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政治體制,經濟概況,工業立區,商貿旺區,對外貿易,社會事業,歷史文化,風景名勝,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汕頭市北回歸線標誌塔,“八一“南昌起義南下部隊總指揮部舊址,國民革命軍東征軍總指揮部、政治部舊址,龍泉岩,崎碌炮台,蓬洲所城遺址,著名人物,翁萬達先生,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建制沿革
金平區位於汕頭市中心城區西北部,涵蓋整個汕頭老城區。西和揭東縣毗鄰,北與揭東縣、潮安縣接壤,東連龍湖區,南與濠江區隔海相望。轄17個街道,下轄160個社區居委會。面積108.71平方公里。區政府駐金砂中路50號。地理坐標為東經116°41′54″北緯23°22′07″。轄區城市設施完善,是汕頭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汕頭市政治、經濟、文化、商業中心和重要的工業、科技基地。更是汕頭經濟特區水陸交通樞紐的重要門戶。區名以原來金園區、昇平區各取一字命名。
金平區包括解放初期整個汕頭市區域(不含礐石)和原澄海縣的鮀浦區、下蓬區的部分區域。金平區地域,昔屬揭陽縣地,明置澄海縣時屬澄海縣所轄。清屬澄海縣鮀浦司管轄。
2003年1月29日,國務院以國函[2003]11號文批覆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調整汕頭市行政區劃。撤銷汕頭市昇平區、金園區,設立汕頭市金平區。以原昇平區、金園區(不含汕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東片屬原金園區範圍的區域,即東起天山北路,西至華山北路,南起汕頭經濟特區北界線,北至科技北三街向南轉向科技西路再轉向科技北二街)、原達濠區礐石街道潯洄居委會、龍湖區龍溪路以北區域(即東起華山北路,西至龍湖溝西側,南起龍溪路,北至汕頭經濟特區北界線)的行政區域為金平區的行政區域;調整後金平區轄大華、石炮台、東方、金廈、金砂、東墩、廣廈、岐山、、月浦、光華、同益、海安、新福、永祥、鮀蓮、鮀江、烏橋等17個街道,區人民政府駐金砂中路(原金園區政府駐地)。
行政區劃
汕頭市金平區於200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由原昇平區、金園區及原達濠區礐石街道潯洄居委、龍湖區龍溪路以北區域組建而成。地處汕頭城市中心區,涵蓋整個汕頭老城區,區域總面積108.71平方公里,全區常住人口83萬。轄石炮台、金砂、金廈、東方、大華、同益、光華、東墩、廣廈、海安、新福、烏橋、岐山、永祥、鮀蓮、鮀江、月浦等17個街道和171個社區居委。
地理環境
金平區地處汕潮揭三市交界的“金三角”,是汕頭市黨、政、軍機關所在地,也是汕頭“百載商埠”的發祥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人氣商氣聚集,傳統商貿服務業活躍,科技創新成效顯著,基礎教育厚重紮實,是汕頭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商業中心和重要的工業、科技基地。
政治體制
認真貫徹落實《法治廣東建設五年規劃(2011—2015年)》,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和陽光司法,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紮實開展《法治金平建設五年規劃(2011—2015年)》中期評估,深入開展法治城市、法治區(縣)創建活動和“陽光法治·法治惠民”主題實踐活動,依法治區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一、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加快推進《五年規劃》的實施
一是加強對依法治區工作的領導。
二是健全領導幹部學法制度。
三是以建設法治政府為目標,著力營造透明高效政務環境。
(一)統籌規劃法治政府建設工作。
(二)為重大行政決策把好法律關。認真執行《金平區人民政府行政決策法律審查規定》,嚴格遵循“廣泛參與、合法性審查和集體決定”的程式,參與政府重大決策,區法制局認真審核葵花綜合樓續建項目、三舊改造、西部新城項目系列合作檔案。審核涉及政府決策的檔案30來份,重點對行政契約、三舊改造等問題提出了法律意見。
(三)大力推動政府簡政放權,切實把政府的工作重點轉到加強引導、統籌協調、提供服務上來。
(四)開展2013年度金平區依法行政考評工作。
二、推進社會管理法治化,依法治理和化解基層矛盾
一是進行行政體制改革。
二是落實《廣東省信訪條例》,在法治平台上化解基層矛盾活動。
三是開展“民主法治社區”創建活動。
四是加強人民調解工作,努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三、繼續深入開展“陽光法治﹒法治惠民”主題實踐活動,加快推進公正司法
