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汞的環境生物無機化學》是2018年12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玉鋒。
基本介紹
- 書名:汞的環境生物無機化學
- 作者:李玉鋒
- ISBN:9787030568267
- 頁數:329
- 定價:128.00元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12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B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汞的環境生物無機化學是一門綜合利用生物學、化學、環境科學、物理學、地球科學和醫學等學科的有關原理和概念、理論及方法,研究汞對生命與環境的影響及其內在聯繫的交叉學科。本書分為上、下兩篇,共十四章。上篇介紹了汞的性質與用途,汞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汞對人體、動物及植物的毒性及機制,汞、硒相互作用,汞的分析方法(特別是同位素標記技術、同步輻射技術及納米技術等)及汞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等內容;下篇總結了我國環境中汞污染現狀、我國人體及膳食中汞含量現狀。
圖書目錄
目錄
序
前言
上篇
第1章 緒論 3
1.1 生物無機化學與環境生物無機化學 3
1.2 汞的環境生物無機化學研究內容 7
參考文獻 11
第2章 汞的性質與用途 13
2.1 存在形式、豐度與分布 13
2.1.1 存在形式 13
2.1.2 豐度與分布 14
2.2 理化性質 15
2.2.1 重要物理性質 15
2.2.2 汞及汞的化合物的化學性質 17
2.3 用途 20
參考文獻 21
第3章 汞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23
3.1 大氣 23
3.1.1 大氣汞的基本形態和性質 23
3.1.2 大氣汞的來源 24
3.1.3 全球大氣汞的時間和空間分布 26
3.1.4 大氣汞的乾濕沉降 29
3.2 水體 30
3.2.1 水體中汞的形態及含量分布 30
3.2.2 沉積物中汞的形態及含量分布 31
3.2.3 汞在水生生物體的富集 31
3.2.4 水體汞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機理 32
3.2.5 水體汞的遷移轉化 33
3.3 土壤 34
3.3.1 土壤中汞的形態 34
3.3.2 土壤中汞的遷移轉化 35
3.3.3 土壤中汞的來源 35
3.3.4 土壤中汞的遷移 37
參考文獻 38
第4章 汞對人和動物的毒性 47
4.1 汞的吸收、分布與代謝 47
4.1.1 汞的吸收 47
4.1.2 汞的分布 48
4.1.3 汞的代謝 50
4.2 汞對人體和動物各系統及臟器的毒性 51
4.2.1 汞的消化系統毒性 51
4.2.2 汞的泌尿系統毒性 53
4.2.3 汞的神經系統毒性 55
4.2.4 汞的內分泌系統毒性 60
4.2.5 汞的生殖系統毒性 60
4.2.6 汞的心血管系統毒性 63
4.2.7 汞的免疫系統毒性 65
4.2.8 汞的基因毒性 68
4.3 人體汞中毒的臨床表現及治療 71
4.3.1 汞中毒後的臨床表現 71
4.3.2 實驗室檢測指標 71
4.3.3 汞中毒相關病理表現 72
4.3.4 汞中毒的治療 72
參考文獻 73
第5章 汞對植物的毒性 86
5.1 影響土壤中汞的植物可利用度的因素 86
5.1.1 土壤無機礦粒 86
5.1.2 土壤有機質 87
5.1.3 pH 87
5.1.4 氧化還原電位 88
5.1.5 植物生理活動 88
5.2 汞對植物不同生長階段的毒性 88
