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 這篇短文用寓言來做類比,最能直觀的說明問題,雖然老虎、狐狸、楚宣王、昭奚恤四個事物本身沒有什麼可比性,但是狐狸藉助虎威這件事的事理和性質,卻與昭奚恤藉助楚宣王造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兩件事有著可比性,而且用類比的說話技巧易於讓客群理解。我們在說話時要學習古人,不斷地用一些故事、寓言來類比說明事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乙對楚宣王
- 特點:用寓言來做類比
- 主體:狐狸、楚宣王、昭奚恤
- 重要人物:江乙
文言文,譯文,人物介紹,相關題目,
文言文
【原文】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於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兵甲也——猶百獸之畏虎也。”————————————————————————選自《戰國策》
譯文
【譯文】 楚宣王問群臣,說:“聽說北方諸侯都害怕昭奚恤,果真是這樣的嗎?”群臣無人回答,江乙回答說:“老虎尋找野獸以便吃了充飢。捉到一隻狐狸。”狐狸對老虎說:‘您不敢吃我,天帝派我掌管森林中的野獸,如果您吃掉我,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話,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後面,看看群獸見了我,有哪一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獸見了它們,都紛紛逃跑,老虎不知道群獸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為是害怕狐狸。現在大王的國土方圓5000里,大軍百萬,卻由昭奚恤獨攬大權。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奚恤,其實是害怕大王的軍隊,這就像群獸害怕老虎一樣啊。”
人物介紹
江乙:人名,魏國人,很有智謀,當時在楚國做事。
楚宣王:即荊宣王,是楚國的國君。他是楚肅王之弟,名字叫良夫。
昭奚恤:楚國大臣,楚宣王時擔任令尹。
相關題目
解釋下列句中的詞
(1)群臣莫對:
莫 沒有人
(2)虎求百獸:
求 尋找
(3)天帝使我長百獸:
長 主管 掌管
(4)子以我為不信:
信 言語真實
10.下列句中加黑詞語,其用法與現代漢浯相同的一項是 ( B)(有歧義,但最佳答案為B)
A.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古:北方的人 今:北方,方位詞)
B.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古:以為是 今:認為)
C.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古:(土地)方圓 今:某個地點)
D.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古:其實是 今:其實)
11.分別比較下列句子中加黑詞語的意思,對其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B)
虎求百獸而食之(特指虎吃的百獸)
天帝使我長百獸(泛指天下的百獸)
子無敢食我也
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
A.兩個“百獸”意思不同,“無”和“不”意思也不同。
B.兩個“百獸”意思不同,“無”和“不”意思相同。
C.兩個“百獸”意思相同,“無”和“不”意思也相同。
D.兩個“百獸”意思相同,“無”和“不”意思不同。
12.對這段文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B)
A.楚宣王問“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這個問題,表明楚宣王擔心昭奚恤影響太大,自己將會受到昭奚恤的威脅。
B.江乙在他所說的寓言故事中表達的含義是,北方是因為畏懼昭奚恤而畏懼楚宣王的。
C.“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這句話的潛台詞是,“大王您不知道北方怕您,卻認為他們是怕昭奚恤”。
D.“猶百獸之畏虎也”是在委婉地告訴楚宣王,北方怕的是您,因而昭奚恤對您沒有威脅。
5、簡要說說本文說理與《鄒忌諷齊王納諫》有什麼相同之處?
都善於運用故事比喻說理,故事生動,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說理委婉,使人易於理解,樂於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