一是推進陽光審務。
二是推進陽光檢務。
三是推進司法惠民。堅持實施法治惠民工程,真正惠及百姓。
四、強力推動法治文化建設,促進全民守法
經濟概況
工業立區
金平區現有工業企業2091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56家,基本形成了輕工裝備製造、包裝印刷、食品、精細化工4個產業集群。已有9家企業上市融資,總數居全市各區縣第一,4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金平民營科技園占地1萬多畝,入園企業300多家,是粵東地區集聚企業最多、創新功能最強、產業特色最明顯、經濟成長最快速的省級民營科技園。先後被認定為“國家火炬計畫汕頭金平輕工機械裝備產業基地”、“中國包裝印刷和裝備生產開發基地”、“全國先進科技產業園”、“省級開發區”等,2014年度在全省59個省級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中名列第一位。
擁有建設規模粵東地區最大的工業園區,金平工業園區創建於1992年,是廣東省14個重點民營科技園之一。由原金園片區及昇平片區兩大工業組團組成,包括金園工業區、昇平工業區、昇平第二工業區、榮升科技園、疊金工業區、岐山北工業區、蓮塘工業區、西隴工業區八個工業片區,總面積10691畝。已形成印刷業、印刷與包裝機械裝備製造業、食品業、輸配電控制設備製造業、精細化工業、醫藥製藥業和新型材料產業等主要七大特色產業。
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落戶金平,積極履行建設主體責任,規劃中以(汕頭)科技創新合作區,總面積達70平方公里,於2015年底正式啟動建設,第一期842畝用地進入實質性徵地階段。蓮塘工業區重點培育發展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的生物製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已掛牌出讓土地6宗,總面積291畝。幾大新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將為金平今後的騰飛發展提供大量的土地資源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金平區是我省非珠三角地區唯一的“國家科技進步示範區”,連續10年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建立粵東首家省級院士工作站,現擁有3家院士工作站、4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及6個省部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擁有全市2/3的國家級創新型企業、國家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7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2家、省級創新型企業8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4家,全區科技企業數量、承擔各級科技計畫及發明專利授權量均列全市第一位,累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省科技獎39項、市科技獎86項。
商貿旺區
作為汕頭開埠發祥地,人流商流匯聚,共有商貿服務型企業3000多家,各類市場68個,商品銷售額位居全市首位,2014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9.44億元,比增12.0%;限額以上批零住餐營業額323.89億元,比增26.6%。限額以上企業達230家,其中銷售超億元38家。全區商業網點眾多,有香江家居、卜蜂蓮花、蘇寧電器、康寧、新大眾等一批大、中型商場和機動車、服裝、布匹、鞋類、五金電器、日用百貨、家私、水果、水產、茶葉、農貿、工業原輔料等專業市場,以及安平路、利安路、華僑新村路、月眉路、摩羅街等商業步行街、金園路品牌一條街,“金園路—金新路—長平路—金環路”形成繁榮的城市商業街區。一批城市綜合體正在加快建設,現代物流與電子商務加快融合,汕頭金融超市作為全省首家政企合作實體,目前已進駐金融單位9家,成功對接合作項目95個,協助企業及個人成功融資超過2億元;2014年4月份經市政府批准,依託金平民營科技園和汕頭金融超市,啟動了總投資6.8億元的“汕頭科技金融街”籌備工作,進一步提升我區金融創新發展水平;海西塑膠交易中心正式與中石化合作,成為全國首家塑膠現貨零售試點;柏亞電子商務產業園項目、電商大廈、中國物流信息交易平台等項目加快建設,逐步打造全市電子商務產業高地;茶葉、凍品、乾果、飲料和汽車交易5個專業市場加快改造提升,不斷推動專業市場朝著規模化、規範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廣廈城市商業綜合體順利封頂,進入內部裝修和招商階段,即將對外運營;粵東家居(建材)博覽中心、歐美汽車城新館、廣澤中心、1860文化創意園、綠夢濕地生態園等現代服務業項目也全面加快提速,金平的商貿集聚輻射功能得到進一步增強完善。
