思油然而起。有的人珍惜嘉美的時節,縱情進行遊樂。蘭橈錦纜盈積水面,舞袖歌聲充滿酒樓。有誰看到那晨光中的田野,處處農人的悲苦;夕陽中的道路上,家家蠶婦的哀愁。可悲啊!侈艷放逸無有極至,歡忻娛樂卻有盡頭。齊朝東昏侯沉醉於此而失去皇位,陳朝的陳後主迷戀於此而喪失了國家。今日天下為一合併為春,不分江南江北了。

作品賞析

此賦在內容的安排上很見匠心。賦的開頭,以“麗日遲遲,江南春兮春已歸”一句領起,首先破題,以籠罩全篇。然後點明賦中所寫春景乃是“六朝故地”“二月晴暉”中的春色。這就給後邊的用筆作了一個規定,使得賦中對春日景色的描摹與因春景而起的情感的抒發獲得了一定的範圍。做這樣的限定是因為江南春並不止南京一地,作者卻僅僅選擇南京來寫江南春,推測起來,所以如此,原因大概有兩點。其一,就寫景上說,江南千里,鋪開來寫,勢必漫散而無法具體生動,難以寫得物色鮮明而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選擇南京的春色為江南春的縮影,就克服了這一可能出現的毛病。因此寫南京之春,是以點代面,以收舉一反三之效,讀者體會了南京的春,也就體會了整個江南的春。其二,就抒情需要上說,作者對士大夫沉湎於享樂頗有感慨,特別對君主的淫佚無極而導致亡國有著甚深的認識和警懼,為了表達他這種感慨警懼,他也只能選擇南京。因為南京在歷史上是六朝金粉之地,歷史上以享樂亡國的典型例子齊東昏、陳後主,都是以南京為都城並在此覆亡的,因而選擇南京就使作者的感慨與這裡發生的歷史陳跡有機地結合了起來,使賦中的感慨具有了歷史的深度和現實的意識性。從賦的效果看,這樣寫的結果相當不錯。除上述外,就組織文辭來說,南京因是六朝故地,所以典故繁多,便於作者從中選取與所寫對象和所抒感慨有關的加以使用。以使賦更有文采,也更為耐人尋味。
在點明了賦中所寫為南京的春色以後,作者就有層次地進行了鋪寫。先說雖春風南北皆吹,但大江橫亘,江南春天來得早;然後具體地寫鐘山籠於薄霧,台城扇於微風,地秀枝榮,雁過燕來,梅嶺殘白,芳林列翠,以至於寫到爭飛的蝶影,亂撲的楊花,爭長的嫩葉,飄蕩的落紅,以物盛一隅,芳連千里作結。接下來,以謝客吟多,王孫思起過渡,將景物的描寫引向情感的抒發,將士大夫的享樂與農夫蠶婦的勞苦相比較,最後以齊東昏、陳後主耽樂失國收束。由上可知,賦雖然短小,但內容的安排層次分明,而各層之間過渡自然,前後貫通,顯示了作者在構思上獨運的匠心。
此賦既寫景又抒情,在處理情景的關係上也頗為成功。一是過渡較自然。如寫士大夫的縱情遊樂與農夫蠶婦之苦相對比,就以惜嘉節、縱良游開始,在描寫了“蘭橈錦纜、舞袖歌聲”之後,以“誰見”二字引入農夫蠶婦,就轉折自然,絕不突兀。而最後抒發的淫樂亡國的感慨正是在這種對照的基礎上進行的,情因景生,又有一定的深度。二是寫景之中注意為抒情作鋪墊。“幾多嫩綠,猶開玉樹之庭;無限飄紅,競落金蓮之地”,寫綠葉落花,自然聯繫到陳後主、東昏侯的淫佚生活,這就給賦在最後的抒發感慨作了準備。在賦中,作者在描寫景物之中,往往以典故使景物與歷史陳跡緊密地相互結合,不見斧鑿之跡,這是相當高明的,是情景關係較好得到處理的重要手段。
此賦在語言運用上也相當出色,雖是講究對偶和音律要求的律賦,但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流利暢達。賦中用了一些典故,這些典故都能扣緊題目,與景物交融在一起,十分自然恰切,並能較好地傳達作者的情思。全賦對偶工巧,音韻諧和,四六言句式交錯使用,讀來抑揚頓挫,同時注意了虛字的使用,詞語的選擇安排,既完成了表景達意的要求,又注意了韻律的合於規矩。這些,充分顯示了作者運用語言的高度技巧和功力。