5.2.1 汞對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影響 89
5.2.2 汞對植物細胞分裂的影響 90
5.2.3 汞對植物細胞膜通透性、水分與離子代謝的影響 90
5.2.4 汞對葉綠體結構與光合作用的影響 91
5.2.5 汞引起細胞氧化損傷 92
5.2.6 汞對可溶性蛋白的影響 92
5.3 植物對汞毒性的解毒機制 93
5.3.1 限制植物根部對汞的吸收和區域化固定汞 94
5.3.2 促進脯氨酸的生成 94
5.3.3 抗氧化系統的啟動與動態平衡 94
5.3.4 相關蛋白、基因的誘導表達 96
5.4 外源物質緩解汞對植物毒害的套用 96
5.5 總結與展望 98
參考文獻 99
第6章 汞、硒相互作用 105
6.1 哺乳動物及人體內硒、汞相互作用及機制 106
6.1.1 哺乳動物及人體內硒、汞相互作用 106
6.1.2 哺乳動物、人體內硒對汞毒性的保護機制 107
6.2 植物體內硒、汞相互作用 109
6.3 水生生態系統中硒、汞相互作用及機制 112
6.3.1 水生生態系統內硒、汞相互作用 112
6.3.2 水生生態系統內硒、汞相互作用機制 114
6.4 金屬組學方法研究汞、硒相互作用 116
6.4.1 金屬組學研究方法 116
6.4.2 用金屬組學方法研究生物體內汞和硒相互作用 119
6.5 總結與展望 123
參考文獻 123
第7章 汞的分析方法 132
7.1 環境及生物樣品前處理方法 132
7.1.1 酸浸提萃取 133
7.1.2 鹼消解萃取 133
7.1.3 水蒸氣蒸餾法 134
7.1.4 固相微萃取法 134
7.1.5 單滴微萃取法 135
7.1.6 濁點萃取法 136
7.1.7 液液微萃取法 136
7.1.8 超臨界流體萃取 136
7.1.9 離子液體分散液相微萃取 137
7.1.10 微波輔助萃取 137
7.2 環境及生物樣品中汞的分析方法 138
7.2.1 總汞的檢測方法 138
7.2.2 汞形態分析方法 143
7.3 大氣中汞的分析方法 147
7.3.1 大氣汞形態 147
7.3.2 大氣中不同形態汞的分析方法 148
7.4 土壤中汞的分析方法 152
7.4.1 土壤前處理方法 152
7.4.2 土壤汞的分析方法 154
7.5 水中汞的分析方法 156
7.5.1 水樣的前處理 157
7.5.2 水樣中汞的富集 157
7.5.3 水樣中汞的分析 159
7.6 生物樣品中汞的分析方法 160
7.6.1 生物樣品的前處理 160
7.6.2 生物樣品中汞的分析 161
參考文獻 163
第8章 同位素標記技術研究汞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173
8.1 汞同位素標記技術 173
8.1.1 放射性汞同位素標記技術 173
8.1.2 穩定汞同位素標記技術 174
8.2 汞同位素標記技術的套用 175
8.2.1 汞形態分析 175
8.2.2 陸地生態系統汞在土壤-植物-大氣中的遷移與轉化 176
8.2.3 汞在水生生態系統的遷移、轉化及生物富集 178
8.3 總結與展望 185
參考文獻 186
第9章 同步輻射技術研究汞的環境健康效應與生態毒理 190
9.1 引言 190
9.2 同步輻射技術 191
9.3 同步輻射技術研究汞的化學形態 193
9.3.1 環境樣品中汞的化學形態 193
9.3.2 生物樣品中汞的化學形態 196
9.4 同步輻射技術研究汞的分布與轉化 198
9.4.1 汞在生物體內的分布 198
9.4.2 汞形態的轉化 202
9.5 同步輻射技術研究汞與有機質、蛋白質的相互作用 205
9.5.1 汞與土壤、水體中有機質的相互作用 205
9.5.2 汞與生物體內蛋白質的相互作用 206
9.6 總結與展望 208
參考文獻 209
第10章 基於納米材料的汞分析技術 216
10.1 汞離子分析 216
10.1.1 金納米材料 216
10.1.2 碳納米材料 221
10.1.3 量子點 222