對外貿易
外經貿主要從三方面進行努力:
一是出台扶持措施,積極擴大進口。近幾年受市場因素影響,金平區的傳統進口優勢有所弱化。為鞏固擴大進口貿易,金平區結合實際,突出穩定大戶的工作重點,制訂出台了《關於扶持進口企業發展的若干措施》,進一步保障進口龍頭企業對全區外貿進口的支撐作用。同時,積極爭取市政府、市外經貿局的大力支持,市政府於2013年出台了《在金平區試點扶持外貿重點企業進口工作若干措施》。金平區切實加大宣傳貫徹力度,送政策到企業,進一步增強了金平進口企業的發展信心。通過實施系列扶持政策,凸現了穩定大戶企業對全區進口的拉動作用,切實促進全區外貿結構的不斷最佳化,取得了明顯效果。
二是分類指導、重點幫扶,確保出口平穩發展。一方面,區分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的不同需求,加強對重點企業的幫扶力度,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向高端市場延伸,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提升整體競爭力;加強對中小企業的各項業務指導,鼓勵支持開展專業化經營,推動出口止跌反彈,呈現回暖態勢。另一方面,根據外貿企業的具體情況,制訂了《金平區境內外經貿活動計畫表》,上半年組織了10家企業參加印尼國際食品包裝機械展、4家企業參加墨西哥國際糖果食品展等境外展會,另外還組織73家次企業參加廣交會、加博會等國內展會,進一步拓展企業發展空間。
三是以培育外貿型專業示範基地為抓手,推動轉型升級。首先,將培育建設專業型示範基地作為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加快轉型升級的抓手和途徑。金平區自2012年以來積極開展申報“第二批廣東省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範基地”有關工作,2014年正式通過認定。藉助“汕頭金平輕工裝備基地”的輻射集聚效應,進一步提升我區優勢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並積極推進優勢行業向“區域品牌”發展。其次,積極實施“科技興貿”和“品牌戰略”,提升企業的產品檔次,提高自主品牌、自主創新及高新技術產品的比例,區內湧現了一批高技術含量的外貿企業和高檔次的出口商品。如華爾怡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憑藉著自主創新,“自毀式安全注射器”(被評為“廣東省專利金獎”,是汕頭唯一摘取專利金獎的項目)打進了美國、歐盟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再次,引導企業用足用好政策。通過積極申報各級扶持資金、助推企業發展。區內共有14家外貿重點企業設立內設研發機構並得到省的資金扶持,有42家企業申報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專項資金扶持,資金額達67.75萬元,有10家企業申報“兩新”產品專項資金扶持,獲得資金167萬元,有2家申報國際綠色創新技術產品展展位費資助1.9萬元。還有不少企業申報資源類原材料的塑膠、礦產、高新技術設備、境外參展、境外註冊商標、企業管理認證等進口貼息資金、開拓國際市場專項資金扶持。
社會事業
民生事業長足發展。十件民生實事得到全面落實。完成了72條區管市政道路、內街小巷的改造修繕,總投入120萬元,清通下水道185.54公里,解決了長期困擾民眾的“水浸街”、“行路難”問題;169個社區公共服務站建設全面完成,街道實現居家養老護理服務全覆蓋;“綠滿家園”、“千村環境整治”、“百河千溝萬渠”等專項工作成效顯著。積極推進環衛作業市場化改革,在全區13個城區街道推行環衛作業“市場化保潔、格線化管理”。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分別增加至48273人、456745人、148596人,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教育事業顯著提升。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以通過省教育強區和全國教育基本均衡區為契機,啟動創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工作,促進教育全面、均衡、優質發展。2015年高考全區總上省線率達到64.5 %,位列中心城區第一。
醫療衛生不斷完善。推動醫衛體制改革,金平區中醫院與汕頭市中醫院合作項目進展順利,基層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站)實現全覆蓋,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歷史文化
