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乙對荊宣王》是一篇漢語古文,出自戰國時代。是《戰國策·楚策》中的一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乙對荊宣王
- 類別:古文
- 人物:江乙、荊宣王
- 時代:戰國時代
原文註解,原文,譯文,注釋,詞義延伸,提要,點評,相關成語,
原文註解
原文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2),果誠何如?(3)”群臣莫對(4)。
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5),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6)。天帝使我長百獸(7),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8),吾為子先行(9),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10)?’虎以為然(11),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12),帶甲百萬(13),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14)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15),猶百獸之畏虎也(16)。”
譯文
楚宣王問群臣,說:“聽說北方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這樣的嗎?”群臣無人回答,江乙回答說:“老虎捕捉各種野獸來吃。捉到一隻狐狸,狐狸對老虎說:‘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獸的領袖,如果您吃掉我,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話,我替你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後面,看看群獸見了我,有哪一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認為它是對的,所以就和狐狸同行,百獸見了它們,都紛紛逃跑。老虎不明白群獸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為是害怕狐狸。現在大王的國土方圓五千里,披鎧甲的戰士有上百萬,卻把百萬大軍託付給昭奚恤。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奚恤,這件事的實情是害怕大王的軍隊,這就像群獸害怕老虎一樣啊。”
注釋
(1)江乙:一本作“江一‘,魏人,有智謀,當時在楚國做官。荊宣王,就是楚宣王,因楚又稱荊。宣王名良夫。
(2)北方:當時指中原各諸侯之國。昭奚恤,人名,楚國當時著名的將領。之,介詞,作用在於取消“北方畏昭奚恤”得獨立性,使它作為“聞”的賓語。
(3)真正怎么樣呢?“果”和誠是同義詞,都是真正的意思。何如,怎么樣。
(4)莫:否定性無定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沒有誰”或“沒有人。
(5)求:尋找。
(6)無敢:不敢。
(7)長(zhǎng):首領。這裡用如動詞。長百獸,做百獸的首領。
(8)信:言語真實。不信,指說謊。
(9 我為你在前邊走。為,介詞。行,相當於現在漢語的“走”。
(10)走:相當於現代漢語的“跑”。這裡指逃跑。
(11)老虎以為狐狸說的很對。以為,認識,覺得。然,對,不錯。
(12)“地”和“方”不是一個詞。讀到“地”時應略停頓一下。方五千里。五千里見方,即東至西五千里,南至北 五千里。不要誤會為五千方里。
(13)帶甲:披盔甲,指披甲的戰士。
(14)專:專一,單獨。屬(zhǔ),委託。之,指百萬軍隊。
(15)其實:這件事的實情。“其實”是狀語,“北方之畏昭奚恤”是本句的主語,“畏王之甲兵”是本句的謂語。甲兵,這裡指軍隊。
(16)猶:好像。
詞義延伸
提要
狐假虎威的成語就來自本章。古人在遊說時創造了許多典故和成語,充實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語言。今天的人們,已經幾乎沒有創造新成語的能力和可能了。由此也可以看到古人的說話水平的確比現在的我們高出很多倍。
點評
這個故事主要的意義不在於表現狐狸的聰明,而在於揭露它的狡猾,指出:有的壞人為了欺負好人和幹壞事,總要找到一種勢力作為靠山,打著一塊招牌,掩護自己,嚇唬別人。善良的人們,要學會識破這種騙術。
相關成語
用來比喻借著有權者的威勢欺壓他人、作威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