10.1.4 銀納米材料 222
10.1.5 矽納米材料 223
10.2 汞形態分析 223
10.3 總結與展望 224
參考文獻 225
第11章 汞污染土壤修復技術 230
11.1 土壤汞污染來源及危害 230
11.2 汞污染土壤治理和修復思路 233
11.3 汞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分類 233
11.3.1 穩定化固化技術 234
11.3.2 固定化技術 236
11.3.3 熱脫附技術 236
11.3.4 土壤淋洗技術 239
11.3.5 玻璃化技術 240
11.3.6 納米技術 241
11.3.7 電動修復技術 242
11.3.8 熱解析-低溫電漿集成技術 243
11.3.9 植物修復技術 244
11.3.10 微生物修復技術 247
11.4 汞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對比及評價 249
11.5 展望 251
參考文獻 252
下篇
第12章 我國典型地區環境中汞污染現狀 257
12.1 引言 257
12.2 環境中汞污染調查 258
12.2.1 我國汞污染的來源 258
12.2.2 土壤汞含量 259
12.2.3 我國典型地區河流汞污染狀況 264
12.2.4 我國典型地區大氣中汞污染狀況 272
12.3 總結與展望 277
參考文獻 280
第13章 我國典型地區人體汞含量現狀 284
13.1 國內外非職業汞暴露人群體內汞水平 284
13.1.1 發汞水平 284
13.1.2 尿汞水平 290
13.2 我國典型行業汞從業人員的體內汞水平 293
13.3 我國典型汞污染區域居民體內汞水平 299
13.3.1 第二松花江流域 299
13.3.2 貴州汞礦地區 301
13.4 總結與展望 303
參考文獻 304
第14章 我國典型地區膳食汞攝入評估 312
14.1 國內外食品中汞的允許限量及膳食攝入的健康風險評價指標 312
14.1.1 國內外有關食品中汞的限量標準 312
14.1.2 總汞和甲基汞膳食攝入的健康風險評價指標 314
14.2 我國城鄉居民2010~2012年食物攝入量情況 314
14.3 我國居民膳食汞攝入情況 315
14.4 浙江省舟山地區居民膳食總汞及甲基汞攝入情況 316
14.5 貴州萬山汞礦區膳食重金屬暴露的健康風險評估 317
14.5.1 萬山汞礦區食物重金屬污染水平 317
14.5.2 萬山汞礦區居民膳食汞暴露評估 322
14.5.3 貴州萬山汞礦區居民與沿海舟山市居民以及全國平均膳食汞暴露的比較 325
14.6 食物汞污染來源分析 326
14.7 總結與展望 327
參考文獻 328
序
前言
上篇
第1章 緒論 3
1.1 生物無機化學與環境生物無機化學 3
1.2 汞的環境生物無機化學研究內容 7
參考文獻 11
第2章 汞的性質與用途 13
2.1 存在形式、豐度與分布 13
2.1.1 存在形式 13
2.1.2 豐度與分布 14
2.2 理化性質 15
2.2.1 重要物理性質 15
2.2.2 汞及汞的化合物的化學性質 17
2.3 用途 20
參考文獻 21
第3章 汞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23
3.1 大氣 23
3.1.1 大氣汞的基本形態和性質 23
3.1.2 大氣汞的來源 24
3.1.3 全球大氣汞的時間和空間分布 26
3.1.4 大氣汞的乾濕沉降 29
3.2 水體 30
3.2.1 水體中汞的形態及含量分布 30
3.2.2 沉積物中汞的形態及含量分布 31
3.2.3 汞在水生生物體的富集 31
3.2.4 水體汞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機理 32
3.2.5 水體汞的遷移轉化 33
3.3 土壤 34
3.3.1 土壤中汞的形態 34
3.3.2 土壤中汞的遷移轉化 35
3.3.3 土壤中汞的來源 35