教育是金平的一大品牌,獲評“廣東省教育強區”、“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轄內有粵東唯一的廣東省“211工程”重點大學汕頭大學,汕頭職業技術學院、汕頭一中、聿懷中學等高等院校和名校以及正在規劃建設的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擁有區屬公辦中國小校96所,高考、中考成績一直位居全市前列。擁有省、市屬專科醫院4家,其中三級綜合醫院2家、區屬醫院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24家。
金平區開埠文化底蘊厚實、資源豐富,以小公園為軸心的汕頭埠保留了比較完整的中西合璧建築風格,是汕頭城市文明的“魂”和“根”,擁有一大批歷史文物舊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轄內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東征軍紀念館、石炮台公園、汕頭大學、龍泉岩“翁公書院”、北回歸線標誌塔為主體的汕頭新八景之一的“桑浦清暉”, 久負盛名的老媽宮、小公園、海濱長廊、蓬州古城、溝南許地民俗生態旅遊區、被列為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廣東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公署”舊址、“八一南昌起義軍總指揮部”舊址,以及中山公園、金砂公園、人民廣場、牛田洋等一批名勝古蹟和景區景點,獲評“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風景名勝
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
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永平路1號,建築本體原為日本台灣銀行汕頭支行舊址,後曾作為西醫院、報社、區政府大樓和法院的辦公地點,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紀念汕頭開埠150周年,進一步梳理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汕頭市委、市政府、金平區委、區政府選址於此修建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於2010年12月21日正式對外免費開放。
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三層半歐陸式風格建築,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000平方米,首層為多功能展示廳,展出巨型陶瓷壁畫《開埠歲月》及不定期舉辦專題展覽;二樓為永久式開埠文物展示廳,展出圖文並茂的翔實資料及社會熱心人士捐贈的珍貴文物,講訴150多年來汕頭開埠史的變遷;三樓“清音閣”為潮樂文化展廳,用於潮樂器的展示以及潮樂表演,並定期開展文化沙龍活動。
自建館以來全年實施免費對外開放制度,年訪客量約10萬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汪洋、胡春華,全國政協副主席李海峰,聯合國副秘書長吳紅波,致公黨中央副主席楊邦傑和廣東省省長朱小丹以及香港兩任特首、香港潮州商會會長陳偉南等知名人士均曾蒞臨考察,來自海內外的參觀者絡繹不絕。利用“網際網路+”技術,進一步打破地理空間局限,全力打造汕頭開埠文化數字陳列館。數字陳列館採用多種網路技術實現館內環境的全景展示及館藏文物的360°立體展示,廣大市民乃至海內外的遊客只需通過網路即可隨時隨地、身臨其境地領略汕頭開埠文化。
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是汕頭市唯一一個關於汕頭開埠歷史文化展示的專題館,是集中展示“百載商埠”風采的平台和視窗,對研究汕頭開埠史及經濟、政治具有一定價值。它既是一處開埠文化的珍貴遺產,又是潮汕文化的一處絕佳縮影,更是汕頭市的一處文化地標、一張亮麗名片。
汕頭市北回歸線標誌塔
汕頭市北回歸線標誌塔位於汕頭市金平區鮀蓮街道桑浦山雞籠山南麓。該塔於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日竣工,它東與台灣嘉義一碑,西與從化、封開兩塔連成一線,標誌精確經緯度為:東經116°35′8.78″,北緯23°26′32.49″。1994年11月被汕頭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定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塔的上部是一個直徑5米的空心地球模型,球體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球面貼上黃、藍、白各種顏色的玻璃馬賽克,使中國版圖十分顯眼,海陸分明,球心垂直貫穿直徑40厘米長5米的不銹無縫鋼管,可仰窺藍天。塔的下半部四面以“北”字型的鋼筋混凝土柱為依託,鑲上磨光的漢白玉石片。塔基是二層圓型平台,直徑分別為17.2米、26米,平台鋪上花崗岩石板,並從東向西用黑色大理石鋪設一道黑線象徵著北回歸線。平台圍欄高一米,塔位占地面積200多平方米。標誌塔設計新穎,造型獨特,把地理科學和視覺形象有機地結合起來。當夏至正午,立竿不見影;管窺睹驕陽,天象奇現,任由究探。標誌塔的建成,對科研、教學、旅遊均有重要價值。
