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村(雲南省玉龍縣太安鄉汝南村)

汝南村(雲南省玉龍縣太安鄉汝南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汝南村隸屬雲南省玉龍縣的太安鄉,地處太安鄉南邊,距太安鄉政府所在地23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50公里。東鄰古城區七河鄉後山村委會,南鄰紅麥村委會,西鄰天紅村委會,北鄰天紅村委會高且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汝南村
  • 所屬地區:雲南省玉龍縣太安鄉
  • 下轄地區:拉丁、海台、中村一組
  • 面積:59.8平方公里
村情概況,基礎設施,自然資源,民族人口,基層組織,農村經濟,特色產業,文化教育,新農村建設,人文地理,發展重點,基礎設施,人口,經濟,

村情概況

汝南村轄拉丁、海台、中村一組、中村二組、西村一組、西村二組、下村一組、下村二組、中螳螂一組、中螳螂二組、中螳螂三組、松子園等14個村民小組。海拔2750米,年平均氣溫9-11℃,年降水量600毫米。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玉米、白芸豆、小麥為主。
汝南村全貌汝南村全貌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但是無路燈,有41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419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8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0%和91.1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3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28戶(分別占總數的79.71%和78.28%)。
截止2006年底,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0公里,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3輛,拖拉機390輛,機車8輛。
到2006年底,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3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6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2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自然資源

資料顯示,全村國土面積59.8平方公里,有耕地總面積8579畝(其中:水田436畝,旱地8144畝),人均耕地4.94畝,主要種植玉米、白芸豆、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57934.48畝,荒山荒地1500畝。

民族人口

資料顯示,該村有農戶419戶,共鄉村人口1740人,其中男性870人,女性870人。農業人口1740人,勞動力1148人。該村以納西族為主(是納西、普米族混居地),其中納西族1479人,普米族261人。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10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8人,少數民族黨員58人,其中男黨員51人、女黨員7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2個,共有團員93人。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1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5萬元,占總收入的45.02%;畜牧業收入60萬元,占總收入的28.44%(其中出欄肉豬931頭,肉牛449頭,肉羊350頭);漁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林業收入6.2萬元。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 (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 (省內、省外、國外)。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94%。白芸豆特色產業和養殖產業得到重視和發展。擁有企業0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0個;專業合作組織0個,其中,已登記註冊0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數0戶。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1081平方米,擁有教師14人,在校學生190人,距離太安中學23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83人,其中小學生190人,中學生93人。

新農村建設

根據新農村建設要求和我鄉的實際,新農村建設圍繞"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大變樣、十年出成果"的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原則,逐步把太安鄉建設成為現代農業強鄉、生態新鄉、環境優鄉、新農村建設試點示範鄉。具體分四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2006年)為打基礎階段;第二階段(2007年-2008年)為突出重點、試點示範階段,重點抓好太安、海西、吉子、天紅、汝南、紅麥等6個村委會的試點示範工作;第三階段(2009年-2010年)為全面推進階段,並在2010年全鄉60%的村實現"經濟發展、生活安康、設施配套、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的目標。第四階段(2011年-2015年)為深入提高階段,基本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目標。

人文地理

該村有一年一度的冬季騾馬物資交流會。

發展重點

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人居環境差,宅基擁擠;公益事業基礎建設薄弱,人畜飲水水源不足,飲水管網嚴重老化,急需改造;農村電網沒有進行農網改造,用電安全難以保證;鄉村道路晴通雨阻;村內道路硬化程度較低,需要完善;村內排水溝渠、垃圾池、公廁、文化娛樂場所等急需建設,村容村貌差,須待整治,民眾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發展畜牧業及二三產業。
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進一步加強民眾思想文化整體素質的提高,大力推廣農村實用科學技術,積極發展農村畜牧產業,努力提高牲畜養殖科學技術含量,提高養殖效益。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有1154戶通自來水,有190戶飲用井水,有1344戶通電,有119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9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9.74%和89.9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6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11戶(分別占總數的57.84%和46.83%);該村委會到鄉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擁有汽車88輛,拖拉機112輛,機車85輛。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10戶;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3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8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2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人口

截止2008年,該村有農戶1345戶,鄉村人口5164人,其中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農業人口5164人,勞動力3576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34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經濟

該村農民收入以種殖業和養殖業為主。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94.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3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46.14萬元,占總收入的8.56%;畜牧業收入731.38萬元,占總收入的9.93%(出欄肉豬3939頭,肉牛238頭,肉羊473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收入1632萬元,占總收入的80.61%;工資性收入69.8萬元,占總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77人(占勞動力的13.19%),在省內務工647人,到省外務工30人,外出務工收入62.99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