唐代律賦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李調元在《賦話》中曾說元和、長慶間律賦的“命題皆冠冕正大”,而“逮乎晚季,好尚新奇,始有《館娃宮》《景陽井》及《經行馬嵬》《觀西涼府燈》之類,爭妍鬥巧,章句益工。而《英華》所收,顧從其略,取捨自有定製,固以雅正為宗也。”元和、長慶間律賦的命題“冠冕正大”是因為律賦自唐中宗以後是考進士的試題之一,考場上的題目可以不用說了,即使士子們平日揣摩,也一定要與考試的要求相契合,否則就難以符合功令程式,因而命題只能“冠冕正大”。這種狀況使得律賦在題材內容上受到很大的限制,流入一般和程式化,因而能表現作者對客觀世界的獨特感受,表達個人品格風操的作品幾乎見不到。晚唐時期,這種狀況有了明顯的變化,李調元認為這是“好尚新奇”的結果,不過是“爭妍鬥巧,章句益工”,這個估計是不恰切的。晚唐律賦的變化表現在題材內容上,有兩點較鮮明。一是一些歷史題材引起了賦家的興趣,如李調元所舉之《館娃宮》寫吳王夫差為西施建造宮室,崇女色而亡國;《景陽井》寫陳後主荒淫不道,最後被隋打破京城,他與寵愛的妃子跳進了景陽井;《駕經馬嵬》則寫唐玄宗寵楊玉環,安祿山起兵,玄宗入蜀,在馬嵬驛縊死玉環事。二是律賦中出現了不少表現作者對客觀世界的獨特感受的作品,如周針的《海門山賦》寫在海門縣看山的;王棨《涼風至賦》寫秋風帶給萬物的變化,帶給人的感受的;《白雪樓賦》則是寫私人名樓的。這兩種內容,似乎都不冠冕正大,更重要的是,這兩種內容的賦,都比較突出賦家個人的體驗與感受的表達,因而使律賦的內容不再一般化而有了新的創意。發生這樣的變化,有人認為這是因為晚唐人作律賦比中唐以前的人多,作的多,技巧就純熟,於是就有功令以外的對現實的感受的表達。這說法似乎也沒什麼不可以的。但根本的原因不在於此,而在於晚唐時代的生活現實與中唐不同了。晚唐是一個政治腐敗,藩鎮割據,社會矛盾尖銳,唐王朝行將就木的時代。這樣的現實,對於敏感的賦家是個嚴重的刺激,賦家對王朝的前途不能不擔憂,對昏君污吏不能不怨憤,他們選擇歷史題材,就在於借古喻今,通過歷史這面鏡子來照現實。同樣地,這種現實,使得賦家對自己的前途與生活的可靠性也產生焦慮,他們的精神承受著重大的壓力,因而他們要通過作賦這一途徑作些宣洩,而這是《江南春賦》之類作品出現的內在原因,在這類作品中,賦家往往傳達出自己對世界的獨特感受,因而這不是一般的“爭奇鬥巧”。這正是賦家多少掙脫思想束縛,獲得些許精神自由的表現。
明白了這個問題,再來看《江南春賦》與《涼風至賦》,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兩篇賦在題材內容上是一個開拓,是一個提高,在唐代律賦的發展中,是值得重視的。王棨是晚唐寫律賦最多的一個人。他的作品中寫個人感受的作品也最多,由此說來,王棨還是一個頗有點開拓精神的賦家。

作者簡介

王棨,字輔之,福清人。862年(鹹通三年)進士。杜宣猷鎮山南,請為團練巡官。李騭為江西觀察使,闢為團練判官。設定跑龍套理司直,除太常博士。遷水部郎中。黃巢亂後,不知所終。著有《麟角集》一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