“八一“南昌起義南下部隊總指揮部舊址
“八一“南昌起義南下部隊總指揮部舊址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民權路95號。始建於一九二六年,為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東向,每層面積423.7㎡,總面積1271㎡,各層四面有走廊相通。這裡原是大埔會館。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南昌起義後,主力部隊在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等同志的率領下向廣東進發;九月二十三日從三河壩進軍潮州城;二十四日解放汕頭市。在大埔會館設立南昌起義南下部隊總指揮部。周恩來、郭沫若、葉挺、賀龍、譚平山、彭湃、李立三等領導同志曾在這裡活動過。這是一處與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有關的革命舊址,原貌保存完好。該舊址於1988年11月被汕頭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定為汕頭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8年5月經汕頭市編委批准成立“汕頭市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
國民革命軍東征軍總指揮部、政治部舊址
國民革命軍東征軍總指揮部、政治部舊址,位於廣東省汕頭市外馬路207號,為兩座鋼筋混凝土整體式梁板柱磚木混合結構的兩層樓房,分東、西樓,兩樓相距4米,形式相同,每層面積355 M2,兩座總建築面積1420 M2。原是英國人辦的酒店,名曰“適宜樓”,後改為“戈寶抽紗行”,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舊址東、西兩樓仍保持當年風 貌。1925年11月4日,國民革命軍東征軍第二次進入汕頭市,東征軍總指揮部、政治部便設在東西兩樓,總指揮蔣介石和蘇聯軍事顧問加倫將軍等在西樓辦公;政治部總主任周恩來則在東樓二樓東南角住宿和辦公,舊址於1988年11月被汕頭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5月交汕頭市文化局、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管理使用,市文化局於1995年9月至1996年1月組織對該舊址進行全面修繕。1996年5月,成立“汕頭市東征軍革命史跡陳列館”,成為汕頭市第一個革命專題館。2000年8月,被廣東省文明委公布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7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龍泉岩
龍泉岩位於汕頭市金平區蓬洲村西北面約一公里處的桑浦山東面山麓,由一巨石覆蓋而成,岩洞內稱八卦廳,面積約64.4M。據“靈泉岩記”碑記所載:明代以前,已有僧人在此建廟。明代天順年間,雖有重修,但年久已毀。該岩修於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立有碑記。“翁公書院”相傳是明代兵部尚書翁萬達少時讀書處。清光緒年間、民國時期及1985年都曾重修,在龍泉岩的周圍,有明代至現代的摩崖石刻數十處,最早的是明代成化九年(1473年)周海撰的“靈泉岩記”,反映了龍泉岩的歷史情況與風貌。
崎碌炮台
崎碌炮台位於汕頭市海濱路,始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光緒五年(1879年)竣工,是一座獨具建築特色的環圓型炮台,整座建築物均系用規格的花崗岩石築建,故俗稱石炮台。大門是明清的券門格式,寬、高各3米,門牆厚2米。現建築物基本完好。它的建築特點,對於研究清代建築及海防設施,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1989年月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蓬洲所城遺址