3.3.4 土壤中汞的遷移 37
參考文獻 38
第4章 汞對人和動物的毒性 47
4.1 汞的吸收、分布與代謝 47
4.1.1 汞的吸收 47
4.1.2 汞的分布 48
4.1.3 汞的代謝 50
4.2 汞對人體和動物各系統及臟器的毒性 51
4.2.1 汞的消化系統毒性 51
4.2.2 汞的泌尿系統毒性 53
4.2.3 汞的神經系統毒性 55
4.2.4 汞的內分泌系統毒性 60
4.2.5 汞的生殖系統毒性 60
4.2.6 汞的心血管系統毒性 63
4.2.7 汞的免疫系統毒性 65
4.2.8 汞的基因毒性 68
4.3 人體汞中毒的臨床表現及治療 71
4.3.1 汞中毒後的臨床表現 71
4.3.2 實驗室檢測指標 71
4.3.3 汞中毒相關病理表現 72
4.3.4 汞中毒的治療 72
參考文獻 73
第5章 汞對植物的毒性 86
5.1 影響土壤中汞的植物可利用度的因素 86
5.1.1 土壤無機礦粒 86
5.1.2 土壤有機質 87
5.1.3 pH 87
5.1.4 氧化還原電位 88
5.1.5 植物生理活動 88
5.2 汞對植物不同生長階段的毒性 88
5.2.1 汞對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影響 89
5.2.2 汞對植物細胞分裂的影響 90
5.2.3 汞對植物細胞膜通透性、水分與離子代謝的影響 90
5.2.4 汞對葉綠體結構與光合作用的影響 91
5.2.5 汞引起細胞氧化損傷 92
5.2.6 汞對可溶性蛋白的影響 92
5.3 植物對汞毒性的解毒機制 93
5.3.1 限制植物根部對汞的吸收和區域化固定汞 94
5.3.2 促進脯氨酸的生成 94
5.3.3 抗氧化系統的啟動與動態平衡 94
5.3.4 相關蛋白、基因的誘導表達 96
5.4 外源物質緩解汞對植物毒害的套用 96
5.5 總結與展望 98
參考文獻 99
第6章 汞、硒相互作用 105
6.1 哺乳動物及人體內硒、汞相互作用及機制 106
6.1.1 哺乳動物及人體內硒、汞相互作用 106
6.1.2 哺乳動物、人體內硒對汞毒性的保護機制 107
6.2 植物體內硒、汞相互作用 109
6.3 水生生態系統中硒、汞相互作用及機制 112
6.3.1 水生生態系統內硒、汞相互作用 112
6.3.2 水生生態系統內硒、汞相互作用機制 114
6.4 金屬組學方法研究汞、硒相互作用 116
6.4.1 金屬組學研究方法 116
6.4.2 用金屬組學方法研究生物體內汞和硒相互作用 119
6.5 總結與展望 123
參考文獻 123
第7章 汞的分析方法 132
7.1 環境及生物樣品前處理方法 132
7.1.1 酸浸提萃取 133
7.1.2 鹼消解萃取 133
7.1.3 水蒸氣蒸餾法 134
7.1.4 固相微萃取法 134
7.1.5 單滴微萃取法 135
7.1.6 濁點萃取法 136
7.1.7 液液微萃取法 136
7.1.8 超臨界流體萃取 136
7.1.9 離子液體分散液相微萃取 137
7.1.10 微波輔助萃取 137
7.2 環境及生物樣品中汞的分析方法 138
7.2.1 總汞的檢測方法 138
7.2.2 汞形態分析方法 143
7.3 大氣中汞的分析方法 147
7.3.1 大氣汞形態 147
7.3.2 大氣中不同形態汞的分析方法 148
7.4 土壤中汞的分析方法 152
7.4.1 土壤前處理方法 152
7.4.2 土壤汞的分析方法 154
7.5 水中汞的分析方法 156
7.5.1 水樣的前處理 157
7.5.2 水樣中汞的富集 157
7.5.3 水樣中汞的分析 159
7.6 生物樣品中汞的分析方法 160
7.6.1 生物樣品的前處理 160
7.6.2 生物樣品中汞的分析 161
參考文獻 163
第8章 同位素標記技術研究汞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173
8.1 汞同位素標記技術 173
8.1.1 放射性汞同位素標記技術 173