位於汕頭市金平區鮀浦街道蓬洲村。建於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94年)。城周長約2000米,石砌城牆,高約5米,設四個城門。明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修建。清嘉慶七年(公元1803年)重修。1939年後遭侵華日軍破壞,現僅存東門、北門牆。東門牆殘長8.3米,寬2米,高4.3米;北門牆殘長5.2米,寬1.5米,高3.2米。
著名人物
翁萬達先生
翁萬達(1498―1552),字仁夫,號東涯,明·揭陽鮀江都舉練村人(今屬汕頭市昇平區鮀浦鎮),幼家境清寒,讀書於家鄉附近之龍泉岩。嘉靖4年(1525)中舉人,次年(29歲)登進士,授戶部主事,數年後升員外郎、郎中。嘉靖13年(1534)出為廣西梧州府知府,數年之間,聲績大著,有“治行第一”之譽(明·王錫爵《翁襄敏公神道碑》)。嘉靖17年安南王莫登庸反,明朝出兵征討,被升任為廣西按察副使,專職協助主帥征南事,其剿撫兼施之謀劃俱為主帥採用,迫使莫登庸乞降,由是顯露其軍事才能,晉為參政,再擢四川按察使。嘉靖22年改陝西布政使,次年加右副都御史銜巡撫陝西,同年底拜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軍務。其後再以左副都御史任兵部尚書(據《明史·本傳》,萬達後晉至右、左都御史),統理北方邊防要務,抗擊蒙古族俺答汗數十萬騎兵的侵擾。他深諳邊務,通悉敵情,對內則整肅奸貪無能的官員,任用賢能。本身率先垂範,曾親自帶領將士馳聘疆場,使敵軍望風喪膽,驚呼“翁太師至矣”而紛紛敗退。統邊五六年間,打了多次勝仗。又修築大同宣府間長城800餘里,烽堠300餘座,使邊境得以安定,並使原每年150萬兩之邊費減少一半。
嘉靖28年,因父逝世,按例南歸奔喪,北方邊關告急,朝廷急催其再出任事,因嚴嵩等作梗,未得到重用,最後竟被削職為民。嘉靖31年(1552)回鄉途中,於福建上杭背疽發作而逝世,葬於大埔三河鎮。此時嘉靖帝又起復其為兵部尚書,準備再付以北疆重任,但已於事無補。
翁萬達以軍事家政治家著稱,《明史》專傳長達3000餘字。而同時,他博學敏思,才氣縱橫,善詩文,“通古今,操筆傾刻萬言”,並“好談性理之學”(《明史》本傳)。有不少詩文傳世,備受推崇。如明·鄭絅稱其“學聞至道,文率性成,筆引千鈞,心雄萬變”(《刻東涯集書後》)。清·馮奉初則稱:“經世之文,非小儒所能及”(《潮州耆舊集·東涯集題辭》)。
著述
《平交紀略》10卷此書載萬達任廣西副使時平定安南莫登庸叛亂始末。
《三鎮兵守議》
《宣大山西諸邊圖》1卷今佚。
《東涯集》17卷今存。
《稽愆集》17卷今佚。
《稽愆集》4卷今存。收函牘154件。(今人朱仲玉、吳奎信校點之《翁萬達集》,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今存翁氏著述較為齊全,可參考。)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黃旭華,男,87歲,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製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1958年,我國批准核潛艇工程立項。那時中蘇關係尚處於蜜月期,依靠蘇聯提供部分技術資料,是當初考慮的措施之一。1959年,蘇聯提出中斷對中國若干重要項目的援助,對中國施加壓力。毛澤東聽後發誓:“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曾有過幾年仿製蘇式常規潛艇經歷又畢業於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黃旭華被選中參研。
30多年中,8個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黃旭華搞核潛艇,父親臨終時也不知他是乾什麼的,母親從63歲盼到93歲才見到兒子一面。
核潛艇是集核電站、飛彈發射場和海底城市於一體的尖端工程。中國的核潛艇研製工作是從一個核潛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開始的。
為研製核潛艇,新婚不久的黃旭華告別妻子來到試驗基地。後來他把家安在了小島上。為了艇上千萬台設備,上百公里長的電纜、管道,他要聯絡全國24個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單位,工程複雜。那時沒有計算機,他和同事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成千上萬個數據。
1964年,黃旭華終於帶領團隊研製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88年,核潛艇按設計極限在南海作深潛試驗。黃旭華親自下潛300米,是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黃旭華曾先後多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等,為國防事業、為我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