8.1.2 穩定汞同位素標記技術 174
8.2 汞同位素標記技術的套用 175
8.2.1 汞形態分析 175
8.2.2 陸地生態系統汞在土壤-植物-大氣中的遷移與轉化 176
8.2.3 汞在水生生態系統的遷移、轉化及生物富集 178
8.3 總結與展望 185
參考文獻 186
第9章 同步輻射技術研究汞的環境健康效應與生態毒理 190
9.1 引言 190
9.2 同步輻射技術 191
9.3 同步輻射技術研究汞的化學形態 193
9.3.1 環境樣品中汞的化學形態 193
9.3.2 生物樣品中汞的化學形態 196
9.4 同步輻射技術研究汞的分布與轉化 198
9.4.1 汞在生物體內的分布 198
9.4.2 汞形態的轉化 202
9.5 同步輻射技術研究汞與有機質、蛋白質的相互作用 205
9.5.1 汞與土壤、水體中有機質的相互作用 205
9.5.2 汞與生物體內蛋白質的相互作用 206
9.6 總結與展望 208
參考文獻 209
第10章 基於納米材料的汞分析技術 216
10.1 汞離子分析 216
10.1.1 金納米材料 216
10.1.2 碳納米材料 221
10.1.3 量子點 222
10.1.4 銀納米材料 222
10.1.5 矽納米材料 223
10.2 汞形態分析 223
10.3 總結與展望 224
參考文獻 225
第11章 汞污染土壤修復技術 230
11.1 土壤汞污染來源及危害 230
11.2 汞污染土壤治理和修復思路 233
11.3 汞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分類 233
11.3.1 穩定化固化技術 234
11.3.2 固定化技術 236
11.3.3 熱脫附技術 236
11.3.4 土壤淋洗技術 239
11.3.5 玻璃化技術 240
11.3.6 納米技術 241
11.3.7 電動修復技術 242
11.3.8 熱解析-低溫電漿集成技術 243
11.3.9 植物修復技術 244
11.3.10 微生物修復技術 247
11.4 汞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對比及評價 249
11.5 展望 251
參考文獻 252
下篇
第12章 我國典型地區環境中汞污染現狀 257
12.1 引言 257
12.2 環境中汞污染調查 258
12.2.1 我國汞污染的來源 258
12.2.2 土壤汞含量 259
12.2.3 我國典型地區河流汞污染狀況 264
12.2.4 我國典型地區大氣中汞污染狀況 272
12.3 總結與展望 277
參考文獻 280
第13章 我國典型地區人體汞含量現狀 284
13.1 國內外非職業汞暴露人群體內汞水平 284
13.1.1 發汞水平 284
13.1.2 尿汞水平 290
13.2 我國典型行業汞從業人員的體內汞水平 293
13.3 我國典型汞污染區域居民體內汞水平 299
13.3.1 第二松花江流域 299
13.3.2 貴州汞礦地區 301
13.4 總結與展望 303
參考文獻 304
第14章 我國典型地區膳食汞攝入評估 312
14.1 國內外食品中汞的允許限量及膳食攝入的健康風險評價指標 312
14.1.1 國內外有關食品中汞的限量標準 312
14.1.2 總汞和甲基汞膳食攝入的健康風險評價指標 314
14.2 我國城鄉居民2010~2012年食物攝入量情況 314
14.3 我國居民膳食汞攝入情況 315
14.4 浙江省舟山地區居民膳食總汞及甲基汞攝入情況 316
14.5 貴州萬山汞礦區膳食重金屬暴露的健康風險評估 317
14.5.1 萬山汞礦區食物重金屬污染水平 317
14.5.2 萬山汞礦區居民膳食汞暴露評估 322
14.5.3 貴州萬山汞礦區居民與沿海舟山市居民以及全國平均膳食汞暴露的比較 325
14.6 食物汞污染來源分析 326
14.7 總結與展望 327
參考文獻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